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19, Vol. 60 ›› Issue (1): 150-156.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90146

• 资源与环境 • 上一篇    下一篇

洞头霓屿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陈星星, 张鹏, 周朝生, 陆荣茂, 曾国权, 吴越, 黄振华*   

  1.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浙江 温州 325005
  • 收稿日期:2018-10-13 出版日期:2019-01-11
  • 通讯作者: 黄振华(1982—),男,辽宁鞍山人,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藻培养,E-mail:258323195@qq.com
  • 作者简介:陈星星(1988—),男,浙江三门人,工程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品质量检测与营养分析,E-mail:363316091@qq.com。
  • 基金资助: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LGN18C190006,2016C37071,2017F1022); 浙江省原海洋与渔业局项目(QS2017004)

  • Received:2018-10-13 Online:2019-01-11

摘要: 为了了解洞头霓屿海域环境质量现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洞头霓屿17个站点的海水、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并基于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污染水平均为清洁水平。表层沉积物Cd属于低污染程度,而Cr、Cu、Zn、As和Pb的平均污染指数均>1,属于中等污染程度。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150,属于低潜在生态危害。各站点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仅Cr和Cu总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超标率分别为100%和88%,但二者形态主要以残渣态存在,这种形态的Cr和Cu大多不存在毒性效应。

关键词: 重金属, 海水, 表层沉积物, 生态危害, 赋存形态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