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叶茵. 中国蚕豆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2003.
|
[2] |
陈若霖. 蚕豆新品种: 日本大白皮[J]. 农村新技术, 2005(6): 32.
|
[3] |
傅松. 日本大白皮蚕豆冬种高产栽培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 2016, 4(6): 59.
|
[4] |
陈华姿. 蚕豆品种日本大白蚕[J]. 中国种业, 2003(5): 46.
|
[5] |
陈华, 林碧英, 李爱萍, 等. 特大粒蚕豆新品种“陵西一寸”的引种与应用[J]. 福建农业科技, 2009(5): 29-30.
|
[6] |
黎敏. 蚕豆新品种“陵西一寸”通过认定[J]. 农村百事通, 2011(7): 15.
|
[7] |
宗绪晓. 食用豆类高产栽培与食品加工[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
[8] |
王世忠. “河内一寸”大粒蚕豆[J]. 长江蔬菜, 1995(5): 22.
|
[9] |
罗菊芝. 推荐两个胡豆优良品种: 成胡11和成胡12[J]. 四川农业科技, 1995(6): 7-9.
|
[10] |
邵扬, 李强, 黄青岩, 等. 重离子束辐照对不同蚕豆品种的诱变效应[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 47(10): 5-9.
|
[11] |
何莉, 华劲松, 徐永蕾. 60Co-γ射线对蚕豆M1诱变效应的研究[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2): 24-27.
|
[12] |
华劲松, 夏明忠, 戴红燕. 60Co-γ射线辐照剂量对蚕豆诱变效应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4): 407-410.
|
[13] |
韩秀云, 张增明, 刘锐. 4NQO对蚕豆诱变效应的研究[J]. 生物技术, 1996, 6(5): 14-16.
|
[14] |
邹伟民, 伍育源, 黎学军, 等. 激光与r-射线辐照蚕豆诱变效应研究[J]. 光电子·激光, 1993, 4(2): 127-130.
|
[15] |
汤泽生, 王祖秀, 涂彦菊, 等. 液氮对γ射线诱变蚕豆种子染色体畸变效应的研究简报[J]. 核农学报, 1984(2): 26-27, 35.
|
[16] |
黄德琍, 潘重光, 陈德鑫, 等. 蚕豆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简报[J].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84, 2(2): 114.
|
[17] |
张大力, 林娟, 刘璐, 李玲. 蚕豆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和染色体畸变[J]. 遗传学报, 1986, 13(6): 423-429, 484.
|
[18] |
刘洋, 高霞. 青海春蚕豆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青海农林科技, 2006(3): 1-3, 6.
|
[19] |
刘素英, 刘洋. 蚕豆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8): 3909-3910, 3913.
|
[20] |
彭绣科, 刘洋. 春蚕豆茎段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9): 104, 108.
|
[21] |
潘重光, 赵则胜, 赵长生, 等.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蚕豆(Vicia faba)叶片离体培养的影响[J].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86, 4(2): 107-113.
|
[22] |
顾蔚. 蚕豆组织培养中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中单倍体和四倍体细胞的诱导[J].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19(6): 161-164.
|
[23] |
田莹莹, 侯万伟, 刘玉皎. 蚕豆粒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检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16(4): 1174-1183.
|
[24] |
沙伟超. 蚕豆子叶颜色性状的SSR标记研究[D]. 西宁: 青海大学,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