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鸿渐. 中国菊花[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 [2] 包满珠. 花卉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14-215. [3] 秦贺兰. 菊花周年生产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6. [4] 陈林. 荷兰多头菊切花生产及推广[J].中国花卉园艺,2011(17):27-29. [5] 王业社,陈立军,杨贤均,等.湖南云山野生地被植物资源及其综合评价分析[J].草业学报,2015,24(7):30-40. [6] 熊亚运,夏文通,王晶,等.基于观赏价值和种球再利用的郁金香品种综合评价与筛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1):107-114. [7] 张亚琼,张伟,戴思兰,等.基于AHP 的中国传统盆栽菊花产业化品种筛选[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1):4438-4446. [8] 韩勇,陈发棣,房伟民,等.单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 34(5):32-36. [9] 韩勇,叶燕萍,陈发棣,等.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0):4265-4271. [10] 张冬菊,张晓,吴鹏夫,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切花菊引种适应性评价[J].北方园艺,2013(22):82-85. [11] 宁惠娟,邵锋,戴思兰,等.40个品种菊的切花用途评价[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3): 389-394. [12] 朱德宁,韩宇,房伟民,等.多花型园林小菊品质评价与品种筛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41(2):266-274. [13] 戴希刚,刘科雄,张振,等.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51(4):508-512. [14] 马婉茹,房伟民,王海滨,等.多头切花菊品种茎、枝特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品种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4):2515-2524. [15] 李娜娜,张德平,朱珺,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初选单头切花菊杂种F1代优良单株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2):129-135. [16] 王青,戴思兰,何晶,等.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在盆栽多头小菊株系选择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653-3660. [17] 管志勇,王江民,陈发棣,等.基于DUS测试性状的切花菊品种亲缘关系研究[J].园艺学报,2013,40(7):1399-1406. [18] 林秋金,林秀香,苏金强,等.16种野牡丹科植物观赏性及适应性综合评价[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5):3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