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元春. 盐碱土改良: 诊断、管理、改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2] 赵可夫, 冯立田. 中国盐生植物资源[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3] KOVDA V A.Loss of productive land due to salinization[J].AMBIO, 1983, 12(2): 91-93. [4] 王佳丽, 黄贤金, 钟太洋, 等. 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J]. 地理学报, 2011, 66(5): 673-684. [5] 李颖, 陶军, 钞锦龙, 等. 滨海盐碱地“台田-浅池”改良措施的研究进展[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32(5): 154-160. [6] 顾鑫, 任翠梅, 刘冰, 等. 盐碱地整治利用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4): 35-38. [7] 杨劲松. 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土壤学报, 2008, 45(5): 837-845. [8] 李小娟. 浅谈盐碱地的治理[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7): 136-137. [9] 付春杰. 关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盐碱地治理技术与模式解析[J]. 珠江水运, 2015(8): 62-63. [10] 程镜润. 脱硫石膏改良滨海盐碱土的脱盐过程与效果实验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4. [11] 李海英, 彭红春, 牛东玲, 等. 生物措施对柴达木盆地弃耕盐碱地效应分析[J]. 草地学报, 2002, 10(1): 63-68. [12] 李昂, 吕正文, 蔺海明, 等. 秦王川灌区不同绿色覆盖方式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效应研究[J]. 草业科学, 2008, 25(10): 20-24. [13] 张玉文. 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棉田物理性状的改良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14] 杨光. 基于3S的盐池县景观格局及荒漠化动态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15] 杨奇勇, 杨劲松, 姚荣江, 等. 基于GIS和改进灰色关联模型的土壤肥力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4): 10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