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程昕昕, 吴翔, 熊风, 等. 籽粒发育过程中糖分转化量对Sh2甜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9, 27(5): 81-86.
|
[2] |
李娟. 表型聚类和SSR聚类对甜玉米自交系类群的划分及杂种优势分析[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4.
|
[3] |
刘萍. 中国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试验产量与品质评价体系的建设[D]. 扬州: 扬州大学, 2007.
|
[4] |
赵琳, 骆乐谈, 袁德明. 优质鲜食玉米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12): 2378-2382.
|
[5] |
谭禾平, 赵福成, 韩海亮, 等. 水果甜玉米选育方法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61(10): 2015-2017, 2023.
|
[6] |
李坤, 李高科, 肖颖妮, 等. 甜玉米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1): 70-77.
|
[7] |
李坤, 黄长玲. 我国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糖料, 2021, 43(1): 67-71.
|
[8] |
蒋霄阳. 浙江省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状况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8.
|
[9] |
王晓东. 我国甜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10): 146-148.
|
[10] |
王春辉, 王清章, 严守雷, 等. 气调对甜玉米贮藏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4): 2305-2307.
|
[11] |
冯宣军, 潘立腾, 熊浩, 等. 南方地区120份甜、糯玉米自交系重要目标性状和育种潜力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5): 856-873.
|
[12] |
谢玉花, 宋洪波, 刘升, 等. 贮藏温度和薄膜包装对甜玉米呼吸强度及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4, 35(2): 282-286.
|
[13] |
王清, 高丽朴, 郭李维, 等. 不同流通温度与包装方式对采后甜玉米穗品质的影响[J]. 保鲜与加工, 2010, 10(6): 24-28.
|
[14] |
单秀峰, 徐方旭. 低温贮藏对甜玉米采后生理品质的影响[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4): 507-510.
|
[15] |
刘勋甲, 徐尚忠, 李建生, 等. 超甜玉米乳熟期营养成分及不同贮藏处理的含糖量与口感变化[J]. 长江蔬菜, 1999(11): 31-33, 48.
|
[16] |
王道营, 诸永志, 曹建民, 等. 贮藏温度对甜玉米品质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6): 82-83.
|
[17] |
任梦云, 杜龙岗, 王美兴, 等. 甜玉米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采后降解规律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20(16): 5408-5414.
|
[18] |
李朝森, 张婷, 蒋晓红, 等. 不同贮藏方式对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 上海蔬菜, 2018(1): 69-71.
|
[19] |
郑远荣. 甜玉米的冰温贮藏保鲜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
[20] |
李雪华. 甜玉米及鲜食花生贮藏保鲜技术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21] |
谢玉花. 甜玉米采后全程冷链保鲜技术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
[22] |
竺尚武. 冷藏条件下甜玉米的糖分变化[J]. 食品科技, 2003, 28(6): 82-83, 91.
|
[23] |
王道营, 诸永志, 曹建民, 等. 贮藏温度对甜玉米品质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6): 8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