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严桂珠, 孙飞.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J]. 中国稻米, 2018, 24(1): 83-86.
|
[2] |
王蓉, 龚世飞, 金涛, 等. 稻虾共作对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nosZ基因数量、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4): 246-251.
|
[3] |
游修龄. 稻田养鱼: 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J]. 农业考古, 2006(4): 222-224.
|
[4] |
安丽, 孟庆磊, 董学飒, 等. 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出肉率与可量性状的相关性[J]. 农学学报, 2012, 2(12): 54-56, 61.
|
[5] |
谭淑豪, 刘青, 张清勇. 稻田综合种养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果: 以湖北省稻虾共作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2): 3131-3143.
|
[6] |
沈亚强, 王保君, 张红梅, 等. 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61(6): 1183-1186.
|
[7] |
赵章平, 要凯, 康益晨, 等. 沟垄覆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5(2): 83-89, 97.
|
[8] |
佀国涵, 袁家富, 彭成林, 等.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2): 2168-2176.
|
[9] |
陶先法, 李冰, 喻召雄, 等. 稻虾共生模式对水稻结实期根系分泌物及微生物的影响[J]. 水产学报, 2022, 46(11):2122-2133.
|
[10] |
朱杰, 刘海, 吴邦魁, 等. 稻虾共作对稻田土壤nirK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9): 1324-1332.
|
[11] |
何俊, 张宪中, 蒋造极, 等. 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对水环境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22): 213-215.
|
[12] |
刘全科, 周普国, 朱文达, 等.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56(10): 1859-1862.
|
[13] |
徐祥玉, 张敏敏, 彭成林, 等. 稻虾共作对秸秆还田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11): 1591-1603.
|
[14] |
崔雁娜, 张海琪, 徐胜南, 等.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稻谷食用安全与品质评价[J]. 农业与技术, 2021, 41(23): 7-11.
|
[15] |
钱炬炬, 刘小燕, 刘贝, 等.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效益评价[J]. 湖南农业科学, 2020(1): 90-93.
|
[16] |
彭诗瑶, 刘琼峰, 杨友才, 等. 稻鱼共作模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24): 442-444.
|
[17] |
胡艳霞, 李红, 王宇, 等. 北京郊区多目标产出循环型农业效益评估: 以房山区南韩继大型养猪—沼气生态经济系统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9): 251-257.
|
[18] |
赵波, 李根荣.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12, 34(4): 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