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宇,宋家永,王海红.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6(4):35-38. [2] 宋家永,阎耀礼,周新宝. 优质小麦产业化[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刘朝辉,李江伟,付亮,等.黄淮南片小麦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3(6):654-655. [4] 谢俊花. 黄淮南片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49-9250,9253. [5] 曹廷杰,赵虹,王西成,等.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0(9):13-16. [6] 张中州,薛国典,张锋,等.河南省近几年审定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产量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16-1318. [7] 吴少辉,田文仲,张园,等.播期和密度对黄淮麦区弱春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4(10):16-19. [8] 李巧云,李磊,刘万代,等.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4):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