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文霞. 辣椒的生产现状及发展[J]. 北京农业, 2014(18): 58-59.
|
[2] |
李军明. 辣椒的营养保健价值[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 16(2): 68-71.
|
[3] |
王永平, 张绍刚, 张婧, 等. 我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6): 135-138.
|
[4] |
赵真真, 徐振同, 庄重, 等. 中国辣椒主产区重茬土壤病原真菌的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6): 354-357.
|
[5] |
阮维斌, 王敬国, 张福锁. 连作障碍因素对大豆养分吸收和固氮作用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3, 23(1): 22-29.
|
[6] |
刘来, 黄保健, 孙锦, 等. 大棚辣椒连作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2): 5-10.
|
[7] |
王琦, 蔡元呈. 植物微生态制剂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C]// 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 厦门, 2007: 22-25.
|
[8] |
韩忠明, 杨颂, 韩梅, 等. 不同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东北农业科学, 2016, 41(1): 50-53.
|
[9] |
赵强, 张文武. 抗重茬菌剂防控向日葵黄萎病的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10): 91.
|
[10] |
高林梅, 陈磊, 王精华, 等. 抗重茬微生态菌剂在马铃薯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农技推广, 2018, 34(9): 63-65.
|
[11] |
蒋金成, 韩月升, 刘洋, 等. 甜瓜应用抗重茬菌剂的效果[J]. 中国瓜菜, 2014, 27(6): 50-52.
|
[12] |
刘烈花, 董鹏, 况觅, 等. 辣椒青枯病罹病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J]. 植物医生, 2021, 34(1): 41-47.
|
[13] |
毛爱军, 胡洽, 耿三省. 辣椒疫病菌接种鉴定技术研究[J]. 北京农业科学, 1998(2): 21-24.
|
[14] |
李丹, 李茸梅, 秦伟英, 等. 两株解淀粉芽孢杆菌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作用及其相关生防因子检测[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34(5): 729-737.
DOI
|
[15] |
姚槐应, 黄昌勇.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实验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
[16] |
王理德, 王方琳, 郭春秀, 等. 土壤酶学研究进展[J]. 土壤, 2016, 48(1): 12-21.
|
[17] |
邵文山, 李国旗. 土壤酶功能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6(9): 188-193.
|
[18] |
耿玉清, 王冬梅. 土壤水解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4): 387-394.
|
[19] |
蔡元呈, 梁华荣. 植物微生态学、植物微生态制剂与微生物肥料[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2):48-52.
|
[20] |
王朋成, 张建, 王艳, 等. 生物菌剂Bio-Green对蔬菜作物的促生长作用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 22(22): 47-50.
|
[21] |
李师默. 辣椒和番茄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22] |
郭志英. 生防菌剂接种方法对辣椒防病促生作用及根区微生态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
[23] |
李传宝, 王宏燕, 赵伟, 等. 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施用对黑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5): 265-268.
|
[24] |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等. 长期定位培肥黑土土壤蔗糖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2): 102-105.
|
[25] |
王娟, 刘淑英, 王平, 等. 不同施肥处理对西北半干旱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J]. 土壤通报, 2008, 39(2): 299-303.
|
[26] |
马星竹, 陈利军, 周宝库, 等. 长期施肥对黑土脲酶活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12): 49-53.
|
[27] |
李毳, 乔沙沙, 刘晋仙, 等. 温带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循环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 40(10): 4540-4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