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佚名. 全国农技中心预计2019年全国小麦赤霉病和蚜虫呈大发生态势[J]. 农药市场信息,2019(8):63. [2] 康振生,黄丽丽,H.BUCHENAUER,等. 禾谷镰刀菌在小麦穗部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4,34(4):329-335. [3] 俞刚,陈利锋,谢卫平,等. 禾谷镰孢的产毒与致病性[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4):19-23. [4] 杨玉靖. 小麦赤霉病及其影响因子关系的探究[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5] 钟雪明,王晔青,朱金良. 嘉兴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2017,37(4):41-44. [6] 李俊,杨平俊,沈晴. 2016年苏州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34(2):54-57. [7] 纪莉景. 中国不同生态地区禾谷镰刀菌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8] 刘伟成,席景会,李宏宇,等. 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菌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J]. 菌物系统,2002,21(1):63-70. [9] 李伟,胡迎春,陈莹,等. 长江流域禾谷镰孢菌群部分菌株系统发育学、产毒素化学型及致病力研究[J]. 菌物学报,2010,29(1):51-58. [10] 胡迎春,李伟,陈怀谷,等.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J]. 江苏农业学报,2010,26(5):954-960. [11] 申成美,李伟,孙海燕,等.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株的毒素产量与致病力的相关性[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283-1287. [12] 段云辉,李勇,孙国俊,等.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的影响[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34(3):28-31. [13] 巫丽君,陈翔,魏爱明,等.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113-114. [14] 王建新. 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 [15] 石志琦,史建荣,陈怀谷,等.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0,2(4):22-27. [16] 王丹,叶华智,秦芸. 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J].农药,2007,46(8):560-562. [17] 束兆林,杨红福,缪康,等. 咪鲜胺与福美双及其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与增效研究[J].农学学报,2015,5(4):40-43. [18] 马东方,黄石,黄文娣,等.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1):66-67,71. [19] 王同岁. 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0):82,85. [20] 吴佳文,陆彦,王开峰,等. 多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其DON毒素的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9):62-67. [21] 徐广军. 枯草芽孢杆菌BS_(3-1)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的生物防治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3. [22] 郎剑锋,杨蕊,赵荣艳. 对玉米茎基腐病菌有拮抗活性木霉菌株的筛选[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19-2420,2426. [23] 张臻. 两株生防菌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的评价[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8. [24] 杨继芝,王继师,龚国淑,等. 多菌灵、多抗霉素及其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27-4628,4630. [25] 侯昌亮,艾爽,胡寒哲,等.申嗪霉素和咪鲜胺混配对小麦赤霉病的协同杀菌作用[J].农药,2014,53(1):58-60,65. [26] 毕秋艳,马志强,韩秀英,等.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机制[J].植物保护学报,2015,42(3):404-409. [27] 曹梦娇,钟雪明,王晔青,等. 4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8):1425-1426. [28] 徐飞,王俊美,杨共强,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减少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效果[J].植物保护,2018,44(3):214-219. [29] 纪莉景,栗秋生,王连生,等. 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施药时期及安全性评价[J].植物保护,2017,43(3):203-206. [30] 刘福海. 不同施药次数防治小麦赤霉病比较试验研究[J]. 基层农技推广,2016,4(12):44-45. [31] 徐飞,宋玉立,杨共强,等. 戊唑醇不同防治时间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影响[J]. 植物保护,2018,44(1):179-185. [32] 马学文,倪运东.不同药剂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比较[J].现代农药,2015,14(6):49-51. [33] 姚卫平. 两种药剂不同生育期用药预防赤霉病试验研究[J]. 基层农技推广,2016,4(9):24-26. [34] 唐清,郭自国,谢原利,等. 不同杀菌剂不同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7,37(6):66-6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