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明霞, 刘友存, 陈明, 等. 2000—2018年赣江上游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水土保持通报, 2020, 40(5):284-290.
|
[2] |
王建国, 张飞. 2000—2019年新疆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及重心变化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20):188-194.
|
[3] |
庞静. 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D]. 太原: 山西大学, 2016.
|
[4] |
孙技星, 钟成, 何宏伟, 等. 2000—201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连续遥感监测及其变化[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9(3):87-92.
|
[5] |
杨彩云, 王世曦, 杨春艳, 等. 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3):174-182.
|
[6] |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7, 72(1):116-134.
DOI
|
[7] |
郑勇, 杨武年, 刘冲, 等. 川西高原近20 a植被覆盖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0, 35(6):1447-1456.
|
[8] |
李雨鸿, 陶苏林, 李荣平, 等. 辽宁省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5):86-90.
|
[9] |
王伟泽, 胡鹏, 王建华, 等. 扎龙湿地植被覆盖度及其分布结构对水文气象要素的响应[J]. 水生态学杂志, 2020, 41(5):89-97.
|
[10] |
翁伯琦, 罗旭辉, 张伟利, 等. 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耦合开发策略及提升建议: 以福建省长汀县等3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 13(2):106-111.
|
[11] |
翁伯琦, 张伟利, 罗旭辉. 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循环与产业提升技术对策: 以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为例[J]. 农学学报, 2013, 3(12):36-41.
|
[12] |
曾俊杰. 平和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量化评价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8.
|
[13] |
施宗强, 何金海, 吴建成, 等. 平和琯溪蜜柚产区气象因子分析[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2):60-62,65.
|
[14] |
何志发. 平和县琯溪蜜柚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产业振兴发展思路与建议[J]. 中国热带农业, 2021(1):38-40,30.
|
[15] |
高鹏文, 阿里木江·卡斯木, 赵永玉, 等. 1988—2018年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J]. 水土保持通报, 2020, 40(6):273-280,287.
|
[16] |
刘宪锋, 杨勇, 任志远, 等. 2000—2009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J]. 中国沙漠, 2013, 33(4):1244-1249.
|
[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S].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
[18] |
吴思佳, 吴伟, 陈文惠, 等.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闽三角城市群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5(5):81-88.
|
[19] |
张瑾青, 罗涛, 徐敏, 等. 闽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 40(15):5113-5123.
|
[20] |
陈贤干. 福建省水土流失遥感监测[D]. 福州: 福州大学, 2015.
|
[21] |
刘宝元, 阎百兴, 沈波, 等.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