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熊兴平. 假眼小绿叶蝉防治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 2003, 44(4): 1-5.
|
[2] |
BACKUS E A, SERRANO M S, RANGER C M. MECHANISMS OF HOPPERBURN: an overview of insect taxonomy, behavior, and physiology[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05, 50: 125-151.
|
[3] |
魏琪, 高聪芬.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 2014, 55(1): 7-11.
|
[4] |
林桂芳, 张灵玲. 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方法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16, 6(1): 25-29.
|
[5] |
黄安平, 周清琼, 贺益娥. 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06, 33(2): 10-13.
|
[6] |
朱俊庆. 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的初步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92, 19(1): 29-32.
|
[7] |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颜色偏嗜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1, 21(1): 78-80, 68.
|
[8] |
崔宏春, 周铁锋, 敖存, 等.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部分天敌对颜色的嗜好性选择[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6): 879-881.
|
[9] |
李红莉, 崔宏春, 郑旭霞. 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J]. 茶叶, 2017, 43(2): 67-70.
|
[10] |
胡宗强. 浅谈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 2011(4): 63-64.
|
[11] |
魏福炯, 张卫娣, 朱雨梦, 等. 上虞绿色防控试点茶园虫害发生情况调研[J]. 茶叶, 2021, 47(1): 30-34.
|
[12] |
刘治江, 周芳. 贵州铜仁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集成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 2022, 42(23): 55, 57.
|
[13] |
任红楼, 蒋双丰, 赵丰华, 等. 信阳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特点及危害损失研究[J]. 茶叶, 2013, 39(2): 70-71, 74.
|
[14] |
郭慧芳. 茶树重大害虫: 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1): 132-134.
|
[15] |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J]. 茶叶科学, 2000, 20(2): 101-104.
|
[16] |
施龙清. 福建茶小绿叶蝉种类鉴定及其对光的行为响应[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
[17] |
陈伟忠, 黄伙水, 陈秀辉, 等. 光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卵孵化的影响[J]. 蚕桑茶叶通讯, 2016(4): 22-24.
|
[18] |
高金华. 对于我国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13, 33(1): 1.
|
[19] |
蔡晓明, 边磊, 罗宗秀, 等.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精准防控技术集成应用[J]. 中国茶叶, 2022, 44(10): 1-7.
|
[20] |
边磊, 陈宗懋, 陈华才, 等. 新型LED杀虫灯对茶园昆虫的诱杀效果评价[J]. 中国茶叶, 2016, 38(6): 22-23.
|
[21] |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第4部分:假眼小绿叶蝉: DB33/T 867.4—2012[S].
|
[22] |
罗文文, 姚刚, 祝凌平, 等. 茶小绿叶蝉物理声光防控效果评价初报[J]. 中国茶叶, 2020, 42(9): 38-41.
|
[23] |
许睿, 金子涵, 罗列万, 等. 小贯小绿叶蝉虫情监测与声光精准防控[J]. 中国茶叶加工, 2022(3): 2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