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家强, 陈振科, 陆江, 等. 材用香椿研究现状[J]. 广西林业科学, 2022, 51(1):136-141.
|
[2] |
范振富, 高瑞龙, 王杰铃. 香椿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3, 32(3):35-37,34.
|
[3] |
辛永萍, 马勤. 香椿种质资源分布及经济价值[J]. 陕西农业科学, 2008, 54(3):85-87,121.
|
[4] |
左永忠, 张淑莲, 李海军. 香椿苗氮素营养的研究[J].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4, 9(1):17-23.
|
[5] |
陆长旬, 张德纯, 王德槟. 香椿起源和分类地位的研究[J]. 植物研究, 2001, 21(2):195-199.
|
[6] |
李秀信. 香椿资源开发与利用[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7] |
马宗新. 太和香椿产业发展现状和思路[J]. 江西农业, 2020(6):141,145.
|
[8] |
那倩, 韩琳.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J]. 广东蚕业, 2021, 55(5):23-24.
|
[9] |
覃兰英, 林翔鹰, 李青. 香椿的组织培养[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9, 25(1):42-43.
|
[10] |
康明, 郑均宝. 香椿优良类型的组织培养[J].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1, 6(4):313-315.
|
[11] |
谢文申, 江明. 香椿的离体快速繁植[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0, 36(1):44.
|
[12] |
吴丽君. 香椿组培快繁效率的影响因子[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25(2):25-29.
|
[13] |
马勤. 香椿T4品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
[14] |
许丽琼, 涂炳坤. 香椿茎段组织培养和再生技术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6(5):697-700.
|
[15] |
周玉玲, 余慧琳, 刘广卿, 等. 红香椿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0):116-119.
|
[16] |
张晓申, 邢廷茂, 王慧瑜, 等. 香椿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10):58-59,62.
|
[17] |
高鷃铭. 香椿快繁、挥发性成分鉴定及其醇提物对果蝇寿命的影响[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
[18] |
杨超臣, 张婷, 朱天然, 等. 香椿种子无菌苗再生体系的建立[J]. 经济林研究, 2018, 36(3):114-119.
|
[19] |
王春林, 杨群英, 薛爱红, 等. 香椿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J]. 园艺学报, 1994(4):406-407.
|
[20] |
陈彦生, 张小红, 康冰, 等. 香椿的组织培养和玻璃苗的防止[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9, 35(6):469-470.
|
[21] |
曹娟, 秦利军, 苏跃. 凉都红香椿外植体快繁体系的研究[J]. 种子, 2018, 37(9):89-92.
|
[22] |
陈实, 王小平. 香椿种子组织培养研究[J]. 农技服务, 2010, 27(9):1151-1152.
|
[23] |
袁应菊. 香椿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26(15):19-20,57.
|
[24] |
马宗新, 兰伟, 金继良, 等. 香椿离体快速繁殖研究[J]. 安徽林业科技, 2014, 40(1):19-21.
|
[25] |
梁明勤, 郭群鹏, 陈世昌, 等. 菜用香椿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园艺与种苗, 2016, 36(3):58-61.
|
[26] |
冯姗姗. 香椿组培细胞的激素效应及成年叶黄酮分布的测定分析[D]. 阜阳: 阜阳师范大学, 2020.
|
[27] |
李荣峰, 粟杨盛. 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3):15-17,25.
|
[28] |
高鷃铭, 肖祥希, 王志洁, 等. 香椿组培增殖和生根培养基筛选[J]. 福建林业科技, 2018, 45(2):64-67.
|
[29] |
马勤, 代侃韧, 董丽芬, 等. 香椿的试管繁殖技术[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21(5):106-108.
|
[30] |
陈世昌, 徐明辉. 植物组织培养[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31] |
涂炳坤, 丁小飞. 香椿芽休眠萌发期间内源激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03, 39(4):159-161.
|
[32] |
许丽琼, 涂炳坤. 香椿叶片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07, 46(1):24-26.
|
[33] |
阳宴清, 王咏, 朱美兰, 等. 芦竹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J]. 草业科学, 2016, 33(7):1332-1341.
|
[34] |
陈轲. 红椿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
[35] |
曹璐瑶, 李晶, 宋来庆, 等. 外植体差异对植物组培苗无性快繁的影响[J]. 烟台果树, 2021(3):1-5.
|
[36] |
周俊彦, COLLET G F. THIDIAZURON的细胞分裂素活性研究:Ⅰ.对番木瓜(Carica pentagona)愈伤组织诱导及芽生长的作用[J]. 西北植物学报, 1989, 9(4):203-211,285.
|
[37] |
BHASKARAN S, SMITH R H. Regeneration in cereal tissue culture:a review[J]. Crop Science, 1990, 30(6):1328-1337.
|
[38] |
XU J. ATACing somatic embryogenesis[J]. Developmental Cell, 2020, 54(6):689-690.
|
[39] |
SONG H Y, MAO W M, SHANG Y Y, et al. A regeneration system using cotyledons and cotyledonary node explants of Toona ciliata[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21, 32(3):967-974.
|
[40] |
徐华松, 徐九龙, 黄学林. TDZ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J]. 广西植物, 1996, 16(1):77-80.
|
[41] |
张小红, 张红燕, 武军, 等. TDZ对香椿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增殖生长等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0(5):35-39.
|
[42] |
KHAJURIA A K, HANO C, BISHT N S.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Viola canescens Wall. ex. Roxb.:an endangered Himalayan herb[J]. Plants (Basel,Switzerland), 2021, 10(4):761.
|
[43] |
李文静, 李学强, 贾毛毛, 等. 6-BA、NAA和2,4-D不同配比对荠菜愈伤组织诱导、生长及植株再生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2, 48(2):141-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