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475.
|
[2]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 2015年版[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
[3] |
林武霖, 王如伟, 孙柳燕. 延胡索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1, 42(2): 409-412.
|
[4] |
王文蜀, 肖巍, 喻蓉, 等. 中药延胡索化学成分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6(1): 80-82, 86.
|
[5] |
王健敏. 浙江中药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48-61.
|
[6] |
朱静坚, 金锡平. 元胡特征特性及免耕高产栽培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4(3): 88-89.
|
[7] |
陈斌龙. 浙胡1号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 2007, 23(8): 30.
|
[8] |
厉永强, 马美兰, 戚正华. 播种密度对元胡产量和性状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11): 2002-2003,2008.
|
[9] |
李汉一. 元胡后期干物质时空分布规律[J]. 基层农技推广, 2021, 9(10): 82-87.
|
[10] |
厉永强, 马美兰, 马美兰. 延胡索、杭白芍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11] |
郭美琴, 周奶弟, 吴增琪, 等. 仙居县“元胡—单季稻”轮作模式及栽培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10): 180,195.
|
[12] |
姚青海, 聂路, 李文学, 等. 水稻与浙贝、元胡轮作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3): 140.
|
[13] |
洪春庚, 宋建喜. 元胡-甘薯高效轮作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5): 691-692,704.
|
[14] |
翟英. 元胡高产栽培技术[J]. 陕西农业科学, 2012, 58(6): 263, 269.
|
[15] |
曾宏宽, 曹文元. 汉中市元胡最佳施肥量优化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4): 53-54, 56.
|
[16] |
陈彩霞, 李艾莲, 谢赛萍. 延胡索种茎分级与药材产量及质量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22(3): 37-50.
|
[17] |
刘丽敏, 吕美巧. 小型元胡收获机研究设计与田间试验[J]. 科技通报, 2013, 29(5): 6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