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章琦. 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11-119.
|
[2] |
王华弟. 水稻白叶枯病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1-72.
|
[3] |
浙江农业大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上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50-66.
|
[4] |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79.
|
[5] |
沈颖, 王华弟, 李仲惺, 等. 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4): 180-185.
|
[6] |
LIU H, YANG W, HU B, et al. Virulence analysis and race classification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in China[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07, 155(3): 129-135.
DOI
URL
|
[7] |
冯爱卿, 陈深, 汪聪颖, 等. 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J]. 植物保护, 2020, 46(4): 282-286.
|
[8] |
陈复旦, 颜丙霄, 何祖华.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机制与抗病育种展望[J]. 植物生理学报, 2020, 56(12): 2533-2542.
|
[9] |
冯永斌, 李程巧, 黄贤夫. 水稻细菌性白叶枯病防控效果[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1, 42(6): 54-56.
|
[10] |
赵敏, 陈建明, 严成其, 等. 浙西北单季稻白叶枯病药剂防控与保产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2): 237-239, 247.
|
[11] |
骆海玉, 邓业成, 秦卉, 等. 植物提取物及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J]. 作物杂志, 2010(6): 87-90.
|
[12] |
郭镁渼, 陈前武, 查俊晖, 等. 50%氧氯化铜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试验报告[J]. 福建农业, 2014(9): 162-163.
|
[13] |
谭才邓, 朱美娟, 杜淑霞, 等. 抑菌试验中抑菌圈法的比较研究[J]. 食品工业, 2016, 37(11): 122-125.
|
[14] |
钟永军, 何昕蔚, 余达勇, 等. 台州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药剂筛选[J].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30(9): 1548-1554.
DOI
|
[15] |
魏方林, 戴金贵, 许丹倩, 等. 创制农药噻唑锌对水稻细菌性病害的田间药效[J]. 农药, 2007, 46(12): 810-811.
|
[16] |
应俊杰, 杨俞娟, 周奶弟, 等. 不同器械施药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比较及无人机飞防新技术[J]. 中国稻米, 2021, 27(3): 103-104, 110.
DOI
|
[17] |
颜贞龙, 徐仲奎, 张勇, 等. 20%噻唑锌悬浮剂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8): 119, 121.
|
[18] |
王华弟, 沈颖, 严成其. 我国南方稻区防治白叶枯病药剂筛选试验与示范应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11): 2001-2002, 2005.
|
[19] |
王华弟, 陈剑平, 严成其, 等. 中国南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J].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29(12): 2051-2059.
DOI
|
[20] |
方中达, 刘經芬, 朱家琳.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侵染循环的初步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56(2): 173-185.
|
[21] |
王铨茂, 竺万里.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规律及其防治初步研究报告[J]. 华中农学院学报, 1956(1): 144-150.
|
[22] |
成家壮.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药剂的研究[J]. 世界农药, 2008, 30(5): 13-15, 47.
|
[23] |
张立新, 郎钰莹, 张静, 等. 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研究进展[J]. 中国农药, 2019(1): 1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