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 19095—201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
|
[2] |
席爽, 周小娟, 龙思杰. 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22, 24(8): 189-193.
|
[3] |
陈宏宇. 粘土作为添加对鸡粪好氧堆肥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4] |
张悦. 硅轻石对猪粪好氧堆肥中温室气体排放和腐殖化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 |
刘小屿. 畜禽粪便有机肥重金属铜锌的钝化研究[D].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2016.
|
[6] |
王秀红, 史向远, 张纪涛, 等. 鸡粪好氧堆肥腐熟度、重金属残留及微生物菌群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21, 49(9): 1094-1099.
|
[7] |
周喜荣, 张丽萍, 蒋鹏, 等. 牛粪与秸秆类废弃物配比好氧发酵新工艺对堆肥效果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 38(6): 75-83.
|
[8] |
李太魁, 王小非, 郭战玲, 等. 添加生物炭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氮素转化与氨挥发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30(4): 874-879.
|
[9] |
赵意茹, 陈泰企, 张雪平. 南京市垃圾分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42(15): 163-164.
|
[10] |
徐成, 刘国涛, 王政, 等. 添加腐熟堆肥对厨余垃圾堆肥腐殖质形成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 43(8): 122-127.
|
[11] |
沈洪艳, 李敏, 杨金迪, 等. 餐厨垃圾和绿化废弃物换向通风好氧堆肥[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3): 1179-1184.
|
[12] |
白玲. 沼渣好氧堆肥腐殖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20.
|
[13] |
查同刚. 土壤理化分析[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7.
|
[14] |
何冰冰, 万何平, 欧阳静美, 等. ‘江大紫辣椒’果实品质分析[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3): 35-40.
|
[15] |
赵博, 李龙泉, 何莉莉. 不同品种迷你黄瓜全季节栽培的品质比较[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2): 14-15, 18.
|
[16] |
胡会英. 辣椒不同品种的品质测定及初步评价[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4): 83, 95.
|
[17] |
席北斗, 李英军, 刘鸿亮, 等. 温度对生活垃圾堆肥效率的影响[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7): 33-36.
|
[18] |
欧蓓, 薛映, 肖可可, 等. 添加秸秆堆肥处理厨余垃圾过程中蛋白类物质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10): 83-96.
|
[19] |
AULINAS MASÓ M, BONMATÍ BLASI A. Evaluation of composting as a strategy for managing organic wastes from a municipal market in Nicaragua[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11): 5120-5124.
|
[20] |
LIN C. A negative-pressure aeration system for composting food waste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16): 7651-7656.
|
[21] |
史殿龙, 张志华, 李国学, 等. 堆高对生活垃圾中15mm筛下物堆肥腐熟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 324-329.
|
[22] |
薛兆骏, 彭永臻, 王鹏鹞, 等. 自发热持续高温好氧堆肥碳、氮、腐殖酸变化过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11): 4094-4098.
|
[23] |
李苏红, 宋媛媛, 董墨思, 等. 大米理化特性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 38(23): 26-31.
|
[24] |
魏瑞敏. 辣椒果实Vc、辣椒素和辣椒红素合成途径转录组表达分析[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8.
|
[25] |
曹庆杰, 孙权, 李建设, 等. 不同施氮量对设施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0(8): 1-4.
|
[26] |
李海云, 王静, 吕福堂, 等. 生物菌肥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10): 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