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64卷第12期目次
    2023, 64 (12):  0-0. 
    摘要 ( 72 )   PDF(5284KB) ( 2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述
    “双碳”目标下农业生态系统中有机肥施用的若干探讨综述
    周宣杰, 陈佳杰, 陈欣, 唐建军
    2023, 64 (12):  2817-282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71
    摘要 ( 301 )   HTML ( 49 )   PDF(2566KB) ( 358 )  

    利用农业生物废弃物等制备生产的有机肥,以资源化循环利用为特色,具有改良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符合农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有机肥对农业废弃物高利用率和能源低耗的特质,以及改善土壤肥力和微生态的能力,综述了有机肥在资源利用与环境友好方面的低碳发展优势,并且分析了有机肥肥效低下、制造和储运成本高、存在重金属和抗生素潜在污染等问题对发展低碳农业可能存在的影响;同时,基于农田系统碳氮循环分析了有机肥参与碳固存、温室气体排放与养分循环的情况,指出有机肥的土壤固碳性能与土壤有机碳输入与分解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有关,而有机肥过量施用会促进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排放。作者提出了促进有机肥产业低碳发展助力中国双碳行动的有机肥“四板斧”计划:一是对有机肥产业开展体系性低碳化改造,在其生产源头构建高效率、低能耗、有机循环、低污染的制造模式;二是在田间用肥方面鼓励精准施肥、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效率;三是在系统监管层面增加有机肥碳足迹评价;四是采取一系列市场与政府的协同措施以控制农业系统碳排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碳”背景下生物炭基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继宁, 张鲜鲜, 孙会峰, 王从, 刘善良, 蒲加军, 周胜
    2023, 64 (12):  2825-283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22
    摘要 ( 562 )   HTML ( 39 )   PDF(1259KB) ( 378 )  

    炭基肥是以生物炭为载体,通过添加化肥或者有机肥,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混合制成的肥料。本文首先总结了炭基肥主要包括炭基无机肥、炭基有机肥和炭基有机无机复合肥,其次汇总了炭基肥的作用。炭基肥由于兼具了生物炭和肥料的双重优势,在田间应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以及污染土壤修复等方面。然后列举了影响炭基肥性质的因素,生物炭的制备及其与肥料的制备工艺。最后展望了炭基肥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生物炭的优选、炭基肥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应用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展开综述,为构建炭基肥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作物
    不同剂量率辐射对水稻诱变效应的影响
    陆艳婷, 杨文新, 刘超纲, 俞法明, 叶靖, 陈金跃, 王炳奎
    2023, 64 (12):  2831-283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05
    摘要 ( 119 )   HTML ( 9 )   PDF(1416KB) ( 220 )  

    本文利用137Cs-γ射线开展不同剂量率和剂量对水稻诱变效应影响的试验,设10、60、250 Gy·h-1不同剂量率和0、150、250、350、400、450 Gy不同辐射剂量,对2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较高剂量下水稻苗高和根系生长受到限制,辐射效应明显;在较高剂量辐射处理后低剂量率的辐射效应与高剂量率间差异显著,低剂量率处理水稻成株后株高下降幅度大,高剂量率处理结实率大幅度下降。本研究对提高水稻辐射诱变率具有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缓控释氮肥施用对冷浸田单季晚稻生长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陈凯, 徐欣欣, 谢小聪, 王慧荣, 施黎云, 陈建民
    2023, 64 (12):  2836-283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19
    摘要 ( 91 )   HTML ( 11 )   PDF(1207KB) ( 268 )  

    为明确缓控释肥在冷浸田上的应用效果,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地块不同水稻品种在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一基二追常规施肥(NPK)、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T1)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20%尿素(T2)条件下,单季晚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试验点水稻籽粒产量平均表现均为T2>T1>NPK>PK>CK,尽管PK籽粒产量显著高于CK,T2、T1和NPK也比PK增产显著,但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缓控释肥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氮量,尤其是秸秆中氮含量和吸氮量达到了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相比,在月山下村和企石村T1和T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4.5%~60.4%和45.3%~49.7%。本试验条件下,缓释肥料一次基施的水稻籽粒产量与常规一基二施相近,但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二◯的喷施浓度和时期对水稻钝感材料株高的影响
    李友发, 董俊杰, 富昊伟, 张馨月
    2023, 64 (12):  2840-284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33
    摘要 ( 89 )   HTML ( 5 )   PDF(1179KB) ( 320 )  

    为验证在幼穗分化早期喷施适量九二◯对钝感水稻材料各茎节长度、株高和包颈情况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个九二◯浓度(20、40、60、80 mg·L-1)和8个喷施时期(幼穗分化Ⅰ期、幼穗分化Ⅱ期、幼穗分化Ⅲ期、幼穗分化Ⅳ期、幼穗分化Ⅴ期、幼穗分化Ⅵ期、幼穗分化Ⅶ期、幼穗分化Ⅷ期),设置喷清水为对照(CK),测定株高、茎节长度。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九二◯均能明显提高株高,但喷施浓度达到60 mg·L-1后,增加九二◯浓度对株高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喷施高浓度九二◯对钝感材料DR607穗茎节长度和株高提升效果仍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幼穗分化Ⅰ-Ⅴ期喷施九二◯拉长下部茎节长度但缩短上部茎节和穗茎节,株高与幼穗分化Ⅵ~Ⅷ期喷施株高无明显差异,但加重穗包颈,并且容易发生倒伏,试验假设不成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播期、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张翯, 王蓉, 施佳炜, 金成兵
    2023, 64 (12):  2843-284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24
    摘要 ( 84 )   HTML ( 5 )   PDF(1202KB) ( 260 )  

    为探寻泰两优1332在金华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的适宜播期、合理栽插密度和适宜施氮量,本研究布置播期、密度和施氮量试验,播期试验设置5个处理(6月12日、6月19日、6月26日、7月3日、7月10日),密度试验设置2个处理(19.95万和26.7万穴·hm-2),施氮量设置3个处理(150、210和270 kg·hm-2),研究不同播期、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泰两优1332产量有显著影响,为保证安全齐穗,兼顾前茬早稻收获期及秧苗适龄移栽,泰两优1332作连作晚稻种植应在6月19日左右播种,且栽插密度为19.95万穴·hm-2、施氮量为210 kg·hm-2时产量最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州市籼型优质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谢留杰, 周建华, 段敏, 潘晓飚, 黄善军
    2023, 64 (12):  2847-284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59
    摘要 ( 108 )   HTML ( 6 )   PDF(1183KB) ( 283 )  

    为了筛选出台州地区适宜种植的优质籼型水稻品种,我们开展了10个优质籼稻新品种的比较试验,综合考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等性状。结果显示,晶两优1212和晶两优1468的熟期适中、丰产性高、抗逆性强。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每667 m2产量分别达到了529.6和524.4 kg,依据食用籼米(NY/T 595—2013)标准,稻米品质分别达到了三等和二等。综合所述,晶两优1212和晶两优1468有良好的推广潜力,在台州地区可用于进一步示范试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种类有机肥对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左怿平, 娄菲, 李萌, 王健, 韩金玲, 李向岭, 段会军
    2023, 64 (12):  2850-285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70
    摘要 ( 96 )   HTML ( 4 )   PDF(1186KB) ( 348 )  

    探讨不同种类有机肥料对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可为有机肥在糯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斯达糯4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对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量施氮T2和减量施氮T3处理相比,减量施氮配施有机肥T4、T5和T6处理使得鲜果穗产量显著增加,T4、T5和T6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内聚性,增加了籽粒咀嚼性;减量施氮配施蚯蚓粪有机肥T5处理下鲜食果穗品尝评分为90.7分,品质评定等级达到1级,减量施氮配施蚯蚓粪有机肥T5处理下可以实现糯玉米鲜果穗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麦后免耕直播的栽培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龙厚元, 姚继刚, 蒿呈龙, 李猛, 刘鸿恒, 程盘龙, 王倩
    2023, 64 (12):  2853-285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237
    摘要 ( 838 )   HTML ( 5 )   PDF(1289KB) ( 307 )  

    本文通过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免耕直播技术的栽培特点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表明免耕直播技术相对于整地播种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优点;并从品种选择、合理密植、免耕播种机的选择与调试、肥料运筹、化学除草、防病治虫、化学控旺防倒伏以及适期机械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免耕直播栽培的关键技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播种机的作业质量及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梅丽, 孟范玉, 周吉红, 王俊英, 冯万红, 王燕
    2023, 64 (12):  2858-286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51
    摘要 ( 93 )   HTML ( 3 )   PDF(4601KB) ( 288 )  

    引进新型2BF-20谷物精量播种机,从播种机性能、播种质量、小麦生育进程、不同时期小麦个体和群体性状、小麦成熟期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等方面,与传统2BY-24谷物联合播种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2BF-20谷物精量播种机,小麦出苗株数、行距合格率、播种深度合格率、播种均匀度合格率更高,平均缺苗率和平均断条率降低,每667 m2穗数显著增加;产量较传统的2BY-24谷物联合播种机增加5.6%,在生产中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淮稻茬小麦耐渍品种筛选及应用研究进展
    王荣圆, 闫素辉, 陈娟, 张培文, 周永进, 吴文革, 李文阳
    2023, 64 (12):  2862-286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671
    摘要 ( 108 )   HTML ( 4 )   PDF(1236KB) ( 327 )  

    渍害是江淮稻茬小麦普遍发生的非生物逆境之一,严重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因此,进行稻茬小麦耐渍品种的筛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渍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生理生化方面造成的影响,为耐渍品种的筛选奠定了基础。同时,总结了耐渍小麦品种鉴定方法及特点,分析了生产上耐渍小麦品种的应用,以期为耐渍小麦品种选育与小麦生产上降低渍害危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作物
    嘉兴市油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王瑞森, 徐亦成, 张海鹏, 权新华, 姚祥坦
    2023, 64 (12):  2867-287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38
    摘要 ( 127 )   HTML ( 15 )   PDF(1323KB) ( 397 )  

    为掌握嘉兴市油菜产业发展真实情况,通过对近10年嘉兴市全域油菜生产面积和产量、主栽品种、生产加工和种植效益等进行研究,分析该地区油菜生产和产业发展变化情况,结合目前油菜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当地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为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粮油安全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濮花36号在全国(北方区)小花生区域试验中的表现
    李振华, 张莹莹, 刘聪聪
    2023, 64 (12):  2872-287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67
    摘要 ( 70 )   HTML ( 3 )   PDF(1186KB) ( 211 )  

    为进一步明晰花生品种濮花36号的特征特性和推广价值,根据2013—2014年全国(北方片区)小粒花生区域试验数据,对濮花36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回归系数法分析濮花36号在北方片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结果表明,濮花36号出仁率较高(76.19%),高于对照品种花育20号,且高于其亲本远杂9102、濮花9327,表现出超亲优势。濮花36号2 a区域试验667 m2平均荚果产量300.65 kg、平均籽仁产量229.20 kg,均高于对照品种花育20号,在19个试点中增产点次达18个,表明濮花36号的丰产性较好。稳产性、适应性分析结果显示,濮花36号的均值-变异系数较小,Shukla变异系数位于2%~10%,高稳系数高于对照品种花育20号,回归系数小于1,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稳产性、适应性。本研究可为北方花生主产区的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种叶面喷施剂对茶叶产量和旱灾影响试验
    陈银方, 徐火忠, 包伟方, 丁岳良
    2023, 64 (12):  2875-287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260
    摘要 ( 97 )   HTML ( 6 )   PDF(1190KB) ( 242 )  

    叶面追肥能快速补充茶树养分和微量元素,为筛选理想叶面肥品种,开展不同叶面肥喷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玖亿渠处理在茶叶上使用增产效果明显,比对照产量增加2.59%~18.35%,明显减轻旱灾造成的枯叶,以采摘前15~20 d使用,喷施2次;九佰金处理增产-36.47%~16.24%,优质茶产量明显下降;中茶早处理居第3位,增产0.09%~13.41%;益施康处理增产-1.98%~9.65%。不同叶面喷施剂均能降低茶树旱灾造成的枯叶率。玖亿渠处理、中茶早处理、益施康处理可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γ-聚谷氨酸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王晓, 郑宏斌, 黄广华, 史久长, 王卫民, 高加明, 舒照鹤, 向修志, 上官力, 郭祥, 高林
    2023, 64 (12):  2879-288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776
    摘要 ( 94 )   HTML ( 2 )   PDF(1174KB) ( 271 )  

    为了明确高分子生物活性物质γ-聚谷氨酸在烤烟上的使用效果,以云烟87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的γ-聚谷氨酸使用方式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γ-聚谷氨酸促进了田间烟株生长发育,各部位烟叶叶长均优于对照,γ-聚谷氨酸配合追肥的使用方式在提高烟叶产量、产值以及等级结构比例方面具有较大作用。使用γ-聚谷氨酸后烟叶成熟度水平改善,增加了烟叶油分,烟叶组织结构相对疏松,烟碱含量有下降趋势,整体提升了烤后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感官评吸质量在香气质感及口腔圆润感方面得到改善,综合而言,γ-聚谷氨酸增效减量化施肥以及叶面喷施技术,在烤烟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用植物
    三叶青水培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唐燕, 谢志亮, 陈松光, 陈娇连, 曾光辉
    2023, 64 (12):  2883-288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16
    摘要 ( 91 )   HTML ( 4 )   PDF(2170KB) ( 330 )  

    以半木质化生长健壮的三叶青茎段为试材进行水培扦插繁殖试验,设置生根粉、吲哚乙酸(IAA)以及吲哚丁酸(IBA)3种生长调节剂分别对带叶和不带叶插穗进行处理,以筛选出适合水培三叶青的最佳生长调节剂和插穗组合。结果表明,无论三叶青的插穗是否带叶,在3种生长调节剂的处理下,各插穗间的生根率、平均根长以及平均根数等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采用带叶插穗,用1 000 mg·L-1的生根粉浸渍10 s更有利于三叶青插穗的生根,且插穗移栽的最适宜时期为水培扦插生根后的2~3周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素和天然添加物对大籽雪胆生根的影响
    字胡润, 赵艳娟, 苏娟, 符雨帆, 管世超, 文凤, 李靖瑞, 岳健
    2023, 64 (12):  2887-289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02
    摘要 ( 65 )   HTML ( 1 )   PDF(4868KB) ( 279 )  

    为解决大籽雪胆苗在生产初期根部膨大成块状,无有效根的问题,为工厂化规模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云南青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培养室苗龄为30 d的正常大籽雪胆生根苗为实验材料,开展了不同浓度激素和不同含量香蕉粉添加物的MS培养基对大籽雪胆幼苗生根影响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籽雪胆培养基中,使用香蕉粉代替激素α-萘乙酸(NAA)和吲哚丁酸,添加0.3 g·L-1活性炭,可以使生根率达到96.3%,有效根条数为4.2条,根部正常发育无异常膨大。研究还发现,大籽雪胆幼苗的根部膨大与香蕉粉的浓度无关,而是与活性炭及活性炭与NAA的比例有关,这为后续进一步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大籽雪胆幼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皮石斛花和叶营养成分及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钱亦纯, 陆秋君, 梁大刚, 毛碧增
    2023, 64 (12):  2891-289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72
    摘要 ( 181 )   HTML ( 11 )   PDF(1234KB) ( 274 )  

    铁皮石斛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被誉为“九大仙草”之首。本文综述了铁皮石斛花和叶部多糖、黄酮、氨基酸、生物碱、中长链脂肪酸、维生素、挥发性成分、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并对铁皮石斛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铁皮石斛花和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赏园艺
    园林废弃物堆肥替代泥炭用于3种草花的栽培研究
    曲良谱, 李霞, 吴红
    2023, 64 (12):  2897-290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02
    摘要 ( 91 )   HTML ( 2 )   PDF(1212KB) ( 226 )  

    为促进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轻城市园林绿化废弃物治理压力,探索将废弃物堆肥作为花卉栽培基质的可行性,将改良后的园林废弃物堆肥分别按 0%、25%、50%,75%、100%的比例替代泥炭进行角堇、石竹和雏菊的栽培试验,以生长指标和品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系数与TOPSIS集成评价法来综合比较废弃物堆肥与泥炭混合基质对3种草花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混配基质对3种草花株高、根长、花朵数、鲜重、干重和叶绿素含量等影响差异显著(P<0.05);(2)不同混配基质对石竹、角堇、雏菊生长及品质影响效果的综合排名分别为:T2>T1>CK>T3>T4,T2>T1>CK>T4>T3,T1>T2>T3>CK>T4;(3)栽培石竹、角堇和雏菊的最佳园林废弃物用量为 25%~50%;园林废弃物堆肥含量在75%以上时各项指标基本呈下降态势,说明适量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能促进苗木生长与品质的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种植密度对济菊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高秋美, 韩加坤, 任丽华, 董秋颖, 米真如, 刘洪冲, 孟庆峰
    2023, 64 (12):  2902-290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37
    摘要 ( 86 )   HTML ( 2 )   PDF(1624KB) ( 280 )  

    为了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济菊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找到济菊适宜的栽培密度,本试验共设置了5个不同种植密度,M1为每667 m2 800株,M2为每667 m2 1 000株,M3为每667 m2 1 200株,M4为每667 m2 1 500株,M5为每667 m2 2 000株,对比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济菊农艺性状、产量、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等参数的影响。综合多方面因素,兼顾个体和群体利益,本试验初步得出每667 m2 1 000~1 200株是适宜济菊栽培的种植密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树与蔬菜
    鄞州区草莓新品种引试和栽培模式研究
    张志明, 胡君欢, 张佳丽, 凡改恩
    2023, 64 (12):  2906-290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252
    摘要 ( 81 )   HTML ( 3 )   PDF(1192KB) ( 161 )  

    以越秀、红颊、梦晶3个草莓品种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试验,对草莓的物候期、草莓品质、产值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栽模式与H高架、空中栽培模式相比,红颊、越秀、梦晶3个品种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风味差异较小,均适宜高架基质栽培模式。对于相同品种草莓,H高架和地栽相比能显著提高草莓植株成活率、种植收益,降低草莓畸形果率,推荐有条件的园区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保技术
    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杀虫剂对斜纹夜蛾幼虫杀虫活性及特征研究
    李芳, 张珏锋, 钟海英, 陈建明
    2023, 64 (12):  2910-291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65
    摘要 ( 88 )   HTML ( 2 )   PDF(1789KB) ( 169 )  

    为了减缓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对化学杀虫剂抗药性的增加,减少传统化学杀虫剂使用量,提高斜纹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选用了6种微生物源以及4种植物源杀虫剂,检测对莲藕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室内毒杀效果及杀虫规律。结果表明,6种微生物源杀虫剂中,1 mL·L-1核型多角体病毒和1.33 mL·L-1苏云金杆菌对斜纹夜蛾具有100%的致死率,在3 d内能发挥药效,是效果较理想的药剂。1.33 mL·L-1浓度的阿维菌素仅有60.35%的致死率,但也能在3 d内发挥药效。真菌类杀虫剂(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及淡紫青霉菌)致死率较低且半致死时间超过5 d。4种植物源杀虫剂中,2 mL·L-1除虫菌酯和1.6 mL·L-1鱼藤酮第一天的累积死亡率已经分别达到86.7%和78.3%,且半致死时间均较低,最高浓度苦参碱和蛇床子最终累计死亡率为26.7%和61.7%,药效发挥均集中在4 d内。实验表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具有不同的杀虫特征,结合致死率、半致死时间以及半致死浓度的差异,根据田间斜纹夜蛾具体的发病情况筛选适宜的药剂进行生物防治,提高药剂使用效率,为有效防控莲藕斜纹夜蛾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对黄曲条跳甲和小菜蛾的田间试验
    吴聪, 廖璇刚, 邵庭, 吴美娟, 陈镓豪
    2023, 64 (12):  2916-291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30
    摘要 ( 80 )   HTML ( 2 )   PDF(1188KB) ( 176 )  

    为解决氟虫腈、毒死蜱在蔬菜中被禁限用,而黄曲条跳甲和小菜蛾在兰溪市蔬菜上为害逐年加重的问题,采用100 g·L-1溴虫氟苯双酰胺SC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和用量范围内,100 g·L-1溴虫氟苯双酰胺SC对试验青菜和花椰菜安全。每667 m2防治1次使用10、15 g 100 g·L-1溴虫氟苯双酰胺SC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最高防效在药后3 d均为100.0%,极显著优于80 mL当前常用药剂5%啶虫脒ME处理,且速效性好,可以在生产上进行推广。每667 m2防治1次使用量为7、10、13 g 100 g·L-1溴虫氟苯双酰胺SC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较好,极显著优于20 mL当前常用药剂10%溴氰虫酰胺OD处理。从总体防治效果看,生产上使用该药剂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和小菜蛾幼虫一般每667 m2使用量均以10 g为宜,每隔7~10 d防治一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迷向产品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
    冯学良, 李岩, 杨永安, 田建全, 韩鹏, 王俊文, 吕凯飞, 郑旭, 徐建坡
    2023, 64 (12):  2920-292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99
    摘要 ( 80 )   HTML ( 3 )   PDF(1274KB) ( 247 )  

    设计了3种智能迷向散发器、2种迷向袋和对照共6个处理来研究2种新型迷向产品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条件下,二化螟发生期内,对照组诱虫量为135.4~219.4 头·器-1;智能迷向散发器(AID)处理诱虫量为79.6~120.6 头·器-1,迷向率为19.9%~63.7%,防治为46.8%~55.2%;迷向袋处理诱虫量为0.8~9.0 头·器-1,迷向率为93.9%~99.4%,防治为79.4%~84.0%。迷向袋处理对水稻二化螟雄性成虫具有较好的迷向效果,且防治显著。智能迷向散发器处理防治二化螟具有一定效果,但信息素释放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究。迷向袋在水稻生产上可满足对二化螟的防治需求,又是绿色防控类产品,极具推广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白叶枯病“2+3”处理策略探讨
    沈颖, 周宇杰, 骆琴, 陆剑飞
    2023, 64 (12):  2923-292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90
    摘要 ( 103 )   HTML ( 7 )   PDF(1183KB) ( 213 )  

    通过采用大田前2次(种子处理、带药下田)及大田期3次(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的“2+3”处理策略预防水稻白叶枯病,发现该项措施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药剂选用噻唑锌或噻菌铜时,采用“2+3”策略在减少水稻白叶枯病病叶率、减轻病情指数方面均比采用常规措施更为有效,病叶率减少,病情指数减轻,防治效果提升,产量增加。3种药剂中N-噻唑锌效果最佳,噻唑锌次之,噻菌铜稍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莓二斑叶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效果比较
    周晓肖, 杨肖芳, 李伟龙
    2023, 64 (12):  2926-292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34
    摘要 ( 93 )   HTML ( 3 )   PDF(1252KB) ( 168 )  

    为明确智利小植绥螨、20%异噁唑虫酰胺悬浮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设施栽培草莓上二斑叶螨的控制作用,本研究开展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智利小植绥螨按益害比1∶17释放,能够有效控制草莓二斑叶螨,速效性低、持效期长,释放后14 d防治效果明显上升,后期智利小植绥螨与二斑叶螨种群数量达到动态平衡。20%异噁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莓二斑叶螨防治效果佳,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优,2 000、3 000、5 000倍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药后28 d的防治效果均在99%以上,建议田间防治时用5 000倍即可。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草莓二斑叶螨防治效果低,二斑叶螨已对其产生抗性。20%异噁唑虫酰胺悬浮剂与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智利小植绥螨均不安全,与该捕食螨应分开使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蝴蝶兰黑头病的病原诊断和防治方法
    周勤, 徐丹彬, 方丽, 叶琪明, 缪强, 万华建, 邱春英, 王汉荣
    2023, 64 (12):  2930-293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51
    摘要 ( 90 )   HTML ( 2 )   PDF(6339KB) ( 188 )  

    蝴蝶兰是我国重要的观赏花卉之一,年销售额超十亿元。而黑头病是蝴蝶兰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易感品种的病株率为5%~50%。本研究发现,蝴蝶兰黑头病是由虎头兰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侵染引起的炭疽病和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侵染引起的枯萎病2种病害组成。其中,炭疽病是黑头病的主要病害。黑头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易感品种催花前后为关键防控期。采用选栽抗病品种和针对性的栽培管理技术,能够有效防控黑头病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湾独蒜兰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柴伟国, 方丽, 肖文斐, 武军, 王汉荣
    2023, 64 (12):  2935-293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02
    摘要 ( 74 )   HTML ( 2 )   PDF(7043KB) ( 254 )  

    本研究以浙江淳安金紫尖野生台湾独蒜兰引种驯化过程中发生的炭疽病病株为试验材料,经分离、培养和纯化,对菌株显微形态学观察表明,分生孢子无色、单孢、表面光滑、圆柱形、两端钝圆,大小10.15~14.66 μm×4.40~6.20 μm;分生孢子器90~180 μm,未见刚毛,初步判断为炭疽病菌。选择4个典型菌株进行rDNA-ITS序列测序,所得546 bp序列与GenBank进行BLAST比对,与果生刺盘孢菌相似度达100%。按照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为该病原菌。本研究为台湾独蒜兰炭疽病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田块中稻瘟菌营养体亲和群复杂性研究
    王谣, 丁航, 李聪, 邓清超
    2023, 64 (12):  2939-294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55
    摘要 ( 75 )   HTML ( 2 )   PDF(2358KB) ( 176 )  

    2021年9月采集稻瘟病穗颈瘟样本,分离得到46株稻瘟菌单分生孢子菌株,并通过配对培养法分析不同稻瘟菌菌株间的营养体亲和性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稻瘟菌菌株间的亲和性配对培养结果可明显区分为营养体亲和(vegetative compatible, VC)与不亲和(vegetative incompatible, VIC)两种反应类型,其中发生VC反应的菌株间的菌落交界处没有明显的抗衡带,而发生VIC反应的菌株间的菌落交界处则出现明显的白色抗衡带,且有部分菌株沿白色抗衡带边缘出现色素加深的现象。通过对46株不同单孢菌株间的亲和性测定结果所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配对菌株间发生不亲和反应的比例占配对组合总数的77.3%,根据真菌营养体亲和群(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 VCG)的定义,可将46个单孢菌株中的20个归入16个不同的VCG之中,另有26个菌株因为能够与多个VCG内的全部或部分成员亲和,不能划归任何VCG。研究结果提示,在小田块中,稻瘟菌群体有非常复杂的VCG结构,不同VCG菌株间的VIC反应可能会严重限制真菌病毒的水平传播并影响弱毒相关真菌病毒对稻瘟病的生防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业海岛素对淮北地区稻茬小麦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
    周冬冬, 李必忠, 张军, 吴优, 刘忠红, 张永进, 方书亮, 漆军之
    2023, 64 (12):  2944-294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85
    摘要 ( 77 )   HTML ( 3 )   PDF(1246KB) ( 166 )  

    为探究植物免疫诱导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淮麦920为材料,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正业海岛素拌种、拔节期喷施、拌种+拔节期喷施、不施药(CK1)、拌种+常规用药、拔节期喷施+常规用药、拌种+拔节期喷施+常规用药和常规药理处理(CK2)8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麦苗素质、群体茎蘖数、抗病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正业海岛素可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发育,提高成穗率,增粒增重,增加产量3.75%~15.06%,且结合常规用药效果更显著;有助于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且多次处理优于单次处理效果。综上,正业海岛素拌种+拔节期喷施结合常规用药可作为稻茬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瓜蔓枯病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
    吴燕君, 洪文英, 朱徐燕, 张国顺, 何林海, 朱海燕, 华永刚
    2023, 64 (12):  2948-295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20
    摘要 ( 107 )   HTML ( 2 )   PDF(1200KB) ( 292 )  

    通过田间试验探索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对丝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综合评价其应用于生产的实际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绿色防控区丝瓜蔓枯病发病程度显著轻于常规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防效好且持效期长,果实商品性最好,一等品比率达71.3%;经投入产出测算和效益分析,绿色防控区平均每667 m2产量1 343.3 kg、纯收益7 294.7元,较常规防控区增产19.8%、增效20.1%,经济效益显著。该技术模式对瓜类作物生产中持续控制蔓枯病危害具有借鉴作用,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州贡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
    刘细群, 王飞生, 曾丽媛, 莫柱江
    2023, 64 (12):  2952-295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19
    摘要 ( 89 )   HTML ( 2 )   PDF(3478KB) ( 248 )  

    为掌握连州贡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精准防控贡柑病虫害,为贡柑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20—2022年在连州贡柑主要种植基地采用实地调查、专题调研等方法,全面调查连州贡柑主要病虫害为害情况,采用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对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州贡柑常见病害6种,以贡柑炭疽病、贡柑褐斑病为主;常见虫害7种,以贡柑木虱、红蜘蛛为主。4—10月是贡柑炭疽病、贡柑褐斑病集中发生时期,3—10月是贡柑木虱、红蜘蛛集中发生期。4—10月是贡柑主要病虫害集中发生时期,该时期是连州贡柑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运用圆形分布统计连州贡柑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可以精准防控贡柑病虫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余杭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与轻简化防控研究初报
    程静雯, 金雅慧, 杨冬伍, 郑云峰, 李阿根, 陈瑞, 徐洋洋, 朱泯亦, 游思洋
    2023, 64 (12):  2956-295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02
    摘要 ( 89 )   HTML ( 2 )   PDF(1728KB) ( 261 )  

    近年来,随着早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二化螟已逐渐上升为余杭区水稻主要害虫。越冬代羽化后即为害早稻,6月底至7月转移至单季稻为害,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初发期采用轻简化用药方案防控可将枯心率控制在0.37%~1.52%。不同药剂处理对二化螟天敌绒茧蜂寄生率的影响差异较大,含喹硫磷组合处理绒茧蜂寄生率为4.62%,其他3个处理绒茧蜂寄生率为21.21%~35.53%。因此,采用轻简化防控模式时,在降低病虫害为害损失的前提下还须综合评估对寄生蜂等天敌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技术
    响应面法优化酶辅助碱法提取香榧饼粕蛋白工艺研究
    廖晖, 吴峰华
    2023, 64 (12):  2960-296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09
    摘要 ( 92 )   HTML ( 3 )   PDF(3560KB) ( 276 )  

    以香榧饼粕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考察酶添加量、酶解温度、pH值、酶解时间对香榧饼粕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比较了酶辅助碱法及碱法对所提取的香榧蛋白氨基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酶辅助碱法提取最佳条件为木聚糖酶添加量1.30%、酶解温度49 ℃ 、pH 值5.1、酶解时间2.5 h、碱提时间1 h。在此条件下, 香榧蛋白提取率达到了76.13%, 与碱法提取率相当。此时所得蛋白与碱法提取蛋白相比, 总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 但酶辅助碱法所得蛋白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比值更高。说明酶辅助碱法提取可以较好地改善香榧蛋白的营养价值, 提升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践与探索
    张小琴, 吴力, 夏华平, 郑永利
    2023, 64 (12):  2966-296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05
    摘要 ( 1165 )   HTML ( 545 )   PDF(1235KB) ( 415 )  

    质量安全监测是确保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加大风险监测力度、强化隐患排查、优化监管服务,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合格率不断提高,证后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本文梳理了近3年浙江省开展的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监测情况,总结了证后监管中的实践举措,分析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优化质量监管的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羊栖菜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杨小雨, 曹鹏, 邹慧熙, 阎秀峰, 李楠
    2023, 64 (12):  2970-297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32
    摘要 ( 108 )   HTML ( 10 )   PDF(1303KB) ( 290 )  

    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褐藻,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羊栖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从羊栖菜中分离到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包括多酚、甾醇、萜类、色素和凝集素等;总结归纳了各类产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糖尿病、光保护、抗肿瘤、神经保护和抗病毒等,以期为羊栖菜次生代谢产物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蚕桑与特种养殖
    大容量自动投喂系统在青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
    杭勇, 倪蒙, 邹松保, 刘梅, 周聃, 胥晴, 原居林
    2023, 64 (12):  2977-298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62
    摘要 ( 67 )   HTML ( 4 )   PDF(2321KB) ( 190 )  

    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正向着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水产养殖行业面临着养殖装备落后、水体污染逐年加重、养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控水平低、劳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本研究开展大容量自动投喂系统在青鱼池塘养殖的研究。结果显示,自动投喂组池塘水中总氮、总磷、硝态氮、氨氮、亚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在试验后期均低于人工投喂组。自动投喂组青鱼规格、产量、产值均高于人工投喂组,而饲料系数低于人工投喂组。自动投喂组每667 m2人工成本比人工投喂组低2 400元,平均总成本比人工投喂组高1 032.2元,平均利润比人工投喂组高5 631.5元。因此,与传统投喂方法相比,自动投喂更有利于池塘水质控制,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及生产效率,降低人力、饲料和环境成本,实现水产养殖投喂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池塘养殖鮰鱼智能分选设备研究
    许达, 曾超贤, 周成全, 孙大伟, 叶宏宝
    2023, 64 (12):  2982-298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87
    摘要 ( 62 )   HTML ( 1 )   PDF(1285KB) ( 159 )  

    在目前的池塘养殖鮰鱼中,分选等环节仍以人工作业为主,主要依靠人工根据经验对起捕后的鱼进行分选。在判断时可能会出现人工经验不足和人工判断的偶然性较大等现象,因此,会导致分选准确率不高且分选效率很低,造成经济损失;现有的分拨式分鱼机无法对鲜活的鱼进行分选,且分鱼机体积较大,不适用于池塘养殖起捕后的鮰鱼分选。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池塘养殖鮰鱼智能分选设备,试验结果为:将起捕后随机选取的300条正常生长情况的鮰鱼倒至鮰鱼分选设备中,分选耗时80 s,分选速度为3.75条·s-1,分选正确率为93.3%,可大幅减少分选所需人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红螯螯虾种养模式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探讨
    王凯, 徐志豪, 李佳丹, 詹柴
    2023, 64 (12):  2986-298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43
    摘要 ( 79 )   HTML ( 6 )   PDF(1177KB) ( 177 )  

    水稻红螯螯虾种养模式是新形势下既能够保障粮食生产,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农业新兴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近年来在浙江等地逐步兴起,可以说与传统的稻渔共生相比,该模式具备综合效益突出、可操作性较强等独特优势,但其综合效益如何衡量?当前还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文章在现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业内专家意见及实际养殖操作,针对性地建立了水稻红螯螯虾种养模式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以期对该模式产生的综合效益能够进行量化评估,为后续推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基于熵权法的餐厨垃圾沼液农田利用综合评价
    乔宇颖, 李娜, 奚辉, 胡振华, 干莹莹, 陈喜靖, 喻曼
    2023, 64 (12):  2990-299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49
    摘要 ( 84 )   HTML ( 3 )   PDF(1209KB) ( 207 )  

    为筛选餐厨垃圾沼液农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本文以西兰花为研究对象,通过餐厨垃圾不同施用比例的田间试验,通过熵权法计算3大类(西兰花品质、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微生物指标)19项指标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各指标对餐厨垃圾沼液利用的敏感度。结果表明,西兰花维生素C含量在不同处理间的敏感度大于西兰花产量,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养分对沼液施用比例响应较为一致。在西兰花种植模式下餐厨垃圾沼液施用风险评估可选择西兰花维生素C含量、土壤微生物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盐分饱和溶液电导率作为最小数据集评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厨余垃圾好氧堆肥过程及其堆肥产物的肥效评估
    罗豪, 李梦慧, 徐继超, 陈海霞, 曹铭芮, 宋天顺, 谢婧婧
    2023, 64 (12):  2994-299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02
    摘要 ( 174 )   HTML ( 9 )   PDF(4289KB) ( 329 )  

    为探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城市厨余垃圾与秸秆进行好氧堆肥的可行性以及堆肥产品的效果,本文在堆肥实验中设置了4个处理:W1~W4的含水率依次为60%、50%、40%和30%,堆肥结束后选择腐熟效果最佳的堆肥产品施于种植辣椒和黄瓜的田间为施肥组,同时以不施肥的空白土壤为对照,通过测定果实性质和土壤性质对其肥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含水率60%的物料,腐熟程度较高,温度最高可达64.3℃,高温持续8天,含水率和电导率呈下降趋势,pH值、E4/E6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堆肥后的其他参数都符合有机肥的标准。而田间试验中,施肥组的果实长度、重量等外观性质有显著提高,其中辣椒和黄瓜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14.64%和19.96%,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15.14%和109.21%,品质特性也有较大提高,辣椒和黄瓜的增产率分别可达110.4%和113.4%。此外,黄瓜实验组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依次增加43.7%和153.2%,而辣椒实验组则分别增加13.9%和48.5%,且有机质也有一定程度提高。说明厨余垃圾经分类后,通过高温好氧处理后产生的肥料可促进作物的生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灰石粉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陶娟花, 石其伟, 章明奎
    2023, 64 (12):  3000-300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770
    摘要 ( 89 )   HTML ( 3 )   PDF(1207KB) ( 243 )  

    为了解农业生产上石灰降酸措施对土壤碳循环的潜在影响,我们采用盆栽方法开展了连续30周的淹水与非淹水环境下及有机肥施用与不施用条件下石灰石粉施用量对土壤中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稳定有机碳影响的动态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石灰石粉的施用提高了土壤pH值,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生境,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在不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石灰石粉的施用可降低土壤本身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稳定有机碳的数量,这种影响随石灰石粉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在有机肥施用的条件下,石灰石粉优先影响外源有机碳的循环,加快因有机肥引入的土壤中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的矿化,促进易氧化有机碳向稳定有机碳的转化,从而增加稳定态有机碳的数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热带丘陵区新垦耕地质量提升研究进展
    童文彬, 江建锋, 杨海峻, 葛佳颖, 祝伟东, 方俊, 张露华, 柴彦君, 贲倩丽, 郑雪玉, 李子川
    2023, 64 (12):  3005-301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170
    摘要 ( 100 )   HTML ( 11 )   PDF(3709KB) ( 322 )  

    随着国际粮食安全形势的日益恶化,将撂荒地和具备开垦潜力的低缓丘陵区开发成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当前,基于亚热带丘陵区新垦耕地存在土层砂石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孔隙结构差、漏水漏肥严重和高投入低产出等耕种问题,围绕丘陵区新垦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壤培肥开展了大量研究。因此,亟需开展对这部分新垦耕地进行快速培肥和及时转变为有效耕地的技术研究,对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和避免资源投入上的浪费至关重要。沼渣液替代部分化肥用于作物栽培已取得显著成效,黑麦草根系发达和根系分泌物量大的特点在水土保持方面作用显著,但尚不清楚将它们配合应用到新垦耕地培肥增产和提升土壤有机碳库方面的潜在效果。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当前亚热带丘陵区新垦耕地地力提升技术的重要研究进展,同时结合作者在沼渣液资源化利用和绿肥还田方面的多年工作和研究经验,探讨新垦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文献比较分析发现,泥炭、生物质炭、商品有机肥和食用菌废渣对新垦耕地土壤有机质有显著提升,生物质炭、石灰粉、沼渣和沼液对酸性新垦耕地土壤pH值提升作用显著,黏土矿物和合成土壤改良剂对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作用显著。这些认识可为亚热带丘陵区新垦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壤快速长效培肥模式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覆盖作物土壤固碳效应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从, 孙会峰, 张继宁, 张鲜鲜, 周胜
    2023, 64 (12):  3012-301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171
    摘要 ( 110 )   HTML ( 2 )   PDF(1324KB) ( 278 )  

    近年来,农田土壤固碳技术逐渐成为农业低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土壤碳库的积累与释放易受各类耕作和农艺措施的影响,从而改变土壤碳库平衡。覆盖作物(cover crop)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之一,其在农田土壤固碳中的应用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在覆盖作物减少农田土壤侵蚀、提升耕地质量以及增加土壤碳汇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覆盖作物的固碳机制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覆盖作物在农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针对覆盖作物在实现农田土壤固碳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未来我国覆盖作物固碳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信息
    中国香榧的资源开发研究及产业化对策
    钟早荣, 王镜琰, 温远丽, 张泉龙
    2023, 64 (12):  3020-302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32
    摘要 ( 209 )   HTML ( 24 )   PDF(1228KB) ( 291 )  

    本文通过对香榧的适应性、品种选育研究、产量研究、品种评价、栽培技术、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从三产融合发展角度分析香榧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在香榧一产上提高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二产促进机械化和创新性发展,三产注重特色化和多元化发展的思路。以期为国内香榧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促进香榧产业可持续化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杭州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
    吕晓菡, 胡慧圣, 汪勤芳
    2023, 64 (12):  3026-302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80
    摘要 ( 121 )   HTML ( 6 )   PDF(1165KB) ( 315 )  

    对于传统农业和机械化农业而言,数字技术足以推动“颠覆式创新”,数字农业是农业的又一次革命。本研究通过研究农业数字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基础,以在杭高校、农业研究机构、数字企业、农业企业等为对象,全面调研杭州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围绕“双强”行动的战略部署,提出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