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史学正, 史德明. 综合利用我国红壤资源防治水土流失[J]. 水土保持学报, 1992, 6(1): 33-39.
|
[2] |
刘勋, 贺湘逸. 江西红壤科研进展与成就[J]. 江西农业学报, 1991, 3(1): 66-75.
|
[3] |
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生态学报, 2013, 33(24): 7615-7622.
|
[4] |
梁音, 张斌, 潘贤章, 等.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1): 22-27.
|
[5] |
贺湘逸, 谢为民, 邱礼平, 等. 红壤坡地橘园蓄水抗旱初步研究[J]. 江西果树, 1996(4): 1-3.
|
[6] |
盛良学, 安端春, 贺喜全. 湘北红壤丘岗旱土玉米节水避旱配套栽培研究[J]. 耕作与栽培, 1996(6): 29-31, 39.
|
[7] |
王明珠, 姚贤良, 张佳宝, 等. 低丘红壤区伏秋旱的成因、特征及抗旱体系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3): 250-256.
|
[8] |
刘庚山, 郭安红, 安顺清, 等. 开发利用土壤深层水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以肥调水”的大田试验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4): 423-429.
|
[9] |
潘英华, 雷廷武, 张晴雯, 等. 土壤结构改良剂影响下的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07, 26(5): 63-67.
|
[10] |
潘英华, 雷廷武, 张晴雯, 等. 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4): 37-39.
|
[11] |
潘金华, 庄舜尧, 史学正, 等. 土壤结构改良剂对皖南旱地红壤水分特征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 36(5): 40-45.
|
[12] |
陈先茂, 章发根, 邓国强, 等. 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25(12): 86-88, 92.
|
[13]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