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思琦, 顾雄萍, 肖志鹏, 等. 城市突发极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若干思考[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2, 43(3): 120-124.
|
[2] |
童庆蒙.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 |
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浙江统计年鉴-2021[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
[4] |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稻作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
[5] |
耿立清, 张凤鸣, 许显滨, 等. 低温冷害对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 中国稻米, 2004, 10(5): 33-34.
|
[6] |
韩龙植, 乔永利, 高熙宗, 等. 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4): 315-320.
|
[7] |
刘静妍, 闫双勇, 张融雪, 等. 水稻耐低温研究重要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7): 1-5.
|
[8] |
阚义, 林鸿宣. 水稻高温感知及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 自然杂志, 2022, 44(6): 411-421.
|
[9] |
杨军, 章毅之, 贺浩华, 等. 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817-2830.
|
[10] |
陈雷, 王强, 张晓丽, 等. 不同水稻基因型花期耐热性鉴定与评价[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10): 2641-2649.
|
[11] |
马孝松, 曾贤军, 李恩熙, 等. 水稻耐旱性及其研究进展[J]. 上海农业学报, 2022, 38(4): 36-45.
|
[12] |
刘国兰, 余新桥, 刘毅, 等. 节水抗旱稻品种选育的回顾与展望[J]. 上海农业学报, 2022, 38(4): 20-25.
|
[13] |
王仁乔, 刘立成. 现代农业应对极端气候风险分析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8): 1-3.
|
[14] |
李加明. 极端气候条件下构建区域性淮河洪水“大保险”体系研究[D]. 合肥: 安徽财经大学, 2012.
|
[15] |
孙永立. 更好发挥审定标准对品种创新的引领作用: 解读国家级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J]. 中国食品工业, 2021(23): 29-31.
|
[16] |
农业部办公厅.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续)[J].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4(12): 18-20.
|
[17] |
肖本泽, 南波, 张方玉.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稻试验品种的耐热性鉴定[J]. 中国稻米, 2022, 28(6): 21-26.
|
[18] |
韩龙植, 张三元. 水稻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 5(1): 75-80.
|
[19] |
王在满, 郑乐, 张明华, 等. 不同播种方式对直播水稻倒伏指数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32(4): 725-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