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书军, 高文远, 于琳, 等. 百合科贝母属药用植物分类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16): 1609-1614.
|
[2] |
王云飞, 顾政一, 何承辉. 贝母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 2015, 30(4): 436-440.
|
[3]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20年版[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
[4] |
安秋菊, 黄斌翰, 田春尧, 等. 川贝母的本草考证与DNA条形码鉴定研究[J]. 华西药学杂志, 2022, 37(2): 218-222.
|
[5] |
马浔, 倪胜楼, 傅延龄. 论《伤寒杂病论》中贝母为百合科贝母[J]. 中医杂志, 2017, 58(22): 1975-1977.
|
[6] |
赵婉, 姜海, 王知斌, 等. 贝母属植物的药理作用概述[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 52(11): 97-100.
|
[7] |
陈虞超, 郭生虎, 关雅静, 等. 贝母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17(18): 6198-6206.
|
[8] |
徐朗希, 范琳资, 姜爽, 等. 贝母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22, 32(1): 61-73.
|
[9] |
周冠炜. 不同产地贝母化学成分分析及川贝母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成都: 西华大学, 2019.
|
[10] |
韦雅露, 张雁春, 李秋娥, 等. 含岩白菜素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的鉴定研究[J]. 华西药学杂志, 2021, 36(1): 44-50.
|
[11] |
李亚兄, 韩鸿萍. 暗紫贝母种子繁育研究[J]. 青海草业, 2021, 30(3): 69-72.
|
[12] |
谢俊杰, 谭鹏, 郝露, 等. 基于广义中药学探讨川贝母产业发展现状、策略与方法[J]. 中草药, 2022, 53(7): 2150-2163.
|
[13] |
李西文. 川贝母保护生物学研究[D].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
[14] |
方清茂, 彭文甫, 董永波, 等.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川产道地药材川贝母适宜区研究: 以暗紫贝母为例[J]. 世界中医药, 2020, 15(2): 214-218.
|
[15] |
李巧, 王梅, 万子玉, 等. 贝母类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28(13): 269-276.
|
[16] |
熊浩荣, 马朝旭, 国慧, 等. 川贝母野生基原植物资源分布和保育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20, 51(9): 2573-2579.
|
[17] |
郭尚磊. 珍稀药用植物川贝母的研究综述[J]. 西藏科技, 2020(12): 19-20.
|
[18] |
高素芳, 张延红, 何春雨, 等. 贝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52(12): 81-88.
|
[19] |
崔治家, 马艳珠, 张小荣, 等. 川贝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中草药, 2021, 52(9): 2768-2784.
|
[20] |
王跃华, 江明殊, 何诗虹, 等. 川贝母组培苗快速繁殖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6(6): 941-944.
|
[21] |
胡章薇, 熊芹, 肖小君. 中草药川贝母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23(11): 133-135, 165.
|
[22] |
张振霞, 张惠婷, 庞立志, 等. 暗紫贝母鳞茎的组织培养[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3): 17-19.
|
[23] |
江明殊, 王跃华, 刘涛, 等. 多倍体川贝母脱毒苗的诱导[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3): 41-43.
|
[24] |
马吉义. 暗紫贝母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研究[D].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 2011.
|
[25] |
彭芳, 贺正, 祁妹俄波, 等. 暗紫贝母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4): 166-168, 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