[1] 魏淑红,彭正松,王祖秀. 半夏种内各变异类型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异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08, 33(2): 191-193. [2] 陈善福,舒庆尧. 植物耐干旱胁迫的生物学机理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1999, 16(5): 555-560. [3] 皮莉,梁宗锁,张跃进. 土壤含水量对半夏生长和抗氧化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07, 16(3): 196-218. [4] 彭安琪,林夏珍,刘玉成. 朝鲜婆婆纳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浙江农业科学,2017, 58(7): 1237-1241. [5] 张红敏,李姣姣,黑刚刚,等. 外源甜菜碱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半夏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4, 23(4): 229-236. [6] 皮莉. 土壤含水量和矿质元素对半夏生长发育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7] 郑茹茹. 光照和水分对半夏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8] 李灿雯,王康才,吴健,等. 氮素形态对半夏生长及生物碱和总有机酸累积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 18(1): 256-260. [9] 胡龙娇,王康才,李灿雯. 氮素形态对半夏植株氮代谢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 38(13):2073-2077. [10] 高俊凤.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1] 赵全志,陈静蕊,刘辉,等. 水稻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与叶色变化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2008, 41(9): 2607-2616. [12] 汤章城.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3] 孙健玲. 半夏的快繁及诱导子对其愈伤组织总生物碱积累的影响[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10. [14] 张君毅,郭巧生,卫新荣,等. 半夏不同居群主要经济性状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2):1145-1148. [15] 刘丽,甘志军,王宪泽. 植物氮代谢硝酸还原酶水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2004, 24(7): 1355-1361. [16] 莫良玉,吴良欢,陶勤南. 高等植物GS/GOGAT循环研究进展[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 7(2): 223-231. [17] 莫良玉. 高等植物氨基酸态氮营养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1. [18] ZHANG G H, JIANG N H, SONG W L, et al.De novo sequencing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Pinellia ternata identify the candidate gen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benzoic acid and ephedrine[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6(7):1209. [19] 张宽朝,金青,蔡永萍,等. 苯丙氨酸解氨酶与其在重要次生代谢产物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8, 24(12): 59-62. [20] 曹瑞霞,周心渝,李姣姣,等. 外源NO对半夏组培苗次生代谢的调控[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5(4):14-19. [21] 刘永红,郭建宏,刘文婷,等. 药用植物半夏生物碱类成分研究进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3(9): 171-177. [22] 刘佳,曹瑞霞,吴能表. 外源物质对半夏愈伤氮代谢关键酶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5): 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