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红燕,刘世义.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9):7-9. [2] 程式华, 李建. 现代中国水稻[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 116-240. [3] 汪恩国,刘伟明,郑永利. 单季杂交稻病虫复合为害产量损失测定与防控阈值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16,32(4)99-104. [4] 王元元,谷子寒,帅泽宇,等.湘潭地区不同稻田种植制度粮食生产效益比较[J].作物研究,2017,31(1):7-10. [5] 方福平,章秀福,王丹英,等.浙江省水稻生产潜力及科技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4(5):237-239. [6] 王清峰,杨重法,程子硕,等.不同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的比较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9):1699-1703. [7] 杨安中,吴文革,张玲,等.不同杂交水稻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差异的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1):23-26. [8] 刘红江,郭智,郑建初,等.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径流NPK流失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9):1790-1796. [9] 高坊洪,周萍.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探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4(2):104-106. [10] 胡世和,胡婷,罗四龙,等.气候因子对水稻的影响分析[J].低碳世界,2015(10):9-10. [11] 叶宏宝,石晓燕,李冬,等.气候变化对浙江水稻生产影响的集合模拟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6,28(7):1183-1192. [12] 杨坚伟, 杨廉伟, 丁灵伟, 等. 单季籼型与粳型杂交稻病虫发生观察及其防治策略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3): 675-677. [13] 齐国君,肖满开,吴彩玲,等.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2010,37(3):193-200. [14] 宋祖舜. 南京地区单季粳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5): 24-26. [15] 徐勇刚,周爱珠,刘才高,等.种植密度对杂交稻浙优18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5):645-646. [16] 徐丽华. 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稻浙优18产量的影响[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1):11-12. [17] 朱静坚,陶丽萍,周慧卿.栽培密度对杂交稻浙优18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646-647. [18] 郑学强,闫川,黄益峰,等.施氮量对杂交稻浙优18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3(5):51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