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涛.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2. [2] 苏超,钱永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桑树产业发展的思考[J].蚕业科学,2017,43(2):181-188. [3] 焦锋,薛忠民,苏超. 桑树多倍体鉴定和育种研究现状[J].西北农业学报,2015,24(12):1-13. [4] 陈传杰,王照红,杜建勋,等. 三倍体桑树新品种鲁插1号的选育[J].蚕业科学,2012,38(2):337-342. [5] 汪泰初,李瑞雪,王钰婷,等. 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皖桑优1号的选育[J]. 蚕业科学,2017,43(4):552-558. [6] 杨建林,陈谷,刘刚,等. 桑树新品种川桑48-3的选育[J]. 蚕业科学,2016,42(3):541-544. [7] 陈传杰,王照红,杜建勋,等. 超高产桑树新品种昌盛选育初报[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11-113. [8] 刘卫星,贺群岭,张枫叶,等. 大粒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AMMI模型分析[J]. 作物杂志,2020(2):60-64. [9] 林坤,郭凤芝,葛振勇,等. 鲁西南地区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6):6-10. [10] 强爱玲,安永平. AMMI模型在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科学,2007,32(1):5-7,11. [11] 叶美金,卜俊周,魏建伟,等. 河北省夏玉米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综合分析[J]. 玉米科学,2020,28(1):72-78. [12] 赵玉坤,宁东贤,杨秀丽,等. 基于AMMI模型的黑粒花生产量遗传稳定性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1):1740-1742,1746. [13] 谭春燕,李振动,朱星陶,等. AMMI模型在贵州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贵州农业科学,2019,47(7):10-13. [14] 杨进成,柏跃才,胡新洲,等. 低纬高原山区暖冬年与冷冬年油菜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对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3):37-44. [15] 孙日彦,苏超,安太成. 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第四批桑品种鉴定试验总结[J]. 北方蚕业,2007,28(2):17-20. [16] 韩淑鸿,张洁花,沈琦,等. 北方蚕区第五批桑品种鉴定(山西点)试验报告[J]. 北方蚕业,2014,35(3):33-35,38. [17] 陈传杰,王照红,杜建勋,等. 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第五批桑品种鉴定(山东点)试验报告[J]. 北方蚕业,2011,32(1):43-47. [18] 孙日彦,王照红,杜建勋,等. 基于AMMI模型的桑品种产量性状稳定性分析[J]. 蚕业科学,2008,34(1):10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