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善宝. 中国小麦栽培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1.
|
[2] |
段国辉, 高海涛, 张学品, 等. 河南省近15年小麦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5(10): 38-40.
|
[3] |
吴兆苏. 小麦育种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0.
|
[4] |
张晓龙. 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82, 8(2): 87-92.
|
[5] |
蔡庆生, 吴兆苏. 小麦籽粒生长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粒重的关系[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6(1): 27-32.
|
[6] |
李秀君, 潘宗东. 不同粒重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5, 7(1): 26-30.
|
[7] |
刘丰明, 陈明灿, 郭香凤, 等. 高产小麦粒重形成的灌浆特性分析[J]. 麦类作物, 1997(6): 38-41.
|
[8] |
周竹青, 朱旭彤. 不同粒重小麦品种(系)灌浆特性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8(2): 107-110.
|
[9] |
苗永杰, 阎俊, 赵德辉, 等. 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18, 44(2): 260-267.
|
[10] |
王建林. 作物学实验实习指导[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
崔党群. Logistic曲线方程的解析与拟合优度测验[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5, 24(1): 112-115.
|
[12] |
韩占江, 郜庆炉, 吴玉娥, 等.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变异及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J]. 种子, 2008, 27(6): 27-30.
|
[13] |
段国辉, 高海涛, 温红霞, 等. 黄淮麦区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12): 224-228.
|
[14] |
董国玉, 吴和平, 韩玉林, 等. 5个周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及其籽粒灌浆特性研究[J]. 中国种业, 2019(6): 42-44.
|
[15] |
廖先静, 杨会芳, 郜俊红. 优质强筋小麦郑农16成产因素与产量效应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05(5): 34.
|
[16] |
高明, 裴腊梅, 孙广建, 等.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成产因素与产量效应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33(7): 44-45.
|
[17] |
王建林, 李雁鸣, 魏树和.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概况及其育种学评价[J]. 辽宁农业科学, 2000(5): 21-23.
|
[18] |
张定一, 张永清, 闫翠萍, 等. 基因型、播期和密度对不同成穗型小麦籽粒产量和灌浆特性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 15(1): 28-34.
|
[19] |
王文文, 兰进好, 田纪春. 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粒重QTL初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6): 63-70.
|
[20] |
丁位华, 冯素伟, 王丹, 等. 不同穗型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6): 13-17, 97.
|
[21] |
成林, 张志红, 方文松. 干热风对冬小麦灌浆速率和千粒重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2): 248-254.
|
[22] |
段国辉, 高海涛, 张学品, 等. 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36(2): 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