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巨晓棠, 张翀. 论合理施氮的原则和指标[J]. 土壤学报, 2021, 58(1): 1-13.
|
[2] |
戴志刚, 鲁剑巍, 李小坤, 等. 不同作物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特征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6): 272-276.
|
[3] |
申源源, 陈宏. 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9): 291-294.
|
[4] |
王婧, 张莉, 逄焕成, 等. 秸秆颗粒化还田加速腐解速率提高培肥效果[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6): 177-183.
|
[5] |
张莉, 王婧, 逄焕成, 等. 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12): 1770-1778.
|
[6] |
丛萍, 逄焕成, 王婧, 等. 粉碎与颗粒秸秆高量还田对黑土亚耕层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应[J]. 土壤学报, 2020, 57(4): 811-823.
|
[7] |
徐忠山, 刘景辉, 逯晓萍, 等. 秸秆颗粒还田对黑土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9, 39(12): 4347-4355.
|
[8] |
丛萍, 王婧, 董建新, 等. 秸秆还田对黑土亚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特征及原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1): 109-118.
|
[9] |
董建新, 宋文静, 丛萍, 等. 旋耕配合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3): 2789-2803.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土壤检测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NY/T 1121.7-2014[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NY/T 889-2004[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
[12]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1999.
|
[13] |
吕国红, 周广胜, 周莉, 等.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2): 51-55.
|
[14]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
[15] |
吴金水.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
[16] |
杨晓燕, 叶伟伟, 张龙, 等. 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秸秆的腐熟及还田效应的影响[J]. 工业微生物, 2020, 50(3): 30-35.
|
[17] |
张苗, 陈伟, 严少华,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无土栽培白菜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2): 186-189.
|
[18] |
刘一凡, 王红, 张瑞芳, 等.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21(10): 35-40.
|
[19] |
山楠, 串丽敏, 刘继培, 等. 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白菜推荐施肥方法可行性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9): 1681-1690.
|
[20] |
戴志刚.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
[21] |
黄容, 高明, 万毅林, 等.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菜轮作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6, 37(11):4446-4456.
|
[22] |
刘金山, 戴健, 刘洋, 等. 过量施氮对旱地土壤碳、氮及供氮能力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1): 112-120.
|
[23] |
胡娟, 吴景贵, 孙继梅, 等. 氮肥减量与缓控肥配施对土壤供氮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4): 116-120, 194.
|
[24] |
汤宏, 沈健林, 张杨珠, 等. 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 27(1): 240-246.
|
[25] |
陈安强, 付斌, 鲁耀, 等.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21): 160-167.
|
[26] |
张莉, 李玉义, 逄焕成, 等. 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 36(2): 160-168.
|
[27] |
潘孝晨, 唐海明, 肖小平, 等. 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对紫云英-双季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8): 1585-1595.
|
[28] |
吴传发, 熊超, 韩燕来, 等. 秸秆还田结合减氮调控旱地土壤硝化潜势维持作物产量的机理[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0): 1782-17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