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23, Vol. 64 ›› Issue (10): 2458-2463.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56
何晓婵1(), 周小军1, 龙安琪2, 谢海鹏2, 李玲2, 朱浩1, 朱丽燕1,*(
)
摘要: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作为享有盛名的中草药,是有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一,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但近年来浙贝母种植基地里各类病害时有发生,其中灰霉病最为常见。为明确浙贝母灰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文探索了该病原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在不同的培养温度、光照时间、pH值和碳氮源的条件下,测定了灰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田间采用喷施的方法比较不同药剂处理灰霉病的发生情况。研究发现,在光照∶黑暗时间为24L∶0D 下的条件病原菌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黑暗是影响灰霉病菌生长的关键因素,最适温度为22 ℃,最适pH值为7~9,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胰蛋白胨。田间试验表明,16%多抗霉素可溶粒剂1 500倍处理、20%丁子香酚水乳剂1 500倍防治效果分别为60.0%、57.8%,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除500 g·L-1异菌脲悬浮剂750倍以外的其他生物农药。本文探索了浙贝母灰霉病病原菌在不同温度、光照、pH值、碳氮源等条件下的菌丝生长情况,初步明确了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出16%多抗霉素可溶粒剂、20%丁子香酚水乳剂两种生物农药作为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备选药剂,为日后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病害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