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 2023, Vol. 64 ›› Issue (4): 791-793.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514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Received:
2022-11-18
Online:
2023-04-11
Published:
2023-03-29
CLC Number: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www.zjnykx.cn/EN/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514
时间 | 地点 | 育种世代 | 处理 |
---|---|---|---|
2011年春季 | 临海 | 甬籼975×Z10-142 | 温汤去雄杂交获F0代杂交种子 |
2011年秋季 | 临海 | F1 | 种子混收 |
2012年春季 | 临海 | F2 | 单本种植,选择优良单株19株 |
2012年秋季 | 临海 | F3 | 单本种植19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5株 |
2013年春季 | 临海 | F4 | 单本种植15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24株 |
2013年秋季 | 临海 | F5 | 单本种植24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7株 |
2014年春季 | 临海 | F6 | 单本种植17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4株,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鉴定和品质鉴定 |
2014年秋季 | 临海 | F7 | 单本种植14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3株 |
2015年春季 | 临海 | F8 | 单本种植13个株系,选择生长整齐、丰产性好的株系E1040混收 |
2016—2018年 | 临海、龙游等地 | F9 | 参加省内多点试验,编号为16-53,定名为台科早3号 |
2019—2021年 | 浙江省区试各试验点 | F10 | 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时间 | 地点 | 育种世代 | 处理 |
---|---|---|---|
2011年春季 | 临海 | 甬籼975×Z10-142 | 温汤去雄杂交获F0代杂交种子 |
2011年秋季 | 临海 | F1 | 种子混收 |
2012年春季 | 临海 | F2 | 单本种植,选择优良单株19株 |
2012年秋季 | 临海 | F3 | 单本种植19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5株 |
2013年春季 | 临海 | F4 | 单本种植15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24株 |
2013年秋季 | 临海 | F5 | 单本种植24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7株 |
2014年春季 | 临海 | F6 | 单本种植17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4株,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鉴定和品质鉴定 |
2014年秋季 | 临海 | F7 | 单本种植14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3株 |
2015年春季 | 临海 | F8 | 单本种植13个株系,选择生长整齐、丰产性好的株系E1040混收 |
2016—2018年 | 临海、龙游等地 | F9 | 参加省内多点试验,编号为16-53,定名为台科早3号 |
2019—2021年 | 浙江省区试各试验点 | F10 | 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品种 | 年份 | 全生育期/ d | 基本苗/ (万·hm-2) | 有效穗/ (万·hm-2) | 株高/ cm | 每穗 总粒数 | 每穗 实粒数 | 结实率/ % | 千粒重/ g |
---|---|---|---|---|---|---|---|---|---|
台科早3号 | 2019 | 115.8 | 124.5 | 289.5 | 91.8 | 139.7 | 108.4 | 77.2 | 24.9 |
2020 | 111.4 | 136.5 | 276.0 | 92.8 | 147.7 | 118.7 | 80.9 | 25.5 | |
中早39(CK) | 2019 | 116.1 | 121.5 | 298.5 | 84.6 | 136.4 | 113.5 | 83.2 | 24.7 |
2020 | 113.1 | 136.5 | 282.0 | 89.7 | 128.1 | 109.9 | 86.4 | 25.1 |
品种 | 年份 | 全生育期/ d | 基本苗/ (万·hm-2) | 有效穗/ (万·hm-2) | 株高/ cm | 每穗 总粒数 | 每穗 实粒数 | 结实率/ % | 千粒重/ g |
---|---|---|---|---|---|---|---|---|---|
台科早3号 | 2019 | 115.8 | 124.5 | 289.5 | 91.8 | 139.7 | 108.4 | 77.2 | 24.9 |
2020 | 111.4 | 136.5 | 276.0 | 92.8 | 147.7 | 118.7 | 80.9 | 25.5 | |
中早39(CK) | 2019 | 116.1 | 121.5 | 298.5 | 84.6 | 136.4 | 113.5 | 83.2 | 24.7 |
2020 | 113.1 | 136.5 | 282.0 | 89.7 | 128.1 | 109.9 | 86.4 | 25.1 |
品种 | 年份 | 糙米率/ % | 精米率/ % | 整精米率/ % | 长宽比 | 垩白粒率/ % | 垩白度/ % | 透明度 | 碱消值/ 级 | 胶稠度/ mm | 直链淀粉 含量/% | 等级 (部颁) |
---|---|---|---|---|---|---|---|---|---|---|---|---|
台科早3号 | 2019 | 80.8 | 72.3 | 45.7 | 2.0 | 41.0 | 5.1 | 3.0 | 6.0 | 78.0 | 26.2 | 普通 |
2020 | 81.0 | 72.0 | 47.8 | 2.3 | 20.0 | 2.9 | 3.0 | 5.2 | 68.0 | 26.6 | 普通 | |
中早39(CK) | 2019 | 80.9 | 73.5 | 61.0 | 2.0 | 69.0 | 7.1 | 5.0 | 6.0 | 46.0 | 24.7 | 普通 |
2020 | 79.6 | 69.5 | 47.7 | 1.9 | 36.0 | 6.1 | 3.0 | 5.2 | 48.0 | 25.1 | 普通 |
品种 | 年份 | 糙米率/ % | 精米率/ % | 整精米率/ % | 长宽比 | 垩白粒率/ % | 垩白度/ % | 透明度 | 碱消值/ 级 | 胶稠度/ mm | 直链淀粉 含量/% | 等级 (部颁) |
---|---|---|---|---|---|---|---|---|---|---|---|---|
台科早3号 | 2019 | 80.8 | 72.3 | 45.7 | 2.0 | 41.0 | 5.1 | 3.0 | 6.0 | 78.0 | 26.2 | 普通 |
2020 | 81.0 | 72.0 | 47.8 | 2.3 | 20.0 | 2.9 | 3.0 | 5.2 | 68.0 | 26.6 | 普通 | |
中早39(CK) | 2019 | 80.9 | 73.5 | 61.0 | 2.0 | 69.0 | 7.1 | 5.0 | 6.0 | 46.0 | 24.7 | 普通 |
2020 | 79.6 | 69.5 | 47.7 | 1.9 | 36.0 | 6.1 | 3.0 | 5.2 | 48.0 | 25.1 | 普通 |
品种 | 年份 | 稻瘟病 | 白叶枯病 | ||||||||
---|---|---|---|---|---|---|---|---|---|---|---|
叶瘟平均级 | 叶瘟最高级 | 穗瘟发病率级别 | 穗瘟损失率级别 | 综合指数 | 评价 | 平均级 | 最高级 | 抗性评价 | |||
台科早3号 | 2019 | 4.0 | 6 | 7 | 5 | 5.8 | 中感 | 7.5 | 9 | 高感 | |
2020 | 4.3 | 5 | 7 | 3 | 4.5 | 中感 | 5.8 | 7 | 感 | ||
中早39(CK) | 2019 | 1.0 | 1 | 5 | 3 | 3.0 | 中抗 | 7.1 | 9 | 高感 | |
2020 | 2.7 | 3 | 5 | 1 | 2.5 | 中抗 | 8.2 | 9 | 高感 |
品种 | 年份 | 稻瘟病 | 白叶枯病 | ||||||||
---|---|---|---|---|---|---|---|---|---|---|---|
叶瘟平均级 | 叶瘟最高级 | 穗瘟发病率级别 | 穗瘟损失率级别 | 综合指数 | 评价 | 平均级 | 最高级 | 抗性评价 | |||
台科早3号 | 2019 | 4.0 | 6 | 7 | 5 | 5.8 | 中感 | 7.5 | 9 | 高感 | |
2020 | 4.3 | 5 | 7 | 3 | 4.5 | 中感 | 5.8 | 7 | 感 | ||
中早39(CK) | 2019 | 1.0 | 1 | 5 | 3 | 3.0 | 中抗 | 7.1 | 9 | 高感 | |
2020 | 2.7 | 3 | 5 | 1 | 2.5 | 中抗 | 8.2 | 9 | 高感 |
[1] | 林世成.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2] | 俞法明, 杨曙东, 王晓峰, 等. 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J]. 核农学报, 2019, 33(5): 848-854. |
[3] | 杨尧城, 吴伟, 蔡金洋, 等. 浙江省早籼稻高产育种的现状与思考[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5): 620-624. |
[4] | 俞法明, 葛常青, 朱国富, 等. 早籼稻浙161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4): 656-658. |
[5] | 刘守坎, 陈孝赏, 林友根, 等. 早籼稻台早733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 53(8): 1093-1095.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