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 2023, Vol. 64 ›› Issue (8): 1945-1948.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98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Received:
2023-05-10
Online:
2023-08-11
Published:
2023-08-09
CLC Number: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www.zjnykx.cn/EN/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98
病级 | 标准 | 抗性水平 |
---|---|---|
0 | 无病 | 高抗 |
1 | 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 | 高抗 |
2 | 较大褐点,小于1 mm | 抗 |
3 | 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 mm | 中抗 |
4 | 长1~2 cm,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 中感 |
5 | 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 感 |
6 | 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 | 感 |
7 | 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 感 |
8 | 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 高感 |
9 | 全部叶片死亡 | 高感 |
病级 | 标准 | 抗性水平 |
---|---|---|
0 | 无病 | 高抗 |
1 | 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 | 高抗 |
2 | 较大褐点,小于1 mm | 抗 |
3 | 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 mm | 中抗 |
4 | 长1~2 cm,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 中感 |
5 | 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 感 |
6 | 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 | 感 |
7 | 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 感 |
8 | 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 高感 |
9 | 全部叶片死亡 | 高感 |
株系 | 鉴定圃 | 自然诱发 | 人工气候室 | |||
---|---|---|---|---|---|---|
发病率/ % | 抗病 水平 | 发病率/ % | 抗病 水平 | 发病率/ % | 抗病 水平 | |
TC3-47 | 42 | 感 | 37 | 感 | 48 | 感 |
T2 | 0 | 高抗 | 1 | 抗 | 1 | 抗 |
T13 | 1 | 抗 | 4 | 中抗 | 3 | 中抗 |
T32 | 2 | 抗 | 4 | 中抗 | 3 | 中抗 |
T43 | 3 | 中抗 | 4 | 中抗 | 4 | 中抗 |
T75 | 4 | 中抗 | 7 | 中感 | 5 | 中感 |
T143 | 1 | 抗 | 0 | 高抗 | 1 | 抗 |
T146 | 0 | 高抗 | 1 | 抗 | 0 | 高抗 |
T152 | 1 | 抗 | 4 | 中抗 | 3 | 中抗 |
株系 | 鉴定圃 | 自然诱发 | 人工气候室 | |||
---|---|---|---|---|---|---|
发病率/ % | 抗病 水平 | 发病率/ % | 抗病 水平 | 发病率/ % | 抗病 水平 | |
TC3-47 | 42 | 感 | 37 | 感 | 48 | 感 |
T2 | 0 | 高抗 | 1 | 抗 | 1 | 抗 |
T13 | 1 | 抗 | 4 | 中抗 | 3 | 中抗 |
T32 | 2 | 抗 | 4 | 中抗 | 3 | 中抗 |
T43 | 3 | 中抗 | 4 | 中抗 | 4 | 中抗 |
T75 | 4 | 中抗 | 7 | 中感 | 5 | 中感 |
T143 | 1 | 抗 | 0 | 高抗 | 1 | 抗 |
T146 | 0 | 高抗 | 1 | 抗 | 0 | 高抗 |
T152 | 1 | 抗 | 4 | 中抗 | 3 | 中抗 |
[1] | 王晓玲, 吴婷, 唐书升, 等. 82份籼粳稻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5): 1199-1208. |
[2] | 王飞, 王立广, 潘梅瑶, 等. 水稻抗稻瘟病Pigm(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利用[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1): 51-56. |
[3] | 陈能刚, 陈惠查, 阮仁超, 等. 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12): 7-10. |
[4] | 谭令辞, 刘雄伦, 杨婷婷, 等. 利用Pi9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系[J]. 作物研究, 2015, 29(4): 348-351, 356. |
[5] | 何海燕, 邱海萍, 柴荣耀, 等. 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中的分布和抗性评价[J]. 福建农业学报, 2019, 34(2): 214-222. |
[6] | DENG Y W, ZHU X D, SHEN Y, et al.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the blast resistance locus Pigm(t) tightly linked to Pi2 and Pi9 in a broad-spectrum resistant Chinese variety[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 113(4): 705-713. |
[7] | 吕学莲, 白海波, 惠建, 等. 利用广谱抗病基因Pigm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15(11): 4336-4342. |
[8] | 王宗宽. 簇毛麦抗病相关基因ToxABP1-V和LecRK-V的克隆及作用机制解析[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
[9] | 郭韬, 余泓, 邱杰, 等. 中国水稻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分子设计育种[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 49(10): 1185-1212. |
[10] | 陈涛, 孙旭超, 张善磊, 等. 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1): 28-36. |
[11] | 李白, 蔡之军, 王蕾, 等. 抗稻瘟病基因Pigm组合标记的开发及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38(7): 153-159. |
[12] | 翟荣荣, 叶胜海, 朱国富, 等. 浙江省12个常规晚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18(11): 3626-3633. |
[13] | 李友发, 张馨月, 钱秋, 等.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光温敏不育系[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2): 372-374, 377. |
[14] | 田红刚, 陈红旗, 胡江, 等. 抗稻瘟病基因Pigm导入对寒地粳稻抗病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6, 47(5): 520-526. |
[15] | 黄春艳, 杨立群. 人工气候室中叶稻瘟接种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 1990, 6(1): 44. |
[16] | 张礼霞, 王建军, 王林友, 等. 抗稻瘟病晚粳稻不育系浙07A的选育与应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 55(8): 1145-1147. |
[17] | 张礼霞, 王建军, 王林友, 等. 晚粳稻不育系浙08A的选育与应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7): 1120-1122, 1127. |
[18] | 李柏, 陈种凯, 宋丽艳, 等. 聚合螟虫和稻瘟病抗性基因杂交水稻亲本的9个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21(4): 1255-1264.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