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段志芬, 刘本英, 汪云刚, 等. 云南野生茶树化学成分多样性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19):102-104.
|
[2] |
王春梅, 唐茜, 杜晓, 等. 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初探[J]. 茶叶科学, 2012,32(4):305-312.
|
[3] |
王新超, 陈亮, 杨亚军. 广西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11(3):309-314.
|
[4] |
陈正武, 陈娟, 龚雪, 等. 28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28(4):1517-1523.
|
[5] |
张正竹. 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教程[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
[6] |
程启坤. 茶叶品种适制性的生化指标:酚氨比[J]. 中国茶叶, 1983,5(1):38.
|
[7] |
葛菁, 庞磊, 李叶云, 等. 茶树可溶性糖含量的HPLC-ELSD检测及其与茶树抗寒性的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40(3):470-473.
|
[8] |
朱政, 蒋家月, 江昌俊, 等. 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S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38(1):24-26.
|
[9] |
李叶云, 舒锡婷, 周月琴, 等. 自然越冬过程中3个茶树品种的生理特性变化及抗寒性评价[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23(3):52-58.
|
[10] |
亓白岩, 周冬琴, 於朝广, 等. 8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38(5):258-263.
|
[11] |
严学兵, 周禾, 王堃, 等. 披碱草属植物形态多样性及其主成分分析[J]. 草地学报, 2005,13(2):111-116.
|
[12] |
张金霞, 王玉, 丁兆堂. 茶树‘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9(1):18-25.
|
[13] |
杨亚军, 虞富莲, 陈亮, 等. 茶树优异资源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03,23(增刊1):1-8.
|
[14] |
邱华丽, 傅冬和, 王树芝, 等. 茶树紫色芽叶的绿茶适制性研究[J]. 茶叶通讯, 2007,34(2):19-21,24.
|
[15] |
杨亚军.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 Ⅱ.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 茶叶科学, 1991,11(2):127-131.
|
[16] |
陆锦时, 魏芳华, 李春华. 茶树品种主要化学成份与品质关系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7(增刊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