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甘霖, 吴华勇. 从问题到解决方案:土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2): 124-134. [2] 沈仁芳, 王超, 孙波.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2): 135-144. [3] 徐明岗, 卢昌艾, 张文菊, 等.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7): 8-14. [4] 麻万诸. 浙江省耕地肥力现状及管理对策 [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1. [5] 曾许芳, 方珊珊, 章明奎. 浙江省蔬菜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 (6): 837-839. [6] 潘可可, 朱剑桥, 孙娟, 等. 温州设施蔬菜的施肥现状及土壤地力特征分析[J]. 上海农业科技, 2011 (5): 101-104. [7] 倪中应, 石一珺, 谢国雄, 等. 杭州市典型设施栽培土壤环境质量调查[J]. 浙江农业学报, 2017(12): 2091-2096. [8] 王辉, 董元华, 安琼, 等. 高度集约化利用下蔬菜地土壤养分累积状况:以南京市南郊为例[J].土壤, 2006 (1): 61-65. [9] 章林英, 李丹, 孙吉林, 等. 浙江省杭州市蔬菜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J]. 农业灾害研究, 2013 (增刊1): 51-54. [10] 郑红波, 吴健平, 张珊. 浙江宁海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3): 379-384. [11] 汪峰, 李国安, 王丽丽, 等. 减量施氮对大棚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11): 3627-3633. [12] 汪峰, 戴瑶璐, 李国安, 等. 复合肥用量对大棚樱桃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4): 605-608,614. [13] 孙波, 廖红, 苏彦华, 等. 土壤-根系-微生物系统中影响氮磷利用的一些关键协同机制的研究进展[J].土壤, 2015(2): 210-219. [14] ZHANG F, CHEN X, VITOUSEK P.Chinese agriculture: An experiment for the world[J]. Nature, 2013, 497(7447): 33-35. [15] LIU JG, DIAMOND J.China's environ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J]. Nature, 2005, 435(7046): 1179-1186. [16] 孙波, 陆雅海, 张旭东, 等. 耕地地力对化肥养分利用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 土壤, 2017 (2): 209-216. [17] 王飞, 周志峰. 宁波市耕地地力评价及培肥改良 [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8]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M].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9] 杨丽娟, 张玉龙. 保护地菜田土壤硝酸盐积累及其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01(2): 66-69,98. [20] 诸葛玉平,苏志慧,张彤,等.北京郊区有机蔬菜土壤养分平衡及δ~(15)N特征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11): 2313-2318. [21] 李润, 李絮花, 袁亮, 等. 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积累规律[J]. 山东农业科学, 2006(2): 64-67. [22] 龙光强, 蒋瑀霁, 孙波. 长期施用猪粪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应[J]. 土壤, 2012 (5): 727-734. [23] 龙光强, 孙波. 基于钾平衡和氮淋失风险的红壤猪粪安全用量[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11): 300-305. [24] LIANG Y, PEI M, WANG D, et al.Improvement of soil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by dissipating manure-induced antibiotics and resistance gen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51(9): 4988-4998. [25] 孟红旗, 刘景, 徐明岗, 等.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J]. 土壤学报, 2013 (6): 1109-1116. [26] 徐仁扣. 土壤酸化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 土壤, 2015(2): 238-244. [27] 施毅超, 胡正义, 龙为国, 等. 轮作对设施蔬菜大棚中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累积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3): 548-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