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茶 水分的测定:GB/T 8304—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茶 水浸出物的测定:GB/T 8305—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3]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茶 茶多酚的测定:GB/T 831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4]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GB/T 8314—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5]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茶 咖啡碱的测定:GB/T 8312—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6]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7] 陈岱卉,叶乃兴,邹长如.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J].福建茶叶,2008 (1):2-5. [8] 刘婷婷,齐桂年.6个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研究[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5,33(2):58-61. [9] 吴全聪,陈国宝,龚淑英,等.丽水主栽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研究[J].中国茶叶,2013 (11):18-20. [10] 陈玖琳,唐茜,单虹丽,等.四川引进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初探[J].食品科学,2015,36(23):83-88. [11] 郭敏明,余继忠,师大亮,等.茂绿、迎霜加工红茶适制性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8):1268-1272. [12] 杨亚军.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Ⅰ.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0,10(2):59-64. [13]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9-210. [14] 李远志.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作用[J].食品科学,1988,9(11):5-8. [15] 叶庆生.红茶萎凋发酵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与儿茶素、茶黄素的组分消长[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6(2):1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