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龚金龙, 邢志鹏, 胡雅杰, 等.“籼改粳”的相对优势及生产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 2013, 19(5):1-6. [2] 孙建军, 郭玉玺, 吕孟辉, 等.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22):76-79. [3] 王月华, 何虎, 潘晓华.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发展历程回顾[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4(2):26-28. [4] 徐庆国. 超级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 2006, 20(1):13-16, 25. [5] 吴建富, 潘晓华, 石庆华, 等.江西双季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稻米, 2012, 18(5):37-39. [6] 潘晓华. 江西发展粳稻生产的探讨[J].江西植保, 2011, 34(3):135-136. [7] 周波, 杨国强, 李居英.不同类型稻农采用机械技术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调查样本[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0(2):1-8. [8] 宋世枝, 段斌, 扶定, 等.粳稻在豫南晚播的生长发育及增产效果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5(1):104-106. [9] 宋世枝, 何盛莲, 段斌, 等.浅析豫南粳稻优质高产栽培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14(2):241-243. [10]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5):206-208. [11] 崔金虎, 都兴林, 韩俊友, 等. 作物学实验学习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12] 陈惠哲, 朱德峰, 林贤青, 等.微生物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核农学报, 2010, 24(5):1051-1055. [13] 李娟, 黄平娜, 刘淑军, 等.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及其N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 2011, 25(1):169-173. [14] 杨文钰, 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5] 张立生, 温辉芹, 裴自友, 等.播期和播量对晋中盆地冬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6):51-54. [16] 刘红杰, 倪永静, 陈玉霞, 等.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国麦30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14):49-53. [17] 邓辉明, 邹小云, 宋宇, 等.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7(1):6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