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FERRARA L, MONTESANO D, SENATORE A. The distribution of minerals and flavonoids in the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J]. Farmaco, 2001, 56(5/6/7): 397-401.
|
[2] |
JI H G, LEE Y R, LEE M S, et al. Diverse metabolite variations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leaves grown under various shade conditions revisited: a metabolomics stud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 66(8): 1889-1897.
|
[3] |
赵光辉. 2021年,中国茶业有哪些看点?[N]. 中华合作时报, 2021-01-05(B01).
|
[4] |
梁月荣, 石萌.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5, 35(2): 103-109.
|
[5] |
王新超, 王璐, 郝心愿, 等. 中国茶树遗传育种40年[J]. 中国茶叶, 2019, 41(5): 1-6.
|
[6] |
翟秀明, 唐敏, 罗红玉, 等. 茶树倍性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7): 8-12.
|
[7] |
焦小雨, 王雷刚, 刘丹丹, 等. 茶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植物科学学报, 2021, 39(4): 446-456.
|
[8] |
黄亮, 唐茜, 李慧, 等. 高氨基酸茶树新品种川茶2号主要生化成分及绿茶适制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3): 559-564.
|
[9] |
谭晓琴, 谭礼强, 陈盛相, 等. 茶树新品种:川茶6号[J]. 中国茶叶, 2020, 42(8): 5-7.
|
[10]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2—201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11]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3—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
[12]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GB/T 8314—201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水果、蔬菜及其制品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NY/T 3082—2017[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
|
[14]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5—201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3—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16] |
谢文钢, 陈玮, 谭礼强, 等. 茶树品种峨眉问春和川茶2号新梢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33(9): 1592-1601.
|
[17] |
沈强, 张小琴, 李兰东, 等. 沿河古茶树茶叶的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J].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43(5): 88-90.
|
[18]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14456.1—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19]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GB/T 13738.2—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20] |
程启坤. 茶叶品种适制性的生化指标—酚氨比[J]. 中国茶叶, 1983, 5(1): 38.
|
[21] |
黄海涛, 余继忠, 周铁锋, 等. 鸠坑种原产地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J]. 茶叶, 2010, 36(4): 219-220,231.
|
[22] |
廖武. 永嘉乌牛早[J]. 茶业通报, 1992, 14(2): 25-26.
|
[23] |
胡建武, 张伯平, 孙淑娟. 永嘉茶树新品种引进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2): 24-25.
|
[24] |
马慧, 茹鑫, 王津, 等. 4种茶叶水提物及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 40(8): 65-70.
|
[25] |
张建勇, 王伟伟, 王蔚, 等. 茶多酚保健及药理功能的应用[J]. 中国茶叶, 2020, 42(12): 9-15.
|
[26] |
李露, 吕佳倩, 江承佳, 等. 茶多酚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6, 37(19): 283-288.
|
[27] |
彭思敏, 林谦, 吴卫国. L-茶氨酸及其在动物营养领域的研究进展[J].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30(8): 2911-2917.
|
[28] |
杨怡. 茶氨酸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神经递质的影响[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3.
|
[29] |
阳衡, 罗源, 刘仲华, 等. 茶氨酸的体内代谢与功效机制[J]. 茶叶通讯, 2017, 44(1): 3-10.
|
[30] |
杨楠, 刘楚瑶, 杨柳. 茶氨酸的生理功能及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J]. 食品安全导刊, 2020(12): 48-49.
|
[31] |
桂安辉, 高士伟, 叶飞, 等. 不同产地扁形绿茶的品质成分差异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41(20): 218-223,229.
|
[32] |
李星, 刘学, 李伟. 浅析都匀毛尖茶灰分和水浸出物含量[J]. 农业与技术, 2020, 40(8): 34-35,44.
|
[33] |
陆锦时, 魏芳华, 李春华. 茶树品种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7(S1): 1-5.
|
[34] |
王亚芳. 茶叶干燥过程微观层面失水机理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
[35] |
韩利, 梅强, 陆玉梅, 等.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14(7): 8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