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成芳.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
[2] |
麦逸辰. 绿肥与秸秆协同还田模式下的土壤碳氮动态变化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2.
|
[3] |
张康洁. 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 |
李开琪. 柽麻绿肥新品系30257引种简报[J]. 湖北农业科学, 1987, 26(5): 17-18.
|
[5] |
杨利, 范先鹏, 赵书军, 等. 湖北红黄壤地区茶园土壤状况及培肥途径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03, 42(6): 42-44.
|
[6] |
王小彬, 蔡典雄, 金轲, 等. 旱坡地麦田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9): 1044-1049.
|
[7] |
谭光万, 王秀东, 王济民, 等. 新形势下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4): 1-13.
|
[8] |
余志刚, 孙子烨, 金鑫. 秸秆还田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促进还是抑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 37(9): 36-45.
|
[9] |
付浩然, 李婷玉, 曹寒冰, 等. 我国化肥减量增效的驱动因素探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3): 561-580.
|
[10] |
陈晓威. 根瘤菌剂和种衣剂拌种对不同品种大豆结瘤能力和产量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 2023, 11(8): 20-22.
|
[11] |
贺亭亭, 邢锦城, 刘冲, 等. 田菁相关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22): 43-49.
|
[12] |
董鑫. 10株分离自田菁根瘤内菌株的回接试验及结瘤验证[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13): 157-158, 170.
|
[13] |
董鑫, 刘晓云, 张斌, 等. 云南省田菁根瘤菌及根瘤内生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31(1): 88-92.
|
[14]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
[15] |
宋莉, 廖万有, 王烨军, 等. 套种绿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土壤, 2016, 48(4): 675-679.
|
[16] |
张祺, 王俊. 填闲种植和施氮量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36(6): 120-124.
|
[17] |
薛乃雯. 旱地麦田夏闲期覆盖及绿肥种植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后作冬小麦生长的影响[D]. 太谷: 山西农业大学, 2018.
|
[18] |
单雪琴, 荆玉祥. 根瘤菌在大麦和水稻根上形成拟瘤的细胞结构[J]. 植物学报, 1997, 39(3): 205-209, 293-294.
|
[19] |
周雨佳. 豆科绿肥接种根瘤菌在与茶树间作、草莓轮作中对作物生长及田间减肥减药效果的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20] |
张琳, 李亚光, 丁丽, 等. 10个绿肥紫云英品种(系)在信阳的适应性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34(7): 54-59.
|
[21] |
陈秀德, 吴明波, 姚伦俊, 等. 山地猕猴桃园间作夏季绿肥品种的筛选[J]. 贵州农业科学, 2018, 46(9): 34-37.
|
[22] |
杨玥.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肥特征与作物产量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3] |
袁天佑. 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增产效应及机理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7.
|
[24] |
陈世斌. 氮量和播种密度对豫南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25] |
张岩行. 绿肥和蚓堆肥集成减肥替代技术对作物生产和环境质量的综合影响[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26] |
刘惠良, 肖华茂, 刘红峰. 基于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及其驱动因素[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3, 43(8): 202-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