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23, Vol. 64 ›› Issue (1): 71-74.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664

• 种子专栏 • 上一篇    下一篇

不同晚粳稻品种类型间穗发芽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

宋建1(), 张薇2(), 范宏环1, 崔永涛1, 王建军1,*()   

  1.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淳安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淳安 311700
  • 收稿日期:2022-09-14 出版日期:2023-01-11 发布日期:2023-01-11
  • 通讯作者: 王建军
  • 作者简介:王建军(1965—),男,浙江常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水稻遗传育种,E-mail:Wangjj4197@163.com
    宋建(1984—),男,山东新泰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E-mail:song521125@163.com;
    张薇(198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从事农作物与蔬菜技术推广工作,E-mail:26393183@qq.com。第一与第二作者同等贡献。
  • 基金资助:
    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2019C02007);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C02050);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3-1)

  • Received:2022-09-14 Online:2023-01-11 Published:2023-01-11

摘要: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穗发芽的表现特点,本文在温室中采用喷雾控温措施,诱发灌浆乳熟期的水稻穗发芽,结果表明,23个粳型杂交稻和常规粳稻的穗发芽情况在品种(系)间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品种(系)的穗发芽率较低,但也存在穗发芽率较高的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系)的平均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迟熟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穗发芽率最低,平均值为0.171%,早熟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穗发芽率最高,平均值为19.408%。对同一类型不同穗位的穗发芽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品种(系)上部穗位的穗发芽率大于中部穗位,中部穗位大于下部穗位;迟熟籼粳杂交稻穗发芽率与常规晚粳稻和粳粳交杂交稻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穗发芽与籼粳成分和穗型大小无关。研究结果可为抗穗发芽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 晚粳稻, 籼粳杂交稻, 穗发芽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