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峰,李明,王思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2):156-164. [2] 姜宝和, 张苏珏, 徐燕. 兴化市稻麦周年适宜茬口衔接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5(11):54-57. [3] 代勇. 高产小麦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8(23): 208-211. [4] 谢红联. 浅谈如何加强小麦田间管理[J]. 农业与技术, 2012,32(4): 89. [5] 单福华, 田立平, 高新欢, 等. 小麦田间苗情诊断与管理[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43(11):52-54, 90. [6] 周松影, 陈修奇, 王丽萍. 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0): 66,68. [7] 胡燕. 沿淮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7):95. [8] 朱凤莲, 程玲娟, 方宇, 等. 提高春季麦田化除效果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10, 16(8):82. [9] 王传尧. 麦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8):155. [10] 任丽.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4):164,169. [11] 潘林芳, 吴向阳, 汤留弟. 昆山市稻-麦田草害发生特点及治理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15,35(3):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