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莱切尔·卡尔逊. 寂静的春天[M]. 鲍冷艳,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2] BOULDING K E.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3, 14. [3] ABU-GHUNMI D, ABU-GHUNMI L, KAYAL B, et al.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not ‘closing the loop’ of water industry: the case of Jorda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31:228-236. [4] JAWAHIR I S, BRADLEY R. Technological elements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principles of 6R-based closed-loop material flow i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J]. Procedia Cirp, 2016, 40:103-108. [5] HARA Y, FURUTANI T, MURAKAMI A, et al. Current organic waste recycl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local recycling through urban agriculture in Metro Manila[J].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2010, 29(11):1213-1221. [6] 吴天马.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环境导报, 2002(8):4-6. [7] 宣亚南, 欧名豪, 曲福田. 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2):27-31. [8] 闫敏, 高辉清. 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J]. 现代经济探讨, 2006(1):16-18. [9] 李国学. 中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4: 12. [10] 陆学, 陈兴鹏.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增刊2):204-208. [11] 吴季松. 新循环经济学: 中国的经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2] 朱丽君, 王光宇.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基础理论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0):324-327. [13] 李秉龙,薛兴利. 农业经济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14] 黄文秀. 农业自然资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5] 肖忠海. 绿色消费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560-562. [16] 杨雪峰,王军,李玉文,等.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17] 李敏, 赵成柏. 环境价值论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结合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3 (5):112-115. [18] 孟祥林.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实践与发展方向[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4, 7(2):12-16. [19] 曹英志. 海洋经济学理论对海域资源配置的指导价值研究分析: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为视角[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 39(5):45-47. [20] 毛彧, 傅国华. 种质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研究[J]. 生态经济, 2011(7):43-46. [21] 唐建荣. 生态经济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2] 杨文进, 柳杨青. 生态经济学建设的若干设想:边缘交叉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论探讨[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2):34-39. [23] YUNG A. The farmer’s calendar[M]. Oxford: Oxford Press, 1770. [24] 杜为公, 李艳芳. 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5(3):94-99. [25] 王国印. 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 中国软科学, 2012(1):26-38. [26] 冀振松, 王金金, 田玉辉. 基于系统论思想的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15):3537-3543. [27] 王建花.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28] 白金明. 我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29] 尹昌斌, 周颖, 刘利花.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1):47-53. [30] 李莹. 齐齐哈尔市发展循环农业模式的改进研究[D]. 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4. [31] 杨苑苗, 窦学诚. 基于空间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12):75-79. [32] 赵良庆, 程克群. 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1(3):12-16. [33] 孙佩元, 瞿永前, 孙加祥, 等. 现代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1):454-461. [34] 林孝丽, 周应恒.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3):37-42. [35] 钟珍梅, 黄勤楼, 翁伯琦,等. 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能值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4):196-200. [36] 程序. 以生物能源产业重新振兴中国生态农业[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1):23-28. [37] 吴景贵, 孟安华, 张振都,等. 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3(3):237-242. [38] 冯伟, 张利群, 何龙娟,等. 基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2):1921-1924. [39] 王隆. 山东寿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0] WU D. Recycle technology for potato peel waste processing: A review[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31:103-107. [41] PADAM B S, TIN H S, CHYE F Y, et al. Banana by-products: an under-utilized renewable food biomass with great potential[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51(12):3527-3545. [42] 马丽娜. 云龙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43] PANDOLFINI E, BEMPOSTA A C, SBARDELLA M, et al. Well-being, landscape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munication[J]. Agriculture &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 2016, 8:602-608. [44] 尹昌斌,周颖. 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1. [45] GREYSON J. An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zero waste, 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 15(13/14):1382-1390. [46] GANGNIBO C N, CHENG S G, LEI H, et al.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Benin: strategies for applying the Chines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0, 3(1):69-80. [47] 李兆华, 马清欣, 涂建华,等. 湖北省循环农业模式[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6):1572-1575. [48] 陆萍. 湖州市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D].杭州:浙江大学, 2014. [49] 韩玉, 龙攀, 陈源泉,等. 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9): 1039-1048. [50] 吴曼, 邓贺囡, 王维红, 等. 江苏省循环农业模式运作水平评价与发展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10):171. [51] 孙玥, 程全国, 李晔, 等. 基于能值分析的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1): 188-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