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21, Vol. 62 ›› Issue (1): 106-110.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10137

• 植保技术 • 上一篇    下一篇

血红丛赤壳属交配群Ⅵ全基因组候选效应分子的预测和分析

戚家明(), 张东旭*(), 王少丽, 王阳, 肖建中*()   

  1. 丽水学院 生态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 收稿日期:2020-11-17 出版日期:2021-01-11 发布日期:2021-01-05
  • 通讯作者: 张东旭,肖建中
  • 作者简介:肖建中(1955—),男,重庆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学,E⁃mail: 2271002@163.com
    张东旭(1980—),男,黑龙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发酵工程,E-mail: zhangdongxu@lsu.edu.cn;
    戚家明(1992—),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从事微生物发酵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E-mail: msevenr@sina.com
  • 基金资助:
    丽水市高层次人才项目(2016RC01);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8C02031)

  • Received:2020-11-17 Online:2021-01-11 Published:2021-01-05

摘要:

血红丛赤壳属交配群Ⅵ(Nectria haematococca mating population Ⅵ)是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pisi)的有性态,由其引起的豌豆镰孢根腐病是豌豆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对该菌候选效应分子进行预测,并对其特征进行明确。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Nectria haematococca mpⅥ LQ1菌株全基因组信息,利用Signal P、TMHMM、Protcomp、big-PI Predictor 和Target P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和预测程序对其中9 912条蛋白序列进行候选效应分子预测,再通过对上述蛋白半胱氨酸含量、信号肽长度和冗余性分析,获得229个符合条件的候选效应分子,其中大部分为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血红丛赤壳属交配群Ⅵ LQ1的候选效应分子,为进一步研究血红丛赤壳属交配群Ⅵ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他病原菌效应分子的预测与分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血红丛赤壳属交配群Ⅵ, 效应分子, 基因组, 生物信息学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