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德道,周为华,钱华飞,等. 晚收迟播对稻麦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1):1566-1571. [2] 程顺和,郭文善,王龙俊,等. 中国南方小麦[M].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 18. [3] 李东升,戎全虎,温明星,等. 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耐迟播特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13,33(5): 996-1000. [4] 温明星,陈爱大,李东升,等. 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6): 1243-1247. [5] 睦彬彬,茅玉兰,郑网宇,等. 迟播小麦不同氮肥运筹对产量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3): 30-31. [6] 杨勇.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 [D].扬州:扬州大学,2001. [7] 杨桂霞,赵广才,许柯,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87-692. [8] 高德荣,张晓,康建鹏,等.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及育种对策[J].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2): 279-283. [9] 尚毅,朱靖环,华为,等. 南方冬麦区小麦耐迟播高分蘖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4): 494-498. [10] 范拥军,周马康,朱秀英. 宁麦13小麦冻害增施恢复肥试验初报[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71-72. [11] 陈根祥,吴建中,朱傅祥,等.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74-77. [12] 胡友忠. 烟农19、皖麦50迟播对产量性状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7):7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