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25, Vol. 66 ›› Issue (8): 1858-1861.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50364
李红1(), 郭可凡2, 黄福勇2, 唐金玉2, 梁骁2, 周艳萍1,*(
)
LI Hong1(), GUO Kefan2, HUANG Fuyong2, TANG Jinyu2, LIANG Xiao2, ZHOU Yanping1,*(
)
摘要:
稻鳖异位共生是一种新的稻鳖综合种养模式,具有“面积占比小、养殖管理易、成活回收率高、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因最早在浙江省桐庐县规模化推广且成效显著而被称为“桐庐模式”。本文系统阐述了该技术的核心要点,包括环境条件优化、田间工程构建、水稻种植精细化管理、中华鳖标准化养殖及尾水循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表明,科学的环境选择与田间工程设计是技术实施的基础,水稻与鳖的协同管理(如中华鳖粪便肥田)可以显著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土壤肥力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种养互惠”的生态循环体系。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15%~20%,稻米和鳖产品附加值提升50%以上,每667 m2综合收益超万元。目前,桐庐县已推广示范面积达848.33 hm2,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协同增效,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研究结果可为稻鳖异位共生技术的标准化推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