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文林,濮绍京,赵波,等. 中国小豆地方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评价[J]. 中国粮油学报,2006,21(4):50-54. [2] 陈新,顾和平,张红梅,等. 适合江苏省栽培的小豆新品种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 园艺与种苗,2008,28(4):270-271. [3] 袁星星,陈新,陈华涛,等. 江苏夏季栽培小豆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简介[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26(2):93-96. [4] 姜瑶,王希全,张凯,等. 适宜黑龙港低平原地区种植的小豆高产品种筛选[J]. 河北农业科学,2017,21(3):35-39. [5] 陈燕华,罗高玲,李经成,等. 13个小豆新品系在广西地区的引种试验[J].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1):1844-1848. [6] 姜翠棉,徐东旭,高运青,等. 小豆品种资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J]. 河北农业科学,2014(2):25-28. [7] 李殿祥.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06,26(4):53-55. [8] 王秋玲,郭凌云,刘艳,等.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1):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