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17, Vol. 58 ›› Issue (10): 1735-1738.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020

• 植保技术 • 上一篇    下一篇

浙北大棚芦笋地夜蛾发生动态监测

戴志荣1, 章金明2, *, 陈永全1, 潘秋波3, 李建群3, *, 吕要斌2   

  1. 1.平湖市临沪产业园农业发展局,浙江 平湖 314211;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3.平湖市植保土肥技术推广站,浙江 平湖 314200
  • 收稿日期:2017-07-08 出版日期:2017-10-11 发布日期:2017-11-23
  • 通讯作者: 章金明(1975—),男,浙江新昌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蔬菜害虫综合治理研究工作,E-mail:zhanginsect@163.com;李建群(1963—),男,浙江平湖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E-mail:phljq@tom.com
  • 作者简介:戴志荣(1963—),男,浙江平湖人,助理农艺师,从事乡镇农技推广工作,E-mail:3215589203@qq.com。
  • 基金资助:
    浙江省农科院地方科技合作项目(PH201500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201007)

  • Received:2017-07-08 Online:2017-10-11 Published:2017-11-23

摘要: 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是芦笋上的2种主要鳞翅目为害害虫,近些年在浙江发生极为严重,对浙北地区的芦笋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于2016年采用性诱法对2种害虫的年发生动态展开监测。结果显示:浙北地区斜纹夜蛾年可发生5代,甜菜夜蛾年可发生6代。全年斜纹夜蛾的发生量高于甜菜夜蛾,其中,5—11月斜纹夜蛾总诱蛾量为41 338头,甜菜夜蛾总诱蛾量为2 255头。无论是斜纹夜蛾还是甜菜夜蛾,大棚外诱捕器诱蛾量均远高于大棚内,这表明监测用途的诱捕器更适宜设置在大棚外。在浙北芦笋种植区,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主为害均为第3代、第4代和第5代,因此控制好第1代和第2代的虫口基数对于控制2种夜蛾全年发生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芦笋,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种群监测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