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21, Vol. 62 ›› Issue (11): 2259-2262.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11144

• 植保技术 • 上一篇    下一篇

10种杀菌剂对衰弱病杨梅的树势复壮作用

任海英1(), 王剑1,2, 戚行江1, 俞浙萍1, 张启3   

  1.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园艺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绍兴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
    3.兰溪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兰溪 321100
  • 收稿日期:2021-08-19 出版日期:2021-11-11 发布日期:2021-11-04
  • 作者简介:任海英(1974—),女,山东沂水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杨梅病害防控及栽培育种研究工作,E-mail: renhy@zaas.ac.cn
  • 基金资助:
    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9C02038);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20C02001);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21C02009)

  • Received:2021-08-19 Online:2021-11-11 Published:2021-11-04

摘要:

杨梅衰弱病表现为果实小、商品果率下降、果实不能正常成熟,叶片严重脱落,最后树体死亡,该病近年来在全国杨梅产区均有发生。本文以10种杀菌剂在杨梅主栽品种荸荠种和东魁果实采摘后进行衰弱病树的树盘浇施防控应用试验,观察防控效果及其对树体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50%吡唑醚菌酯在荸荠种上防控效果最佳,防效达88.2%;45%咪鲜胺和10%苯醚甲环唑在东魁上效果最佳,防效达95.7%;对树体营养生长影响,45%咪鲜胺、10%苯醚甲环唑、25%嘧菌酯能较好促进新梢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对树体果实品质影响,50%吡唑醚菌酯、45%咪鲜胺显著提高单果重和硬度;50%腐霉利、50%啶酰菌胺、25%腈菌唑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总糖、VC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建议生产中选用50%吡唑醚菌酯、45%咪鲜胺、10%苯醚甲环唑、25%嘧菌酯、50%腐霉利等药剂与合适的浓度进行杨梅衰弱病的防治。

关键词: 杨梅衰弱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营养生长, 果实品质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