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KHAN Z R, BARRION A T, LITSINGER J A, et al. A bibliography of rice leaffolders (Lepidoptera: Pyralida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opical Insect Science, 1988, 9(2): 129-174.
DOI
URL
|
[2] |
程家安. 水稻害虫[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
[3] |
戴伟峰, 朱慧, 朱先敏. 稻纵卷叶螟性诱测报及迁入峰识别技术探讨[J]. 中国植保导刊, 2020, 40(3): 37-40.
|
[4] |
刘宇, 王建强, 冯晓东, 等. 2007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发生实况分析与2008年发生趋势预测[J]. 中国植保导刊, 2008, 28(7): 33-35.
|
[5] |
郭荣, 韩梅, 束放. 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 33(10): 38-41.
|
[6] |
刘万才, 刘振东, 黄冲, 等. 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 植物保护, 2016, 42(5): 1-9, 46.
|
[7] |
许德海, 禹盛苗. 无公害高效益稻鸭共育新技术[J]. 中国稻米, 2002, 8(3): 36-38.
|
[8] |
禹盛苗, 朱练峰, 欧阳由男, 等. 稻-鸭农作系统对稻田生物种群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4): 807-812.
|
[9] |
甄若宏, 王强盛, 张卫建, 等. 稻鸭共作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6, 26(9): 3060-3065.
|
[10] |
LONG P, HUANG H, LIAO X L, et al. Mechanism and capacities of reducing ecological cost through rice-duck cultivation[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3, 93(12): 2881-2891.
DOI
URL
|
[11]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册[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
[12] |
曾娟, 张涛, 王立颖, 等. 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初报[J]. 植物保护, 2021, 47(4): 203-214.
|
[13] |
赵志模, 郭依泉. 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
[14] |
禹盛苗. 稻鸭种养农作模式的生态效应及配套技术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8-25.
|
[15] |
王强盛, 甄若宏, 丁艳锋, 等. 稻鸭共作下水稻植株的壮秆效应及生理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12): 2661-2665.
|
[16] |
王强盛, 黄丕生, 甄若宏, 等. 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4): 639-645.
|
[17] |
王华, 黄璜, 杨志辉, 等. 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 2003, 19(4): 23-26, 44.
|
[18] |
章家恩, 许荣宝, 全国明, 等. 鸭稻共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09, 31(1): 56-62.
|
[19] |
戴志明, 杨华松, 张曦, 等.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三)[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4): 265-267, 273.
|
[20] |
禹盛苗, 朱练峰, 欧阳由男, 等. 稻鸭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肥力因素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4, 45(1): 151-156.
|
[21] |
甄若宏, 王强盛, 邓建平, 等. 稻鸭萍共作复合系统的主要生态效应[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22(3): 11-14.
|
[22] |
杨华松, 戴志明, 万田正治, 等.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二)[J]. 中国农学通报, 2002, 18(5): 23-24,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