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姜会飞. 农业气象学[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
[2] |
刘允芬. 现代气候变化对中国热量资源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1993, 8(2):166-174.
|
[3] |
胡琦, 潘学标, 邵长秀, 等. 1961—2010年中国农业热量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2):119-127.
|
[4] |
刘洋, 王占海, 姜文来, 等. 1956—2009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2):12-19.
|
[5] |
缪启龙, 丁园圆, 王勇, 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934-944.
|
[6] |
冯喜媛, 王宁, 刘实. 1961—2014年东北三省热量资源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91-98.
|
[7] |
孙华, 何茂萍, 胡明成.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7):51-57.
|
[8] |
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等.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Ⅱ. 南方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制度界限可能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1860-1867.
|
[9] |
戴声佩, 李海亮, 刘海清, 等.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1):52-60.
|
[10] |
田月, 赵孟, 李勇, 等. 贵州茶树生长季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贵州气象, 2015, 39(2):1-5.
|
[11] |
李柏贞, 谢佳杏, 孔萍, 等. 江南茶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J]. 干旱气象, 2015, 33(6):1017-1023.
|
[12] |
鹿世瑾, 王岩. 福建气候[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2.
|
[13] |
李倬. 茶与气象[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
[14] |
陈惠, 岳辉英. 福建省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J]. 广西气象, 2005, 26(s1):16-18.
|
[15] |
姜会飞. 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
[16] |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第2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
[17] |
李湘阁, 胡凝. 实用气象统计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5.
|
[18] |
李湘阁, 阂庆文, 余卫东. 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应性研究[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5, 18(4):572-577.
|
[19] |
袁嘉祖. 模糊数学在农业气象中的应用进展[J]. 农业气象, 1986, 7(32):60-63.
|
[20] |
张汝. 云南热区热带作物农业气候条件的适宜度分析[J]. 自然资源, 1988 (2):35-41.
|
[21] |
罗京义, 晏理华, 徐大红, 等. 铜仁地区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及优质绿茶种植区划[J]. 茶叶科学, 2011, 31(2):136-142.
|
[22] |
余会康. 闽东茶叶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J]. 山地学报, 2016, 34(4):415-424.
|
[23] |
严中伟, 丁一汇, 翟盘茂, 等.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之再评估[J]. 气象学报, 2020, 78(3):370-378.
|
[24] |
杜勤勤, 张明军, 王圣杰, 等. 中国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8, 73(9):1748-1764.
DOI
|
[25] |
郑国光, 沈晓农, 汤绪, 等. 华东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及执行摘要2012[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3.
|
[26] |
邱新法, 王喆, 曾燕, 等. 1960—2013年中国≥10 ℃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2):220-225.
|
[27] |
张晓玲, 李亦超, 王芸芸, 等. 未来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茶适宜分布区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6):595-606.
DOI
|
[28] |
陈家金, 黄川容, 孙朝锋, 等. 福建省茶叶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区划与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 2018, 27(1):198-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