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64卷第7期目次
    2023, 64 (7):  0-0. 
    摘要 ( 100 )   PDF(7383KB) ( 2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千万工程·未来乡村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和美乡村——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经验总结
    胡豹, 顾益康, 文长存
    2023, 64 (7):  1585-158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73
    摘要 ( 315 )   HTML ( 23 )   PDF(1160KB) ( 402 )  

    “千万工程”是2003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部署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通过系统分析浙江省“千万工程”20年的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升级版、千村3A万村1A、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等6个阶段的演变迭代,概述了“三大革命”全域推进、“大花园”全域打造、美丽经济发展、人文乡愁传承等的建设成就,总结了人本发展、绿色价值、系统治理、经营村庄、政府引导等建设经验,提出了未来乡村、共富乡村、和美乡村、农业强省等建设前瞻与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未来乡村建设路径与模式探索——以德清县莫干山镇为例
    孙永朋, 方豪, 朱婧, 邓钱生, 郝碧茹
    2023, 64 (7):  1590-159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27
    摘要 ( 181 )   HTML ( 6 )   PDF(1158KB) ( 268 )  

    近年来,未来乡村建设在浙江省全面铺开,为全方位打造乡村居民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发展共同体,深化“千万工程”“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方向、新路径。莫干山镇未来乡村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其探索实践是浙江奋力践行“两个先行”时代使命的缩影。本文以莫干山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剖析和系统分析,提出了要坚持两大统领、促进三大融合、突出两大特色的基本路径,坚持理念创新先于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因地制宜差异发展等重要原则,以及相关对策建议,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重要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来乡村片区组团共富模式研究——来自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的经验
    苗苗, 陈亚运, 迮寒露, 夏钦
    2023, 64 (7):  1595-159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29
    摘要 ( 149 )   HTML ( 7 )   PDF(1304KB) ( 233 )  

    未来乡村片区组团共富是指具备地缘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等特征的乡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一步提高人口、面积、资源、资产等方面管理幅度,加速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空间抱团联营和协作分工,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和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三村突破“单点”思维,探索发展组团式“共富单元”,以培育数字平台“创富”、联结龙头企业“带富”、吸纳运营主体“引富”为实施路径,走出一条“仙果”为基、抱团联营、四轮驱动的未来乡村片区组团共富之路,集中展现了浙江省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区域实践成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背景下绍兴市全域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规划策略
    刘雷, 程艳, 郑嫣然, 王寅, 赖齐贤
    2023, 64 (7):  1599-160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231
    摘要 ( 163 )   HTML ( 2 )   PDF(20667KB) ( 378 )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美丽乡村精品线通过融合各类要素,以片区化实施区域联动创建,实现全域共美。本文以绍兴市全域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为例,对绍兴全市美丽乡村的乡村资源进行梳理,着重从乡村旅游价值出发,通过构建一套乡村资源“因子三级评分”体系,科学、准确地对绍兴乡村资源的发展价值进行评估,进而梳理出了“风味鉴水线、雅味稽山线、趣味农艺线、原味景宿线、果味娥江线、越味茶乡线”六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推动绍兴全市区域联动发展,以期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联动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温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证研究
    林帅君
    2023, 64 (7):  1609-161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24
    摘要 ( 154 )   HTML ( 3 )   PDF(1222KB) ( 627 )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本文为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为了解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温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效果不一的问题,从而建立统一的乡村未来社区评价标准。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体系,通过调研和专家讨论,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富裕五个准则层。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主观权重分析,同时运用熵权法进行客观权重分析,最后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温州市的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水平空间差异小,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其中瓯海区山根村得分最高,龙湾区瑶溪村得分最低。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水平和当地的地理位置存在一定关系,山根村地理位置较为核心。本研究可以为温州市乡村未来社区的建设提供科学评价和决策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未来乡村建设深化“千万工程”的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分析
    杨旭斌, 曹静怡, 黄好
    2023, 64 (7):  1617-162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176
    摘要 ( 154 )   HTML ( 4 )   PDF(1180KB) ( 417 )  

    作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种乡建新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是浙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介绍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未来乡村建设的科学依据,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未来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在最后从推进未来乡村产业振兴、数字赋能、公共服务、物质精神、形态风貌、党建统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率先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视角下杭州市萧山区建设城郊型未来乡村探索与实践
    祝立雄, 叶波, 郑良燕
    2023, 64 (7):  1624-162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147
    摘要 ( 197 )   HTML ( 4 )   PDF(1248KB) ( 442 )  

    未来乡村是浙江省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也是深化“千万工程”,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城郊村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乡村,具有创建未来乡村的独特优势。本文围绕城郊村如何创建未来乡村的基本问题出发,以杭州市萧山区的实际探索为实证对象,总结归纳出城郊型未来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和特色形态,并从空间布局、产业培育、运营创新、环境营造、要素支撑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为城乡融合型未来乡村建设提供基本思路,为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提供实践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肥减量增效
    脲酶及硝化抑制剂在黄岩区茭白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何杰, 彭栌以, 陈佳佳, 陈可可
    2023, 64 (7):  1629-163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4
    摘要 ( 148 )   HTML ( 4 )   PDF(1322KB) ( 528 )  

    本文探究了脲酶或硝化抑制剂在茭白施肥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每667 m2添加脲酶抑制剂105 g,硝化抑制剂300 g。能显著提高茭白产量21.60%,提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品质,降低硝酸盐含量,调整养分占比,提高收获指数,抑制护茭白用浮萍的过度生长。因此,在黄岩区茭白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施用含这两种肥料添加剂的缓释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硫酸锌肥在草莓红颊上的初步应用试探
    赵川, 费冰雁, 董妹勤, 朱春弟, 李建强
    2023, 64 (7):  1633-163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5
    摘要 ( 161 )   HTML ( 8 )   PDF(1425KB) ( 564 )  

    通过本试验对草莓施用无机颗粒硫酸锌肥,探究其应用的经济价值。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1.2 kg硫酸锌(处理2Zn)的效果最佳,3个月的累计产量最高,每667 m2总产量为1 565 kg,且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更高,其果实内全锌含量相比常规施肥高10%,因此,硫酸锌肥可应用于富锌草莓的生产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岩区苋菜肥料利用率探究试验
    何杰, 彭栌以, 陈佳佳
    2023, 64 (7):  1637-164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3
    摘要 ( 139 )   HTML ( 6 )   PDF(1275KB) ( 548 )  

    为探究黄岩区蔬菜作物的肥料利用率,以苋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8 d白苋菜全肥区每667 m2鲜产量为2 201 kg,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1.32%、14.76%、78.13%;27 d红苋菜全肥区每667 m2鲜产量为2 575 kg,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7.68%、15.42%、92.11%。建议将白苋菜的生长周期也延长至25 d,且栽培红苋菜时降低磷肥投入量,可将稻田秸秆还田于蔬菜地以提高土壤钾素含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肥减量及菜豆轮作对不结球白菜生产的影响
    陆芳, 孙勰, 姜春月, 李月明, 鲁永煌
    2023, 64 (7):  1641-164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1
    摘要 ( 1555 )   HTML ( 166 )   PDF(1200KB) ( 465 )  

    探究菜豆轮作制度下化肥减量对不结球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大豆为有机施肥替代的情况下,综合最佳处理为OF70(化肥减量30%),该处理667 m2产量为2 138.8 kg,与OF100(不减量)没有显著差异,且纤维素含量及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OF100。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脲酶或硝化抑制剂在线椒施肥减量中的应用效果
    孙勰, 姜春月, 陆芳, 李月明, 沈思言
    2023, 64 (7):  1644-164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0
    摘要 ( 420 )   HTML ( 1 )   PDF(1775KB) ( 418 )  

    本试验通过在线椒常规施肥中进行配施脲酶或硝化抑制剂,探究其在肥料减量增效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配施脲酶抑制剂的处理综合效果最好,其2个月产量为84.2 t·hm-2,比农户常规施肥高7.80%,并且该处理的线椒品质较高,土壤肥力流失较少,肥料利用率较高,因此,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湖市常规稻麦周年轮作磷肥减量方案探究试验
    费冰雁, 赵川, 徐柳静, 沈芳勤, 李建强
    2023, 64 (7):  1648-165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6
    摘要 ( 147 )   HTML ( 8 )   PDF(1338KB) ( 599 )  

    为探究减施磷肥对稻麦周年轮作造成的影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通界村设置水稻、小麦的磷肥减量施用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茬减磷25%,小麦茬减磷25%,即667 m2水稻茬、小麦茬的P2O5施用量分别为2.70、2.81 kg,效果最佳,水稻及小麦产量均与常规施肥没有明显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嘉67的水溶硅肥与锌肥双因素协同初步应用试验
    陆芳, 姜春月, 孙勰, 李月明, 王节文
    2023, 64 (7):  1652-165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2
    摘要 ( 139 )   HTML ( 8 )   PDF(1197KB) ( 572 )  

    为探究水溶硅肥和水溶锌肥对常规稻嘉67产量的影响,以不同硅肥施用剂量与不同锌肥施用时期为双因素变量展开试验,结果表明,S1t(通过在基肥施用120 kg·hm-2水溶硅肥,于分蘖期喷施3 000 mL·hm-2水溶锌肥)综合效果最佳,产量提升约1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类型缓释肥对东阳地区晚稻产量的影响
    王芸, 方小稳, 沈泓
    2023, 64 (7):  1656-165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7
    摘要 ( 142 )   HTML ( 3 )   PDF(1140KB) ( 592 )  

    本试验选择茂施包膜型缓释掺混肥、永笑绿厨师脲甲醛复混肥料、利祥复合肥料(含硝化抑制)和万里神农有机-无机型缓释肥等具有缓释作用的肥料进行水稻缓释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相比,包膜等N处理水稻667 m2实际产量560.3 kg,较常规处理增产10.8%;脲醛等N处理水稻667 m2实际产量532.7 kg,较常规处理增产5.3%;硝化等N处理水稻667 m2实际产量507.8 kg,较常规处理增产0.4%;有机等N处理水稻667 m2实际产量549.1 kg,较常规处理增产8.6%。包膜型缓释肥和有机型缓释肥增产效果显著,脲醛型缓释肥增产效果一般,而硝化抑制型缓释肥几乎没有增产效果。综上,对于东阳市水稻种植,可施用茂施包膜型缓释掺混肥、永笑绿厨师脲甲醛复混肥料和万里神农有机-无机型缓释肥替代普通平衡型复合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氨酯包膜型缓释肥减量减次对岱山县单季稻产量的影响
    费维, 张浩, 顾卡咪
    2023, 64 (7):  1660-166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39
    摘要 ( 152 )   HTML ( 4 )   PDF(1130KB) ( 561 )  

    本试验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通过施用包膜型缓释肥进行等氮、减氮及减少施用次数试验,探究包膜型缓释肥减量减次对岱山县盐碱改良田单季稻生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处理相比,包膜等氮处理水稻增产3.9%,包膜减氮20%处理水稻减产1.6%,而包膜不追处理水稻产量下降较为明显,达6.9%。包膜型缓释肥是一种优良的缓释肥,对于岱山县盐碱改良田水稻种植,可施用包膜型缓释肥替代普通复合肥,施用方式为“一基一追”,可比常规施肥减少一次追肥,达到省时省工的目的,也可适当减少肥料投入,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同时应及时关注水稻长势,如果水稻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应及时追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品种配方肥对冬小麦化肥减量增效效果的探讨
    胡康赢, 朱江群, 沈建国, 楼玲, 张舟娜
    2023, 64 (7):  1663-166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19
    摘要 ( 1041 )   HTML ( 6 )   PDF(1206KB) ( 591 )  

    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在化肥总养分减量8%的前提下,比较5个不同配方肥在小麦上的化肥减量增效效果。结果表明,小麦施用配方肥,其增产增效效果不一,但可以降低其单位产量化肥养分投入量,化肥减量效果良好。比较5个配方肥,施用40%康来福复合肥的增产增效、化肥减量效果最佳,其较常规施肥增产4.6%,增效544元·hm-2,化肥减量幅度达12.2%。建议可将40%康来福复合肥作为本地区小麦主要配方肥品种加以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镉污染下镉低累积水稻筛选及其吸收积累特征
    宋肖琴, 陈福明, 陈国安, 罗玉博, 肖林林
    2023, 64 (7):  1667-167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525
    摘要 ( 173 )   HTML ( 8 )   PDF(1722KB) ( 519 )  

    试验选取当地种植的3种水稻(甬优17、黄华占、湘早籼),通过盆栽实验,在不同程度(0.51、0.81、1.87 mg·kg-1)的镉污染处理下,比较不同品种水稻籽粒对Cd元素累积的差异及其转运特征,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Cd低积累水稻品种。结果表明,甬优17的产量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水稻,在低Cd含量土壤中,产量为10 345.5 kg·hm-2,分别是黄华占和湘早籼产量的1.08和1.14倍。甬优17品种籽粒中Cd含量为0.51 mg·kg-1,分别比黄华占和湘早籼籽粒中Cd含量低53.98%、42.22%,并且其秸秆向稻米的转运系数较低。综合分析,甬优17对重金属Cd的吸收转运能力较弱,且具有良好的生长状况,为适宜浙江省义乌市受污染耕地种植的品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氮肥水平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燕, 王俊敏, 赵向前, 施俊生, 王仁杯
    2023, 64 (7):  1672-167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746
    摘要 ( 132 )   HTML ( 8 )   PDF(1163KB) ( 441 )  

    氮肥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浙江省3个具有代表性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嘉丰优2号、甬优7850、嘉优中科13-1为材料,研究75、150、225和300 kg·hm-2氮肥施用水平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氮肥对株高、穗数、单株重、结实率和每穗粒数、胶稠度、垩白率等有极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存在差异,整体而言,各品种的单株穗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每穗粒数则相反。单株产量、结实率、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基本呈上升或先升后降的趋势。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对氮肥的响应因品种而异,胶稠度和垩白率基本随氮肥增加而下降,消减值随施氮量增加上升,峰值黏度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崩解值随施氮量增加先降再升。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因素,认为嘉丰优2号和甬优7850的适宜氮肥水平是150~225 kg·hm-2,嘉优中科13-1的适宜氮肥水平为300 kg·hm-2,嘉丰优2号垩白率最低、甬优7850整精米率最高,较适合作商品米生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氨基酸类多抗酶肥共施对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俞慧玲, 吴春红
    2023, 64 (7):  1676-167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24
    摘要 ( 104 )   HTML ( 4 )   PDF(1146KB) ( 354 )  

    为了探究脯氨酸多抗酶肥+氨基酸多抗酶肥共同作用对春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龙井43为试验材料,在云和县进行了2 a的脯氨酸多抗酶肥不同喷施次数和氨基酸多抗酶肥不同沟施时间相结合的试验。结果表明,两者的结合对茶树的百芽重、芽头密度均有促进作用,茶园平均增产达9.41%,尤以11月沟施氨基酸多抗酶肥+喷施4次脯氨酸多抗酶肥处理效果最佳,增产高达16.19%。9月下旬沟施氨基酸多抗酶肥+喷施4次脯氨酸多抗酶肥茶叶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样品,对品质提升效果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果转化新技术
    番茄浙樱粉1号高品质栽培模式效益分析及关键技术示范
    姚祝平, 肖文铎, 关思慧, 阮美颖, 周国治, 王荣青, 叶青静, 万红建, 叶璐, 程远
    2023, 64 (7):  1679-168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10
    摘要 ( 173 )   HTML ( 7 )   PDF(5943KB) ( 488 )  

    果实品质是影响樱桃番茄种植经济效益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浙江省樱桃番茄主栽品种浙樱粉1号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品质栽培模式对樱桃番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总结试验和实践应用基础上,提出包括播种育苗、土壤处理、植株管理、肥水管理等措施在内的浙樱粉1号高品质栽培关键技术,并在浙江省温岭等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在温岭示范基地的试验结果表明,高品质栽培模式下的番茄果实品质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常规栽培模式提升1.4百分点,每667 m2净收入增加7 000元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该模式可为浙江省樱桃番茄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莲藕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陈建明, 张珏锋, 钟海英, 李芳, 罗晨, 倪龙凤
    2023, 64 (7):  1684-168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118
    摘要 ( 144 )   HTML ( 5 )   PDF(3856KB) ( 464 )  

    本试验总结了莲藕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各种措施,包括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农业防治(清除田园杂草、藕田和种藕消毒、人工挖除病株、诱螺产卵、捡螺)、理化诱控(植物诱集、色板、灯光、性诱剂诱杀)、生物防治(种植蜜源植物、套养水产品)和绿色农药应急防治等,以及集成创新技术的应用实例和应用效果。该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后,莲藕病虫害总体防效在90%以上,农药减施2次,化学农药减量40%以上,莲藕产量增加3%~5%,莲藕、水产品的营养品质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莲藕及水产品符合国家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该技术可复制可推广,为提升莲藕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莲藕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新型监测诱饵对红火蚁的诱集效果分析
    刘丽华, 刘晓彤, 黄俊, 李宇婕, 朱明义, 张娟, 李晓维, 钱诚, 董婉莹, 张治军, 章金明, 吕要斌
    2023, 64 (7):  1689-169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88
    摘要 ( 133 )   HTML ( 2 )   PDF(1356KB) ( 340 )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我国最具危险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对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公共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均具有严重影响。根据国际上红火蚁防控经验来看,化学防治手段较为成熟,但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早期发现红火蚁,而诱饵诱集是早发现红火蚁的一种高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红火蚁监测诱饵,并比较分析了该新型诱饵与市售火腿肠在诱集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诱饵在5 min时已经诱集到红火蚁,两者之间的红火蚁数量差异不显著,而在15 min时,诱饵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显著多于火腿肠;室外试验发现,新型诱饵与火腿肠的诱集效果无显著差异。鉴于新型诱饵的野外保鲜性、使用成本及操作便利等特点,我们认为新型诱饵更适用于红火蚁的监测调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籼粳杂交稻浙优812在武义的引种示范表现
    王梧镇, 李若晨, 谢奇玕, 赖国纲, 罗广, 王建军
    2023, 64 (7):  1693-169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76
    摘要 ( 138 )   HTML ( 3 )   PDF(1131KB) ( 412 )  

    推广高产稳产的籼粳杂交稻品种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2020年浙江省武义县引进浙优812新品种,通过院县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撑,开展了3 a的引种试验、小面积试种和大面积示范,观察记录浙优812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结合本县的季节特点和农事操作,获得了高产稳产。本文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浙优812产量较高,丰产潜力较好,适合在武义县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豆浙鲜豆201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郁晓敏, 袁凤杰, 傅旭军, 杨清华, 金杭霞
    2023, 64 (7):  1696-169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95
    摘要 ( 168 )   HTML ( 4 )   PDF(1127KB) ( 523 )  

    浙鲜豆2013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鲜食春大豆新品种,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220052,具有丰产性较好、品质优等特点。生育期83 d,有限结荚习性,株高39.6 cm,主茎9.3节,有效分枝2.0个,单株有效荚数17.9个,多粒荚率66.2%,单株鲜荚重47.1 g,每500 g标准荚数158个,标准两粒荚荚长6.0 cm,荚宽1.4 cm,百粒鲜重81.7 g,籽粒扁圆形,种皮淡绿色、无光,种脐无色,子叶黄色,口感为香甜柔糯型。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感炭疽病。2019—2020年鲜食大豆春播组区域试验667 m2平均产量830.6 kg,2021年生产试验667 m2产量840.8 kg。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桑新品种之葚1号的选育
    凌楸桐, 卢红伶, 胡文君, 蒋陈凯, 沈国新, 陈琳
    2023, 64 (7):  1699-17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66
    摘要 ( 127 )   HTML ( 2 )   PDF(5339KB) ( 358 )  

    果桑新品种之葚1号是以引进种质资源台湾四季果为母本,农桑12号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方法筛选出的优良果桑新品种。之葚1号树形开张,果实成熟期5月中旬,采摘期18 d,叶片小,叶长13 cm左右,宽8 cm左右。果实产量高,产量可达30 t·hm-2,在挂果期枝条弯曲倒挂,桑果暴露在枝叶顶部和外部,其成熟桑果呈红紫色。之葚1号果桑菌核病发病率低于20%,抗菌核病能力强,之葚1号适应性广,观赏性优,适合农家乐旅游采摘,适合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蚕区种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作物
    不同施磷水平下小麦籽粒生长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李瑞, 杨兵兵, 王玲玲, 谭植, 李文阳
    2023, 64 (7):  1703-170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14
    摘要 ( 92 )   HTML ( 3 )   PDF(9248KB) ( 304 )  

    为探究磷素对小麦籽粒转录组水平上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用华成3366小麦品种为材料,取花后7、14和21 d小麦籽粒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GO、KOG、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试验在施180 kg·hm-2纯氮的基础上设置2个磷素水平:对照(P0),0 kg·hm-2 P2O5;施磷(P2),120 kg·hm-2 P2O5。结果表明,经过筛选,花后7 d,P2和P0间筛选出235个差异基因,其中223个基因上调,12个基因下调。花后14 d施磷较对照间筛选出96个差异基因,其中57个基因上调,39个基因下调。花后21 d施磷较对照间筛选出1 560个差异基因,其中822个基因上调,738个基因下调。花后21 d施磷较对照的KEGG通路分析表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氮代谢通路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施磷不利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氮代谢,降低相关基因表达量,最终可能不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深两优689的选育和应用
    周海平, 马国华, 周成, 王成豹, 荀飞琼, 周慧
    2023, 64 (7):  1709-171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10
    摘要 ( 119 )   HTML ( 4 )   PDF(1186KB) ( 384 )  

    深两优689系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温州欣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两系恢复系温恢689与两系不育系深08S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矮秆抗倒、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21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栽培。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中浙优华湘占
    尚子帅, 朱忠学, 姚云峰
    2023, 64 (7):  1715-171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82
    摘要 ( 149 )   HTML ( 4 )   PDF(1143KB) ( 465 )  

    中浙优华湘占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常德丰裕种子有限公司选用优质三系不育系中浙A和恢复系R华湘占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中浙优华湘占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研究,总结了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为其进行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用植物
    种源和栽培年限及施肥对白花前胡质量的影响
    郑平汉, 孙健, 任江剑, 金雅慧, 王汉荣
    2023, 64 (7):  1719-172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740
    摘要 ( 116 )   HTML ( 2 )   PDF(1140KB) ( 327 )  

    白花前胡的生产中遇到多种问题,如提前抽薹开花木质化,有效物质含量不达标等,严重制约白花前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对白花前胡生产中的种质、播种时间和施肥开展试验。结果表明,白花前胡播种二年生及以上的根茎抽薹结的成熟种子较好,年前播种优于年后播种,施肥使用复合肥较好。本试验为提高白花前胡的产品品质和经济价值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喹啉铜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状况及膳食风险评估
    张亮, 付岩, 王全胜, 凌淑萍, 吕燕
    2023, 64 (7):  1722-172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15
    摘要 ( 149 )   HTML ( 2 )   PDF(3084KB) ( 410 )  

    本文考察了喹啉铜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水平并评估其膳食风险。将铁皮石斛样品中的喹啉铜用乙酸提取后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000 1~0.050 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喹啉铜在铁皮石斛鲜样和干样中添加浓度分别为0.01~10.00 mg·kg-1和0.01~15.00 mg·kg-1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5%~83%和84%~97%,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6.2%(n=5), 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1。按照推荐剂量施药后,喹啉铜在福建、云南铁皮石斛鲜样上的平均初始残留量分别为6.4、0.89 mg·kg-1,半衰期分别为9.3、25 d;间隔35、42 d采集的铁皮石斛鲜样和干样中喹啉铜残留量范围分别为<0.01~0.79、<0.01~1.60 mg·kg-1。-18 ℃条件下喹啉铜在铁皮石斛样品中的储藏稳定期至少为360 d。普通人群喹啉铜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894 2 mg,风险概率为71.0%。喹啉铜在铁皮石斛中消解较为迅速,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的风险可接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树与蔬菜
    双孢蘑菇菌渣对土壤营养成分和新丰生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沈盟, 权新华, 袁晔, 王保君, 王瑞森, 姚祥坦
    2023, 64 (7):  1728-173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667
    摘要 ( 131 )   HTML ( 2 )   PDF(1142KB) ( 531 )  

    本试验使用双孢蘑菇菌渣与土壤按比例(体积比)混合栽培新丰生姜,通过分析混合基质的理化性质以及生姜的生长和产量,探讨双孢蘑菇菌渣对生姜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菌渣添加比例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pH值、含水量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升高,但生姜叶绿素含量、株高、茎粗、分蘖数和产量均降低。添加双孢蘑菇菌渣后,生姜植株长势变弱,产量随之降低,双孢蘑菇菌渣栽培生姜添加比例(体积比)应少于50%。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设施环境对壁蜂辅助萝卜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刘哲, 沈峰, 郑佳秋, 王燕, 罗小波, 祖艳侠, 吴永成, 王薇薇, 张丽娜, 冯汝超, 梅燚
    2023, 64 (7):  1731-173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12
    摘要 ( 110 )   HTML ( 2 )   PDF(1807KB) ( 337 )  

    为对壁蜂辅助萝卜制种技术进行换代升级,本研究通过一套包括大棚及设置在大棚内的网室、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的环境自动控制系统、壁蜂巢箱的新设施装置和传统大棚环境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设计大棚+环境控制系统组合,能使日均适宜授粉时间维持在9 h左右,与传统大棚相比提高38.5%,新设计设施装置比传统实施装置每33 m2每季节省成本1 052元,种子纯度提高3.07百分点,千粒重提高23.64%,制种产量提高23.57%。从试验结果可知,新装置创造的设施环境在壁蜂辅助萝卜制种中,能有效降低制种成本,提高萝卜制种产量和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铃薯茎尖脱毒及病毒鉴定技术研究
    王芳, 鲁宇文, 周金波, 郑晓红, 金树权, 毕继安, 严成其
    2023, 64 (7):  1736-173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0355
    摘要 ( 209 )   HTML ( 10 )   PDF(5717KB) ( 355 )  

    为探讨利用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获得脱毒苗以及脱毒苗鉴定的方法,本实验以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为培养对象,通过外源激素分化愈伤组织形成组培苗,并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病毒进行鉴定。实验中将本地小黄皮马铃薯品种的芽通过显微镜切下0.2~0.3 mm的茎尖,在基本培养基(MS)+0.5 mg·L-1 6-苄基腺嘌呤(6-BA)+0.1或0.5 mg·L-1 萘乙酸(NAA)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苗分化培养,当分化出的试管苗培养到苗长5~10 cm时,转接到MA+6-BA 0.15 mg·L-1+NAA 0.2 mg·L-1培养基中进行壮苗培养,然后采用qRT-PCR的方法对小黄皮马铃薯试管苗进行病毒检测,实验表明,在试管苗中未检测出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H病毒(potato virus H,PVH)和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等,大田种植的脱毒试管苗形成试管薯后,其产量和品质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研究为马铃薯茎尖脱毒苗生产提供合适的培养基配方以及简易的脱毒鉴定技术,为宁波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套袋处理对庚村阳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王莉, 陆鸿英, 庞钰洁, 殷益明, 贾惠娟
    2023, 64 (7):  1740-174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84
    摘要 ( 127 )   HTML ( 2 )   PDF(6689KB) ( 388 )  

    以庚村阳桃为试材,于硬核期对果实进行白色、黄色、外白内黑、外黄内黑4种不同纸质果袋的套袋处理,并于采前7 d对部分果实进行拆袋处理,不套袋为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对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性状的影响,旨在为筛选适宜庚村阳桃优质栽培的套袋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白袋、白袋拆、黄袋处理对果实纵径、横径、侧径、单果重没有显著影响,其他处理显著降低;套袋处理均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otal soluble solids,TSS),其中黄袋、黄袋拆、白黑袋、白黑袋拆、黄黑袋拆处理的降低程度较小;套袋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果肉可滴定酸(titritableacidity,TA)含量;除黄袋拆外,其他处理均提升了果实硬度;白黑袋、黄黑袋处理能显著降低果肉花青苷含量,其他处理均显著提高;白袋、白袋拆处理能显著提高果皮花青苷含量,其他处理均显著降低。不同纸质果袋遮光强度不同,对L*a*、果实着色指数(CIRG)的影响不同,其中白袋、白袋拆、黄袋拆综合表现较好。白袋处理的果实花青苷含量在所有样品中最高,但果实外观暗红,着色过深;黄袋处理的果实果皮花青苷含量较低,且着色不均匀,商品性较差,但拆袋后果皮内花青苷含量相对较高,果实呈现粉红色,着色均匀;虽然单果重较低,但对TSS含量的降低程度较小。因此,建议庚村阳桃的生产中在果实硬核期套黄色纸袋,并于采前一周拆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橙皮苷的衢橘花和椪柑花质量研究
    黄舒伊, 汪子康, 吴优, 王宁, 梁泽华
    2023, 64 (7):  1745-174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86
    摘要 ( 115 )   HTML ( 2 )   PDF(1888KB) ( 266 )  

    衢橘品质佳但产量少,椪柑产量高而药用价值开发较为欠缺,且目前对衢产陈皮增值增效主要集中于种植技术优化及激素诱导。为了探讨衢产陈皮非药用部位柑橘花的药用可行性,以衢产陈皮2个不同品种衢橘、椪柑的非药用部位柑橘花为研究对象,通过薄层色谱鉴定橙皮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2个品种柑橘花中橙皮苷含量。结果表明,衢橘花和椪柑花中均含有较高含量橙皮苷,分别为15.7%、5.9%,其含量均高于2020版《中国药典》中含量测定指标(≥2.5%),且衢橘花中含量为椪柑的2~3倍。通过上述分析,衢橘花、椪柑花药用开发具有可行性,为衢产陈皮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态制剂对辣椒促生防病作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史伟, 张丽霞, 高晓静, 王珊珊, 杨帆, 王琦, 郭晓霞, 苏文斌
    2023, 64 (7):  1749-175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36
    摘要 ( 1151 )   HTML ( 4 )   PDF(1293KB) ( 562 )  

    内蒙古包头辣椒种植区由于连年重茬种植,并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大蒜品质和产量下降,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中农绿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植物微生态制剂在包头沙尔沁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辣椒种植在常规技术管理(化肥农药用量减少40%)的基础上增施植物微生态制剂,保苗率提高6.85百分点,植株鲜重提高51.62%,红果率提高12.15百分点,单株结果数增加53.3%,单株椒鲜重提高63.0%,单株椒干重提高79.2%,产量增加37.2%;辣椒青枯病防效达33.5%,疫病防效达49.61%;辣椒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均有所提高;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差异显著。综上所述,植物微生态制剂有效促进辣椒生长、提高防病作用及土壤酶活性,为在辣椒种植区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施栽培对杨梅成熟期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俞浙萍, 张淑文, 梁森苗, 孙鹂, 任海英, 郑锡良, 戚行江
    2023, 64 (7):  1753-175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138
    摘要 ( 218 )   HTML ( 3 )   PDF(1383KB) ( 553 )  

    以东魁杨梅为试材,研究设施栽培对杨梅成熟期、叶片形态及果实品质的影响。2021和2022年试验结果表明,设施栽培下杨梅物候期显著提前,成熟期较露地栽培提早18 d以上;通过叶片形态分析,发现设施栽培显著提高了杨梅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面积;设施栽培条件下,杨梅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提升显著,商品果率、优质果率分别比露地栽培提高23.7和14.2百分点。综上,杨梅设施栽培具有促早、提质和增效作用,经济效益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赏园艺
    重瓣空心泡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刘玲玲, 汪秀媛, 邹奕巧, 沈丽, 何虹琏, 蒋骏峰, 陈珍
    2023, 64 (7):  1757-176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255
    摘要 ( 114 )   HTML ( 2 )   PDF(5445KB) ( 358 )  

    重瓣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 var. coronarius)为悬钩子属植物,自然状态下以根蘖繁殖,繁殖周期长。本研究以重瓣空心泡的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建立无菌培养体系,并探究不同细胞分裂素种类和浓度对其诱导和增殖的影响,以及基本培养基和生长素组合在生根诱导中的作用和褐化的控制,以优化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结果表明,重瓣空心泡茎段可被有效诱导腋芽再生,6-苄氨基腺嘌呤(6-BA)促进增殖的效果优于激动素(KT),但浓度过高会引起玻璃化。因此,其最佳诱导和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1 mg·L-1,增殖系数可达9.67,且生长健壮。减少培养基营养可促进生根,添加活性炭(AC)可有效减轻植株基部褐化,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 MS+IBA 1.0 mg·L-1+NAA 0.1 mg·L-1+活性炭 1.0 g·L-1。重瓣空心泡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可缩短繁育周期,保持优良性状,促进其产业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濒危植物蛛网萼研究进展
    文俊秀, 胡青荻, 马晓华, 叶友菊, 陈义增, 陈秋夏, 郑坚, 钱仁卷
    2023, 64 (7):  1762-176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481
    摘要 ( 144 )   HTML ( 2 )   PDF(1212KB) ( 342 )  

    蛛网萼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稀濒危物种,国内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经过多年的科研、保护、回归等工作开展,我国蛛网萼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在蛛网萼繁殖生态学、濒危机制、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研究范围和深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继续推进蛛网萼保育工作,本文从分子遗传学、繁殖生态学、濒危机制、保护建议等方面分析蛛网萼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通过运用分子序列对比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蛛网萼是属于绣球花科蛛网萼属的单种属植物,种下存在两个变种;花粉的部分败育、种子萌发困难、幼苗脆弱不易生长、生境破坏、生境片段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等是蛛网萼致濒的重要因素;蛛网萼兼具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需进行更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对蛛网萼的保护和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保技术
    优质常规粳稻浙禾622的多种病害抗性基因分子分析
    陈佑源, 姚坚, 湛立伟, 张世玺, 尚子帅, 侯凡, 李树森
    2023, 64 (7):  1768-177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79
    摘要 ( 140 )   HTML ( 2 )   PDF(7110KB) ( 407 )  

    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条纹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稻谷产量与品质,因此,培育优质多抗水稻品种并解析其抗病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优质多抗常规粳稻浙禾622为材料,利用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基因功能型或紧密连锁标记,并结合PCR克隆及测序分析,明确该品种携带多种病害的抗性基因,浙禾622中携带Pi36、Pi50、PiztPi63、PibPi64、PishPi37、PtrPikm2和Pi35等抗稻瘟病基因,Xa25、Xa23和Xa14等抗白叶枯病基因,以及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这些结果将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及进一步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0种生物农药对贝贝南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黄泽煕, 韦政民, 黄莉, 韦呈武, 黄英博, 韦继彦, 张艳美, 林姣艳
    2023, 64 (7):  1774-177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10
    摘要 ( 165 )   HTML ( 2 )   PDF(1173KB) ( 576 )  

    通过评价防治贝贝南瓜白粉病的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田间绿色防控南瓜白粉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选取10种生物农药进行田间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0种生物农药及对照药对贝贝南瓜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对供试作物安全无药害。第2、3次施药后,对贝贝南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以10亿cfu·g-1白粉病专用制剂-活性纳米蛋白颗粒水分散粒剂(WG)、500亿cfu·g-1进口白粉锈病特效1号-北美农大粉剂(DP)、200亿cfu·g-1贝莱斯芽孢杆菌CGMCC NO.14384 WG、1.5%苦参·蛇床素水剂(AS)为相对较佳,平均防治效果在80.24%~92.51%。因此,贝贝南瓜生产上推荐前4种生物农药为绿色防控白粉病的首选用药,其次是20% 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可溶性液剂(SL)、9%互生叶白千层提取液乳油(EC)、5% d-柠檬烯SL、0.5%几丁聚糖AS等4种生物农药,0.5%小檗碱盐酸盐AS、0.05%虎杖根茎提取物悬浮剂(SC)等2种农药也可因地制宜使用,于该病有零星病斑出现时施药,连续施2~3次,每次间隔7~10 d,施药过程中注意轮换使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技术
    不同糯稻品种绍兴黄酒酿造性能分析及筛选
    赵鹏珂, 张莉, 叶艳红, 谢迪
    2023, 64 (7):  1778-178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75
    摘要 ( 170 )   HTML ( 10 )   PDF(1145KB) ( 489 )  

    本研究以常规晚粳糯稻和杂交糯稻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米质分析和黄酒试验,以期获得适宜黄酒酿造的糯稻品种,对黄酒糯稻选育指标进行分析探索。结果显示,不同糯稻品种酿制的黄酒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育种可有效兼顾黄酒用糯稻的产量和品质;杂交晚粳糯稻也可酿出优质绍兴黄酒,其产量较常规品种有较大优势,在黄酒产业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糯稻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对黄酒品质可能有较大影响,黄酒用糯稻应该具有较高的整精米率、较低的糊化温度、较低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莓果实中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的残留量测定
    刘超, 余霞奎, 忻雅, 张乐
    2023, 64 (7):  1781-178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204
    摘要 ( 242 )   HTML ( 4 )   PDF(1173KB) ( 697 )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草莓中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腈吡螨脂残留量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筛选出净化方式为QuEChERS净化管(25 mg PSA+25 mg C18),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草莓中乙唑螨腈、腈吡螨脂药物残留量在2~200 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3,定量下限均为4.0 μg·kg-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7.0%~103.0%、86.4%~95.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本方法提取及净化过程方便快捷,基质效应影响小,准确度高。应用本方法进行了草莓果实乙唑螨腈、腈吡螨脂残留的检测,30%悬浮剂3 000倍液间隔10 d施药2次后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737、0.771 mg·kg-1,15 d后的残留量为0.045、0.037 mg·kg-1。本方法适用于草莓乙唑螨腈、腈吡螨脂残留量的快速准确检测,为草莓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贮藏条件下柠檬酸对莲藕营养品质的影响
    唐红丽, 孙素玲, 王江琪, 王祥云, 胡桂仙
    2023, 64 (7):  1785-178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79
    摘要 ( 134 )   HTML ( 2 )   PDF(1961KB) ( 467 )  

    为延长莲藕贮藏时间,以莲藕为原料,研究在常温和4 ℃贮藏条件下,柠檬酸对不同贮藏条件下莲藕营养品质(水分、维生素C、淀粉、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和总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 ℃贮藏条件下,柠檬酸能明显抑制维生素C和总多酚含量的降解,而对莲藕的水分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却无明显影响;在常温条件下,柠檬酸可防止莲藕中水分、维生素C和总多酚的含量损失,但柠檬酸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该研究结果为提高莲藕贮藏期内营养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烘烤工艺烤后烟叶内在质量评价及关联性分析
    马浩, 陈少鹏, 薛刚, 王伟宁, 邹毅, 曾宪立, 傅泰露, 邓大庆, 杨超, 刘志明, 陈祖林, 李小波, 熊伟, 何文苗
    2023, 64 (7):  1790-179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298
    摘要 ( 218 )   HTML ( 4 )   PDF(1209KB) ( 481 )  

    探索烟夹装烟烘烤过程中不同干球温度稳温点对应的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内在质量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以烤房湿球温度为影响因子,研究了不同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感官质量的影响及内在质量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湿处理烤后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较低,常规化学成分指标相对更加协调,感官质量较佳;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烤后烟叶57种中性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无显著差异,但呋喃类、新植二烯和酸类香气物质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感官质量与烟碱、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香气物质总量相关性不显著;相比香气物质,常规化学成分与烟叶感官质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更大,总糖、还原糖、烟碱和淀粉是影响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的关键因素。综合来看,中湿烘烤处理烤后烟叶质量相对较佳。本研究为烟夹装烟烘烤过程中关键稳温点调控湿球温度来提高烤后烟叶品质,及探索烤后烟叶内在质量指标的关联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毕节烟区土壤理化性质与烟叶化学品质指标的关系研究
    张龙, 翟绪, 王梅, 刘燕翔, 杨肖娥
    2023, 64 (7):  1797-180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77
    摘要 ( 143 )   HTML ( 3 )   PDF(3419KB) ( 583 )  

    为改善毕节烟区土壤理化性状,优化施肥方式,从而提高烟叶化学品质,特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毕节烟区土壤理化性质和烟叶化学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毕节市各区县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都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尤其是氨态氮、有效磷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变异较大。根据植烟土壤养分评价标准,毕节市土壤大部分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偏高。在烟叶品质方面,毕节市烟叶品质整体评价分数偏低,距优质烟叶仍有一定距离,烟叶总氮和钾含量偏低,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偏高。烤烟品质改性分析表明,总氮含量、总植物碱含量、还原糖含量、糖碱比这4项指标需要优先改进,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烟叶总氮、总植物碱和还原糖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因此,要提升毕节烟区烟叶品质,应优先改良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来说,毕节烟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但养分利用率较低,因此,改善施肥结构和施肥方式,以提升施肥效率,才能改善烟叶品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南平上部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武钰存, 李波, 许佳丹, 郭进
    2023, 64 (7):  1802-180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02
    摘要 ( 151 )   HTML ( 4 )   PDF(1158KB) ( 547 )  

    对上部叶采收成熟度把握不准,会导致上部4~6片烟叶一次性采收技术推广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研究云烟87上部4~6片烟叶的适宜采收成熟度,确定最有利于可用性提升的采收成熟度,为南平优质烤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处理,即T1处理,叶片8成黄采收;T2处理,叶片9成黄采收;T3处理,叶片全黄采收。各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上部烟叶面积逐渐增大;上部烟叶9成黄采收烤后的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最好,还原糖含量较高,烟碱和钾含量适宜,协调性指标最高,产量低于8成黄采收处理,而其他经济性状指标均最高;T2处理的产值分别比T1和T3处理提高了9.50%和19.45%,提高了烟叶等级结构,提升了均价,综合经济性状好。总体而言,采收成熟度为9成黄的烟叶不仅烟碱含量适中,化学成分协调,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最高,且经济效益最好,最有利于高可用性提升的成熟度标准,建议在南平烟区采取上部烟叶9成黄时一次性采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蚕桑与特种养殖
    乐清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陈继浓, 秦松, 叶深, 陈少波, 陈伟峰
    2023, 64 (7):  1806-181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653
    摘要 ( 123 )   HTML ( 2 )   PDF(2362KB) ( 304 )  

    为探求浙江乐清湾海区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于2018—2019年在乐清湾及邻近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海域鱼类与水温、盐度及水深等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乐清湾共有鱼类50种,隶属于2纲11目23科35属,其中暖温性种类34种,占68.0%,暖水性鱼类16种,占32.0%;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鮻(Liza haematocheila)为该海域的优势种;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2.37;龙头鱼、刀鲚等沿岸性鱼类,其分布受盐度影响较大,尖嘴魟(Dasyatis zugei)、中国魟(Dasyatis sinensis)等对环境选择无明显偏好;影响乐清湾鱼类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盐度,其次为温度,水深对分布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环境因素综合解释了此区域鱼类群落结构57.10%的总变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温州市某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源识别及风险评估
    徐飘飘, 周建武
    2023, 64 (7):  1813-181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544
    摘要 ( 180 )   HTML ( 5 )   PDF(3142KB) ( 433 )  

    对温州市某农田范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来源分析及污染评价,采集了该区域范围内48个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定性的源识别,最后利用单因子指数及内梅罗综合指数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Cd、Pb、Zn、As的平均含量都超过浙江省背景值,而Cu、Cr、Ni三种重金属未超标。由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可知,Cr、Ni、Cu可能来源于成土母质,As、Cd、Pb、Zn来源于人为活动;根据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可知,该地区污染超标率为100%,主要为轻度污染,As、Cd、Pb、Zn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Cd污染较为严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限制性因子法的柳州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程丽华, 曾春阳, 刘雪梅
    2023, 64 (7):  1817-182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59
    摘要 ( 125 )   HTML ( 3 )   PDF(1383KB) ( 217 )  

    目前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标准存在局限性,影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此,本文基于限制性因子法,针对柳州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展开研究。根据调查区域实际用地情况选取调查对象和方法,通过数据来源与处理,转化不同数据的格式,定义统一的空间坐标系;选取各评价指标,检验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基于限制性因子法建立分级标准,划分宜耕地等级,实现柳州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经评价分析,柳城县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大,其中,宜垦为水田的面积高达9 755.75 hm2,可直接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为4 955.35 hm2,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一等级地分布面积更大,通过评价可以证明这些县区的土地开发价值更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