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浩,吴卫,侯凯,等. 不同施肥水平对川半夏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963-967. [2] 王颖,林昌虎,何腾兵,等. 贵州半夏产地土壤性状特征研究[J]. 贵州科学,2013,31(3):61-63. [3] 蔡世珍,邹忠梅,徐丽珍,等. 半夏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药冲医中药册,2004,26(1):17-25. [4] 李花. 半夏重要生理特性及繁殖生物技术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2009. [5] 顾德兴,郭巧生.半夏群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3(2):11-16. [6] 张明,钟国跃,马开森,等. 半夏倒苗原因的实验观察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4,4(3):273-274. [7] 靳忠英,彭正松,李育明,等. 半夏的光合特性[J]. 作物学报,2006,32(l0):1542-1548. [8] 皮莉,梁宗锁,张跃进. 土壤含水量对半夏生长和抗氧化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07,218(3):196-199. [9] 陈铁柱,薛朝金,许文艺,等. 赫章半夏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13-714. [10] 张明,刘峻杰,张铭彩,等. 半夏不同海拔高度栽培的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0(2):29-30. [11] 黄尧先,吴长友,查岭,等. 半夏高产栽培及初加工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5(4):93. [12] 郭巧生,张国泰,许来武,等. 不同繁殖材料对半夏产量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1993,18(3):140-142. [13] 梅艳,赵明勇,阮培均,等. 不同种茎栽培对半夏产量及相关性状、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7):276-280. [14] 张皓,何腾兵,林昌虎,等. 赫章核桃与半夏间作土壤养分分析[J]. 北方园艺,2015(1):172-176. [15] 张皓,何腾兵,林昌虎,等. 不同轮作方式对黔产半夏土壤机械组成与养分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15(2):101-106. [16] 李花,张明生,彭斯文,等. 半夏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4):566-569. [17] 罗静,杨辽生. 早熟辣椒间作半夏套种大蒜的高效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54-156. [18] 申浩. 川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对不同温度的生理响应研究[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 [19] 翟玉玲,刘晓燕,樊艳,等. 高海拔地区半夏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5(2):73-74. [20] 赵明勇,梅艳,阮培均,等. 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播种期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1(12):51-53. [21] 贾君君,李婷,李敏,等. 影响半夏产量因素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4):562-565. [22] 刘海,沈志君,吴明开,等. 不同播种期对半夏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97-99. [23] 王海玲,王孝华,阮培均,等. 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优化栽培模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271-276. [24] 阮培均,董恩省,梅艳,等. 栽培密度和施肥对半夏产量与总生物碱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190-194. [25] 肖杰易,宋廷杰,吴忠宝,等. 不同种植深度对半夏产量的影响[J]. 重庆中草药研究,1999,25(40):20-21. [26] 龚成文. 3种肥料在半夏上的肥效比较试验[J]. 甘肃农业科技,2000(5):32-33. [27] 杨磊,罗庆云,王康才,等. 锌对半夏叶片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10,41(2):278-281. [28] 胡玉涛,王沫,肖平阔. 半夏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概况[J]. 湖北林业科技,2006(6):38-41. [29] 杜禹珊,孙莹莹,罗睿. 5栽培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半夏经济产量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4,42(8):44-47. [30] 程俐陶,郭巧生,刘作易.半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模式及侵染率动态变化[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2):37-39. [31] 郭巧生,程俐陶,刘作易.丛枝菌根真菌对半夏产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333-338. [32] 杨琳,陈娅娅,曾令详.贵州中药材半夏GAP示范基地的最适釆收期[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7):58-59. [33] 王孝华,梅艳,王海玲,等. 不同采收期对半夏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3):285-289. [34] 陈刚. 半夏的种质资源鉴定研究及加工方法对其品质的影响[D]. 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 [35] 陈倩,陈科力,杨成雄. 半夏产地加工方法对甾醇类成分的影响[J]. 中药材,2010,33(11):1701-1703. [36] 唐远,吴秉真,李敏,等. 不同生境和加工方法对半夏质量的影响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6):22-25. [37] 魏波,张丹,张兴翠. 氮磷钾对半夏块茎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研究[J]. 中药材,2012,34(12):1824-1826. [38] 陈中坚,孙玉琴,赵雄廷,等.施肥水平对半夏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J]. 中药材,2006,29(8):757-759. [39] 肖平阔,王沫,张振媛,等. 半夏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特点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453-456. [40] 陈效杰. 半夏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初报[J]. 甘肃农业科技,1998(4):19-20. [41] 魏进,王沁,段婷婷,等. 贵州鲜半夏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235-238. [42] 张明,黄惠玲,宋秋星,等. 半夏间作不同植物及不间作的观察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1):9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