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65卷第10期目次
    2024, 65 (10):  0-0. 
    摘要 ( 47 )   PDF(28954KB) ( 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点论述
    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障碍与路径探索
    蒋昆, 胡豹
    2024, 65 (10):  2245-225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46
    摘要 ( 117 )   HTML ( 63 )   PDF(1216KB) ( 153 )  

    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引擎和动力支撑。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将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文章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分析了中国当今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内在逻辑,并通过结合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面临的现实障碍,提出了深化农业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等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讨
    黄健, 蓝丽燕, 陈丽妮, 来鸣霞, 张明生
    2024, 65 (10):  2252-225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298
    摘要 ( 89 )   HTML ( 56 )   PDF(1232KB) ( 117 )  

    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重点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粗放型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既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共性特征,又兼顾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公益性、外溢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要突出以下五大工作方法或策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突出传统产业跃升、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生产关系重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包括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升级、迭代,强化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探索农业腾飞新领域、新赛道,集聚新质生产力,培育急需人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植保无人机的农艺融合技术应用与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应俊杰, 余山红, 方辉, 冯永斌, 项加青, 戴彬凤, 明珂, 钟列权
    2024, 65 (10):  2259-226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52
    摘要 ( 106 )   HTML ( 53 )   PDF(1154KB) ( 109 )  

    植保无人机是一种将无人机与农药喷雾系统相结合的新型植保器械,基于植保无人机的农艺融合技术,应用起来既便捷又高效,是农业新型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从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概况、服务体系现状、可持续发展建议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规范植保无人机飞防工作体系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由传统模式向专业化、机械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生植物
    不同配方施肥对莲藕土壤和田面水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黄锡志, 王朝丽, 袁昕, 冯敏芳, 朱燕, 唐红丽, 王潇璇
    2024, 65 (10):  2266-227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65
    摘要 ( 75 )   HTML ( 47 )   PDF(5427KB) ( 107 )  

    针对藕塘肥料使用潜在的面源污染,开展莲藕绿色高效生产功能肥筛选和肥料定额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藕塘土壤来说,总养分保持在795 kg·hm-2并施用炭基肥的处理对于藕塘土壤pH值、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显著提高,对于全磷和全钾含量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对藕塘田面水来说,除总磷含量外,田面水的各项理化指标随着生长周期的延长而显著降低,在幼苗期时各项理化指标数值最高。在20%炭基有机肥替代常规施肥的处理中,结藕根数、莲藕总产量和单根藕质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0.2%、31.2%和9.16%。总的来看,莲藕的施肥最高限量值设置为氮磷钾总养分795 kg·hm-2、纯氮375 kg·hm-2是科学合理且较为可行的,完全能够满足莲藕绿色高效生产的需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切花型跨亚属睡莲新品种紫色罗裙选育
    方明雅, 石林, 田敏, 王虹妍, 苏群, 王凌云
    2024, 65 (10):  2273-227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38
    摘要 ( 66 )   HTML ( 41 )   PDF(2292KB) ( 100 )  

    睡莲素有“池塘调色板”的美称,其花大型美丽,色彩艳丽,广泛栽培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域中。传统杂交育种是培育睡莲新品种的常用方法。该研究聚焦高抗型澳洲睡莲的选育,选用花茎直立性好,花型整齐的澳洲永恒睡莲(Nymphaea immutabilis subsp.),花型巨大,花色呈蓝紫色的澳洲蓝巨睡莲(Nymphaea gigantea hybird)和易休眠、耐寒,雄蕊呈紫色,丰花的广热带亚属蓝星睡莲(Nymphaea colorata),三者进行杂交、回交等。经过多代选育,培育出适应性强、丰花、易休眠的跨亚属睡莲新品种,命名为紫色罗裙,促进了我国睡莲切花产业的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带睡莲品种筛选和休眠越冬技术研究
    欧克芳, 祝怛均, 王硕, 张静, 赵乐康
    2024, 65 (10):  2277-228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448
    摘要 ( 66 )   HTML ( 40 )   PDF(8675KB) ( 155 )  

    睡莲是一种应用于园林水景的观赏植物,包括耐寒睡莲和热带睡莲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热带型睡莲花色艳丽,但普遍耐寒性差,这一缺陷限制了热带睡莲的推广应用,因此,筛选或选育较为耐寒的热带睡莲品种或者通过简单的人工处理来辅助其越冬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从一批不同类型的热带睡莲品种(共58份)、种质资源中进行筛选,通过连续两年的测试,发现古热带睡莲亚属睡莲品种具有较为明显的耐寒性,6份古热带睡莲亚属睡莲品种全部越冬存活,说明古热带睡莲亚属睡莲品种在非热带地区应用潜力巨大。同时,该研究还着重探索了两种辅助热带睡莲越冬的处理技术,发现通过盆栽促进睡莲休眠后再用简易薄膜大棚保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越冬处理技术,所参试的58个睡莲品种全部越冬存活,该方法适宜于种质资源保育等科学研究;简易薄膜大棚保温也具有显著的辅助越冬效果,参试的58个品种中27个通过该技术处理后都成功越冬,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处理方法,适用于生产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霞妃睡莲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
    王燕
    2024, 65 (10):  2283-228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465
    摘要 ( 70 )   HTML ( 37 )   PDF(3045KB) ( 240 )  

    文章以霞妃睡莲 (Nymphaea cv. Sunshine Princess)的根状茎为外植体,通过全面系统研究其初代培养、增殖、生根及移栽等不同阶段的培养条件,首次成功建立了睡莲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固体培养基更适合霞妃睡莲的组织培养,且有利于提高睡莲的增殖率和人工操作效率;噻二唑苯基脲(TDZ)对睡莲不定芽的增殖诱导效果优于苄基腺嘌呤(BA),且两者一起使用具有协同效应,增殖率达到3.44且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吲哚丁酸(IBA)对睡莲的生根诱导效果优于相同浓度的萘乙酸(NAA),活性炭的添加也有利于睡莲的生根诱导;适量的多菌灵能够提高睡莲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该研究为睡莲种质资源的无菌保存及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加速睡莲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动国内外睡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余姚单季茭白品种(系)比较试验
    翁丽青, 杨鸯鸯, 胡伋, 李能辉, 李忠伟, 范斗文
    2024, 65 (10):  2289-229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426
    摘要 ( 78 )   HTML ( 35 )   PDF(1127KB) ( 150 )  

    为了筛选出适合余姚地区种植的优良茭白品种,于2023年对7个茭白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熟期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从整个生育期来看,浙农7号锈病和胡麻斑病发病最轻,耐高温孕茭性好,其秋茭产茭时间最早(9月1日),分蘖性能优,有效苗最多,茭形好,秋茭每667 m2产量和效益分别比对照品种本地八月茭高17.5%和24.6%,是综合性优良、产量高、效益好的一个新品(系),可以作为本地早熟品种种植。引进的几个品种(系)中,回山茭植株高大,出茭率高,产茭期与对照本地八月茭接近,抗病性中等,每667 m2产量比对照本地八月茭高22.4%,667 m2效益比对照本地八月茭高22.4%,适合在本地推广种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茭-稻一年二熟新技术初试
    陈耀辉, 姚良洪, 张真, 张永根, 寿森炎
    2024, 65 (10):  2293-229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80
    摘要 ( 64 )   HTML ( 32 )   PDF(1142KB) ( 99 )  

    茭白是桐乡主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为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筛选出科学高效的栽培模式,以3个茭白品种和1个晚稻品种为试验品种,进行了茭-稻一年二熟新技术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11月24日定植双季茭白薹管秧苗,第二年茭白返青后追肥3~4次,在5—6月即可采收茭白,7月10日至20日种植上师大19号晚稻,11月即可收割水稻。3个茭白品种均适合茭-稻一年二熟耕作制度,先种植龙茭2号双季茭白再种植上师大19号晚稻时的总产值最高,每667 m2总产值11 248.05元,其中每667 m2茭白产值8 699.65元,每667 m2晚稻产值2 548.4元,是本次试验的最佳组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茭白鞘叶不同处理对茭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鸯鸯, 胡伋, 李能辉, 李忠伟, 范斗文, 翁丽青
    2024, 65 (10):  2298-23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45
    摘要 ( 67 )   HTML ( 30 )   PDF(1158KB) ( 89 )  

    为了明确茭白鞘叶堆肥的施用方法和实际应用效果,于2021—2023年开展了直接还田、堆肥应用等茭白鞘叶资源化利用模式的研究与示范。从试验结果可看出,茭白鞘叶还田对提高茭白产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其中茭白鲜鞘叶直接还田,能使茭白平均增产9.09%,而茭白鞘叶堆肥后还田,能使茭白平均增产13.41%~18.94%,且高量还田效果优于低量还田;茭白鞘叶还田能加快茭白分蘖进程,提高茭白高峰苗及有效苗的数量,同时植株长势增强,采收期壳茭重及净茭重增加,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茭白的产量,其中茭白鞘叶堆肥后双倍还田(处理4)的植株长势、壳茭重和净茭重都最高。茭白鞘叶还田又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增加幅度不明显,土壤碱解氮、速效钾等含量明显上升,土壤pH值提高,对缓解土壤酸化有一定的效果,且堆肥后还田的效果好于鲜鞘叶直接还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氮源及碳氮比对芡实壳好氧堆肥的影响
    张苗, 谢昶琰, 李青, 董青君, 章安康, 陈川
    2024, 65 (10):  2304-231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25
    摘要 ( 77 )   HTML ( 28 )   PDF(1545KB) ( 130 )  

    为了探究不同氮源以及碳氮比对芡实壳好氧堆肥的影响,为芡实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试验以粉碎后的芡实壳为堆肥原料,以有机氮源菜粕、无机氮源尿素为堆肥中的添加氮源,并分别设置堆肥初始碳氮比(C/N)为25和30,进行小型室内堆肥试验,研究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H值、电导率(EC)、碳氮养分等指标动态变化以及堆肥后腐殖化率、发芽指数差异。结果表明,以菜粕为氮源的堆肥处理比尿素更容易达到较高的发酵温度,且仅C/N为25的T1处理温度可以达到50℃以上。堆肥结束后,以菜粕为氮源、C/N为25的堆肥处理的EC值、铵态氮、总氮以及可提取腐殖酸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腐殖化率达到14.23%,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综合考虑,该试验条件下以有机氮源菜粕为氮源且初始发酵C/N为25的条件下能够得到相对较好的好氧发酵效果,可以初步为芡实壳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农业与机械化
    我国机采辣椒机械和育种现状研究进展
    杨小苗, 张世才, 李怡斐, 段敏杰, 王春萍, 黄启中, 黄任中
    2024, 65 (10):  2311-231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469
    摘要 ( 133 )   HTML ( 31 )   PDF(1119KB) ( 246 )  

    该文总结归纳了螺旋杆式分离、梳齿式分离、滚筒式分离3种模式的辣椒采收机在国内外应用现状,并剖析了不同机型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总结机采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存在机采辣椒资源挖掘不充分、品种保护难、品种推广难等问题,提出加强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机采新品种推广力度等措施,以期为辣椒采收环节使用的农机与农艺品种的创新融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杭州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
    韩苏, 索利利, 李文丽, 顾钰婷, 石晓燕
    2024, 65 (10):  2316-232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276
    摘要 ( 81 )   HTML ( 29 )   PDF(1286KB) ( 217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重要的新质生产力。近年来,随着“双强行动”的深入推进,杭州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提升,但从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差距来讲,杭州还存在一定可为空间。为进一步加快建设进程,加速实现农业生产向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研究以农作物为对象,分区域、分作物对全市2020—2022年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提升杭州农作物机械化率的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的辣椒SPAD值反演
    王宇, 杨坤, 饶维冬, 冯第飞, 汪泓, 肖玖军, 张胜国
    2024, 65 (10):  2323-233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80
    摘要 ( 52 )   HTML ( 26 )   PDF(9148KB) ( 250 )  

    为了建立更加稳定、预测能力更强的辣椒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该研究基于无人机高光谱数据和实测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分别利用原始光谱及其他变换光谱与SPA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用最大相关系数法(MCC)选取相关性较好的特征波段生成特征波段数据集,再用遗传算法-偏最小二乘法(GAPLS)进行降维得到最优特征波段组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随机森林(RF)、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遗传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GA-LSSVM)5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辣椒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辣椒叶片SPAD值与高光谱反射率成反比;辣椒叶绿素的敏感波段主要集中在400~700 nm;经过一阶微分处理后的光谱与SPAD值相关性最好,671 nm波长下一阶微分光谱与叶绿素含量呈最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基于倒数对数光谱建立的模型普遍精度较高;模型中表现最好的为基于微分光谱搭建的GA-LSSVM模型,其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值分别为0.84、1.41、2.24,其次是基于倒数对数光谱的RF模型,其R2、RMSE和RPD值分别为0.83、1.57、2.1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培容器清脂处理装置研发与试验
    郑航, 林文英, 张毅, 薛向磊, 叶云翔, 陈兵, 俞国红
    2024, 65 (10):  2338-234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44
    摘要 ( 59 )   HTML ( 27 )   PDF(2490KB) ( 202 )  

    针对现有组培容器因琼脂黏杯壁导致自动清洗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机械式离心技术清理组培琼脂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清脂刮片转速、刮片旋转时间、刮片尺寸以及刮片进出瓶口方式对容器清脂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优试验条件组合,结果表明,刮片旋转速度210 r·min-1、刮片旋转时间2.5 s、刮片进出方式为正转-反转、刮片半径为28 mm,组培容器清脂效果达到95%以上,能满足组培容器清洗灌装实际生产需求。该试验结果为回收型组培容器自动清洗灌装装备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具备工程化推广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茄子数字化嫁接育苗技术
    方淑丽, 任国华, 洪定超, 吴建烈, 张丹, 金炳胜, 邹宜静
    2024, 65 (10):  2344-234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47
    摘要 ( 59 )   HTML ( 25 )   PDF(1110KB) ( 134 )  

    数字化嫁接育苗具有设施优良、装备先进、技术标准、作业高效、省工节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优点。文章通过对茄子嫁接育苗的育苗场地及物联网育苗设施、砧木和接穗品种选择、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播种后管理、嫁接方法、嫁接后管理、病虫害防治、炼苗和壮苗标准、装运与标识等方面进行规范,形成茄子数字化嫁接育苗技术体系并加以应用,对完善产业链条,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设计与性能试验
    顾伟, 陆利强, 朱森荣, 章呈杰, 邱扬扬, 刘伟健
    2024, 65 (10):  2348-235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96
    摘要 ( 55 )   HTML ( 24 )   PDF(5327KB) ( 96 )  

    为提升再生稻收获机作业时的通过能力,根据再生稻头季收获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采用双均衡全浮动支重轮系,使轮系根据凹凸地形自行调节,车身不会有较剧烈振动,进出田地十分平稳,可以有效地改善再生稻收获机运行的平顺性及提高爬坡越野能力。履带宽度为280 mm,采用全液压底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使用Recurdyn进行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转弯灵活,履带最高沉陷量120 mm,爬坡能力符合预期。田间试验表明,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田间转弯灵活,相比普通履带式收获机碾压率降低25%,该研究可为后期再生稻收获机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农机牧艺融合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倪东林, 蒋永清
    2024, 65 (10):  2354-235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207
    摘要 ( 57 )   HTML ( 21 )   PDF(1163KB) ( 104 )  

    为提升浙江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该研究通过分析畜牧机械化现状和结合湖羊全程机械化的实践,提出了农机牧艺融合是实现畜牧业机械化的重要原则,是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湖羊养殖特点,与农机的有机融合,在湖羊饲料加工饲喂、环境控制、智能化管理等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湖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农艺和牧艺融合是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重要举措。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种砂比和行距对机播荠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程玉静, 王小秋, 仇亮, 翟彩娇, 葛礼姣, 刘水东
    2024, 65 (10):  2358-236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27
    摘要 ( 50 )   HTML ( 21 )   PDF(1148KB) ( 93 )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随着种砂比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行距与农艺性状和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在12个种砂比和行距互作处理下,以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处理下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可达2 230.84 kg。因此,推荐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为机播荠菜的最佳播量和行距。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作物
    缓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双季稻生长、氮肥效率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陈伟龙, 沈文英, 屠昌鹏, 曹雪仙
    2024, 65 (10):  2363-236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87
    摘要 ( 77 )   HTML ( 24 )   PDF(1152KB) ( 95 )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无氮肥(PK)、常规施肥(NPK)、缓控释尿素一次基施(T1)、80%缓控释尿素+20%尿素一次基施(T2)以及80%缓控释尿素基肥+20%尿素施追肥(T3),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施用对双季稻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缓释肥水稻产量明显提高,尤其是T2处理效果更好。T2处理早稻和晚稻有效穗数均是最高的,其次是T1、T3和NPK处理,PK处理最低。早稻缓释肥处理比NPK处理的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8.5%~26.0%,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2.7%~20.9%;晚稻缓释肥处理比NPK处理的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24.4%~28.8%,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8.4%~39.1%。T3处理晚稻秸秆吸氮量分别比T1处理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17.5%和16.1%。施氮肥引起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尤其是NPK处理,其氮素盈余量远高于施用缓释肥处理。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3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其次是T2处理、T1处理,NPK处理最低。与NPK处理相比,施缓释肥处理的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2.8%~25.4%,铵态氮含量提高了177.7%~217.8%、硝态氮含量提高了94.2%~120.0%。T1处理水解性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比T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1.1%和13.3%,铵态氮含量比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了10.0%和14.5%。总之,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与常规一基二追氮肥施用方式相比,施用80%的缓控释尿素,配施20%的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法,能够保证水稻籽粒产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土壤供氮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比例有机氮肥替代无机氮肥对双季稻生长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陈伟龙, 沈文英, 肖佳丽, 屠昌鹏, 曹雪仙
    2024, 65 (10):  2368-237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16
    摘要 ( 61 )   HTML ( 20 )   PDF(1161KB) ( 88 )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N100)、有机氮替代25%无机氮肥(N75)以及有机氮替代50%无机氮肥(N50),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比例有机氮肥替代条件下对双季稻的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吸收与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氮肥水稻可生产籽粒9 971 kg·hm-2(早稻5 457 kg·hm-2和晚稻4 514 kg·hm-2),氮肥增产贡献率为25.6%条件下,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明显提高,尤其是有机替代25%无机氮效果更好。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N75处理水稻有效穗数均是最高的,其次是N50和N100,CK的是最低的。但处理间水稻收获指数、千粒重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差异。有机无机配施也提高了水稻对氮的吸收。与N100相比,N75和N50早稻籽粒和秸秆吸氮量提高了,N75晚稻籽粒和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25.5%和43.7%。施氮肥引起了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尤其是N100处理的,其氮素盈余量远高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N75和N50)。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N75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其次是N50,N100的最低。而施氮处理间氮素内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没有显著差异。施氮肥提高了土壤中全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与N100相比,N75处理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显著提高了14.0%、42.8%、68.8%、25.1%和107.1%。但N75与N50处理间土壤养分含量却没有显著差异。在常规施氮量的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施氮比例为25%有机肥+75%无机肥的配施方案,能够保证水稻籽粒产量、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不下降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土壤供氮能力,因此,从南方稻-稻轮作体系的长期生产来看,有机无机配施比纯化肥处理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缓释肥定额施用对双季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麻理亚, 胡泽凡, 叶挺云, 陈照明
    2024, 65 (10):  2373-237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46
    摘要 ( 61 )   HTML ( 19 )   PDF(1131KB) ( 98 )  

    探讨缓释肥定额制施用对双季晚稻产量、氮素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浙南地区晚稻生产上推广应用缓释肥定额制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在瑞安市飞云街道和马屿镇同时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CF1)、常规减量施氮(CF2)、配方肥定额制施用(PF)和缓释肥定额制施用(SF)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F1处理相比,CF2处理使晚稻增产2.65%~4.88%。PF和SF处理较CF1处理晚稻分别增产8.00%~9.76%和10.20%~12.70%;较CF2处理分别增产4.65%~5.20%和7.34%~7.45%。SF处理的增效效果优于PF处理。与CF1和CF2处理相比,SF处理提高了晚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而PF处理的晚稻氮肥利用率在2个试验点表现有所差异。综上,对于浙南地区双季晚稻生产,缓释肥定额制施用具有省工增效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推广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凤垟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其来源
    陈星星
    2024, 65 (10):  2378-238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01
    摘要 ( 54 )   HTML ( 22 )   PDF(3086KB) ( 90 )  

    以泰顺县凤垟乡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6个种植区域站位点的土壤,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法测定了土壤中Cu、Pb、Cd、Zn、Cr和Ni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域稻田土壤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Cu、Pb、Cd、Zn、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35、26.75、0.29、57.92、23.92、14.35 mg·kg-1。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后,表明6个站位点均为无污染状态。通过与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比对,所调查的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值均小于对应的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安全利用技术在安吉Cd污染水稻田上的应用效果
    金月, 裴惠民, 朱仪
    2024, 65 (10):  2383-238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06
    摘要 ( 57 )   HTML ( 22 )   PDF(1108KB) ( 94 )  

    文章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原位钝化、叶面阻控和水分调控3种安全利用技术措施在Cd污染水稻田的治理效果,通过对治理后土壤Cd有效态含量和糙米中Cd含量的综合分析,以期得出适宜当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钝化剂处理可以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水稻糙米中的Cd含量,其中腐殖酸处理效果最佳。叶面阻控和水分调控对降低水稻糙米中的Cd含量也起到一定效果,其中有机硅和无机硒混合叶面肥(Se+Si)效果要优于单一叶面肥。全生育期淹水效果优于其他水分管理措施,该措施下糙米中Cd含量最低,为0.27 mg·kg-1。综合表明,在酸性土壤的高Cd背景下,3种安全利用技术措施下水稻糙米中的Cd含量虽然均超过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但均能显著降低糙米中的Cd含量,以单一技术措施来看,安全利用效果为原位钝化>水分调控>叶面阻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高产鲜食玉米新品种的引进与筛选
    陈有来, 张萍, 赵福成, 陈忠友, 卢人法
    2024, 65 (10):  2387-239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79
    摘要 ( 70 )   HTML ( 23 )   PDF(2017KB) ( 118 )  

    我国鲜食玉米品种繁多,为筛选出适合在双溪乡种植并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鲜食玉米品种,同时探索影响鲜食玉米产量的关键植株和穗部形态,该研究以7个甜玉米品种和8个糯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植株形态、穗部形态、产量和产量构成。研究表明,相较于穗粒数和鲜千粒重,鲜籽粒产量对甜玉米产量的贡献更大;糯玉米的产量与鲜千粒重更相关。通过进一步分析株高、穗位高、穗长和穗粗等植株和穗部农艺性状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发现产量与穗位高系数和穗粗显著正相关。通过试验,甜玉米组筛选出脆白甜926、浙甜922,糯玉米组筛选出黑甜糯168、浙糯玉21。这4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具有丰产性好、品质优、抗倒伏、适应性强等特点,具有较高推广价值,可在磐安县增加种植面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左西龙, 王正波, 陈春生, 王继汉, 王洁, 李俊
    2024, 65 (10):  2393-239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30
    摘要 ( 64 )   HTML ( 23 )   PDF(1132KB) ( 110 )  

    为达到提升肥料使用效率及降低施肥次数的目的,该试验设置7种不同的施肥模式,探究相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缓释肥与尿素基施、分施对小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缓释肥一次基施能增加穗粒数,但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下降,成本增加,不利于增产增效;缓释肥基施配合拔节期尿素施用,可促进小麦增穗增重,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提升氮肥利用率,有利于增产增效。减氮15%会导致产量较常规施肥平均下降8.81%,但相较于缓释肥一次基施有一定的降本减氮增效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作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萌芽和烟苗抗性的影响
    牛萌康, 苗圃, 王颢杰, 李文扬, 蒋士君, 周扬, 李建华, 崔江宽
    2024, 65 (10):  2398-240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72
    摘要 ( 58 )   HTML ( 18 )   PDF(1541KB) ( 123 )  

    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种子萌芽和烟苗生长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分析法,测定了10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种子萌芽及烟苗生长的促进效果及最佳使用浓度。催芽试验表明:1.6 mg·L-1赤霉素(GA3)和750倍稀释复合腐殖酸处理催芽效果最佳,烟草种子发芽率均达100.00%,与对照组相比增加30.00百分点。漂浮育苗试验结果表明:0.4 mg·L-1吲哚乙酸(IAA)、1.6 mg·L-1 β-萘氧乙酸和750 倍稀释复合腐殖酸处理对漂浮育苗烟草生长均有良好促进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6 mg·L-1 GA3和0.4 mg·L-1 IAA处理盆栽烟草的鲜重、株高、主根长和最大叶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移栽60 d时,1.6 mg·L-1 GA3处理盆栽烟草的鲜重、株高、主根长、最大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4.06%、44.71%、29.25%、54.03%和16.85%。同时,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漂浮育苗烟草和盆栽烟草的根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下降,烟苗抗病抗逆性提升。综上,1.6 mg·L-1 GA3、0.4 mg·L-1 IAA和750倍稀释复合腐殖酸可有效促进烟草种子萌芽和烟苗生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梅州植烟区主要土壤养分丰缺状况
    梁嘉伟, 郑武平, 曹伏龙, 郭治兴, 王荣萍
    2024, 65 (10):  2406-241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32
    摘要 ( 74 )   HTML ( 16 )   PDF(1117KB) ( 125 )  

    为明确广东梅州主要烟区土壤的养分丰缺状况,该研究在梅州6个烟叶主产县,采集83个土壤样品,对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进行调查,以期为烟区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整体偏酸;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丰富,适宜、偏高、较高比例分别为8.4%、32.5%和59.1%;土壤全氮含量整体偏高,适宜、偏高、较高比例分别为4.8%、24.1%和71.1%;土壤有效磷含量偏高、较高比例分别为2.4%和97.6%;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适宜、偏高、较高比例分别为13.3%、24.1%、25.3%和37.3%。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应减少肥料的施用量,合理利用土壤调理剂改良酸碱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烤烟新品系在漯河的适应性研究
    陈启龙
    2024, 65 (10):  2411-241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19
    摘要 ( 58 )   HTML ( 18 )   PDF(1152KB) ( 205 )  

    针对漯河烟区烟草产量低、品质欠佳等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筛选出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烤烟新品系,为丰富漯河烤烟品种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以漯河主栽品系中烟100为对照,分别从不同品系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常规化学成分、烤后烟外观质量、感官评吸、经济性状和发病率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优品系。Y20116-91株高最突出,达到了191.0 cm,Y20112-7腰叶面积最大,各项指标表现较好。从农艺性状上看,Y214044、Y214048、Y20112-7株高、茎围和节距适中,抗倒伏,根系发达,叶片大小适中,株系间空间充足,通气性好。Y214022、Y20117-45、Y20116-91外观质量表现较好,均价高,能满足烟农生产需求。从中部叶烤后烟感官评吸数据来看,Y214048、Y20112-7、Y20112-2易熄火,但香气质良好。综合而言,Y214044、Y214048、Y214022、Y20112-7、Y20117-45在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田间植物学性状表现均较好。可继续进行筛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树与蔬菜
    不同微生物肥料对大棚青菜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楼玲, 何林海, 李丹, 王京文, 粟贵俊, 沈建国, 庞英华
    2024, 65 (10):  2417-242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33
    摘要 ( 66 )   HTML ( 16 )   PDF(1177KB) ( 114 )  

    在大棚栽培条件下,开展微生物肥料在青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农用微生物菌剂均能够促进青菜植株生长,改善青菜农艺性状,提高青菜生物产量,增加青菜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比较而言,增施生物有机肥对促进青菜生长和增产效果更好,较不施对照增加叶片厚度16.3%、叶片总数14.5%和植株高度7.5%,提高青菜生物产量25.8%。就综合生产效益方面而言,有机肥配施农用微生物菌剂好于生物有机肥,其较不施对照增加效益9 524元·kg-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厨余垃圾为原料的有机肥对小青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安全施用量研究
    孔海民, 连正华, 陆若辉, 许海敏, 陈钰佩, 刘银秀, 李荣会
    2024, 65 (10):  2422-242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89
    摘要 ( 66 )   HTML ( 17 )   PDF(1126KB) ( 95 )  

    小青菜田间试验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增施7.5 t·hm-2厨余垃圾为原料的有机肥,对小青菜产量有增产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显著提升作用,提升幅度为15.6%;土壤容重下降0.12 g·m-3、田间持水量增加2.7百分点,有助于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当施用供试厨余垃圾有机肥30 t·hm-2时对小白菜生长存活产生了负面效果;供试厨余垃圾有机肥安全施用量应小于22.5 t·hm-2为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光补光技术对香菇氨基酸含量影响研究初探
    程岩兴, 冯伟林, 杨利英, 胡昊, 周洪奎, 尤亚伟, 郑淑敏, 潘清青, 娄卫东, 李冬
    2024, 65 (10):  2426-242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86
    摘要 ( 54 )   HTML ( 15 )   PDF(1481KB) ( 101 )  

    氨基酸含量是影响香菇品质的重要指标。文章分别通过大棚生产比对试验和实验室暗室试验栽培香菇,并在不同生长阶段测量其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激光补光技术的大棚种植的香菇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实验室暗室采用补光技术后,香菇氨基酸总量增加了20.8%,其中蛋氨酸含量增加了70.2%。采用激光补光技术提高了氨基酸总量,该研究为提高香菇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地布覆盖对桃园土壤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徐雅萍, 徐殷哲, 汪宏锋
    2024, 65 (10):  2430-243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45
    摘要 ( 63 )   HTML ( 16 )   PDF(1188KB) ( 119 )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布对桃园土壤及果实品质的影响,2022年在婺城区白龙桥镇董村桃树种植基地开展可降解地布试验。试验品种为锦绣黄桃,以不覆盖地布为对照,设置双色地布、单色地布2个处理,采用田间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布对桃园土壤理化性质、果实品质以及土壤杂草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布覆盖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覆盖双色地布的土壤湿度比未覆盖高21.5百分点;地布覆盖可以调节土壤温度,不同地布之间没有差异;地布覆盖后除了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提高,其余土壤养分没有影响;地布覆盖杂草抑制率100%,省工节本,单色地布成本更低,推广价值更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生植物对杨梅土壤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俞浙萍, 梁森苗, 张淑文, 孙鹂, 郑锡良, 任海英, 单琳雯, 戚行江
    2024, 65 (10):  2434-243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50
    摘要 ( 71 )   HTML ( 16 )   PDF(1133KB) ( 116 )  

    以伴生植物鼠尾草、波斯菊、紫云英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丁岙杨梅土壤养分、枝叶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伴生植物波斯菊能显著提升杨梅土壤中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7.9%、51.3%、23.8%;波斯菊和紫云英处理对丁岙杨梅新梢和叶片生长均有一定促进作用,梢长分别比对照增加8.1%、8.8%,叶面积较对照提高6.6%、8.4%;波斯菊处理对果实品质的提升作用显著,硬度、维生素C、总氨基酸、总糖、总酚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8%、32.4%、10.9%、16.9%、8.9%。综上,该研究筛选到适宜丁岙杨梅生长的伴生植物波斯菊,对杨梅土壤养分改良、枝叶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升均有显著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赏园艺
    宁夏干旱风沙区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王东清, 许浩, 马丽慧, 张蕾蕾
    2024, 65 (10):  2438-244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458
    摘要 ( 64 )   HTML ( 16 )   PDF(1381KB) ( 92 )  

    柠条锦鸡儿是宁夏干旱风沙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树种,为明确宁夏干旱风沙区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在干旱严苛环境条件下的用水策略,该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测定柠条锦鸡儿可利用的水源和枝条木质部水分的同位素特征比率,应用IsoSource模型,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主要利用水分来源及各水源的贡献率,同时结合土壤水分的补给特征,综合分析柠条锦鸡儿应对干旱严苛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雨季的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4.66%,而旱季的土壤含水量仅为9.69%。在80~200 cm土层,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柠条锦鸡儿各水分来源贡献率均不同。在雨季,雨水的贡献率高达93.00%,而土壤水分贡献率仅为7.00%。在旱季,8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水分贡献率达到64.10%,0~60 cm土层土壤水分有部分利用。可见,一定降雨事件影响浅层土壤水分含量,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不同季节柠条用水策略与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雨季,柠条锦鸡儿利用雨水;旱季,柠条锦鸡儿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对浅层水分也有一定利用。柠条锦鸡儿在不同季节能通过转化不同水源利用来应对干旱严苛的环境,从而维持自身生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7种耐盐绿化树种综合评价
    黄婷, 左忠, 范金鑫
    2024, 65 (10):  2443-244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38
    摘要 ( 50 )   HTML ( 12 )   PDF(1112KB) ( 188 )  

    对平罗县2021年度同期种植的7种耐盐绿化树种的9个指标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通过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排序位次,对绿化树种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绿化树种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的排序基本一致,9901旱柳、馒头柳、白蜡位列前三名,综合评价较高,适合在本地区种植。垂柳关联度排序在最后,综合评价较低,适宜性相对较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技术
    两种芳香植物精油蒸馏提取工艺
    谢卢鹏, 徐丹彬, 马广莹, 揭晓泸, 王平, 田丹青
    2024, 65 (10):  2447-245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82
    摘要 ( 93 )   HTML ( 16 )   PDF(1185KB) ( 203 )  

    以芳香植物芳香鼠尾草和直立迷迭香鲜样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提升两者的精油提取工艺。其中,芳香鼠尾草最佳提取组合为料液比1∶25(g·mL-1)、提取时间0.5 h、提取次数2次,此时精油得率为5.17‰;直立迷迭香的最佳料液比1∶20(g·mL-1)、提取时间2 h及提取2次,此时精油得率最高为8.87‰。这一结果可以为芳香鼠尾草和直立迷迭香精油的提取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籽粒中小、大型淀粉粒热力学参数与黏度参数的比较
    张雅婷, 胡健, 余梦奇, 路梦莉, 程嘉慧, 李文阳
    2024, 65 (10):  2451-245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49
    摘要 ( 58 )   HTML ( 13 )   PDF(2251KB) ( 113 )  

    为分析玉米成熟期籽粒中小、大型淀粉粒热力学参数与黏度参数之间的关系。以11个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为材料,分离中小、大型淀粉粒,比较2种类型的淀粉粒热力学参数与黏度参数。结果表明:中小型淀粉粒和大型淀粉粒得到了比较可观的分离。不同品种的淀粉黏度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大型淀粉粒的初始糊化温度、峰值糊化温度以及糊化焓值均高于中小型淀粉粒,而中小型淀粉粒黏度参数中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和回升值均显著高于大型淀粉粒。与大型淀粉粒相比,玉米成熟期籽粒胚乳中小型淀粉粒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较高。说明中小型淀粉粒结构紧密,相较于大型淀粉粒糊化困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优质卷烟生产的大理南涧县烟叶化学成分符合度分析
    李宏图, 李修贤, 许晓娅, 李航, 杨家裕, 章钦印, 孙军伟
    2024, 65 (10):  2456-246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30
    摘要 ( 61 )   HTML ( 13 )   PDF(1135KB) ( 200 )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大理南涧县红花大多金元烟叶品质水平,该试验选取南涧县7个所属乡镇,采集各乡镇种植的红花大金元上部叶与中部叶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并进行烟叶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南涧县烟叶总氮、钾、氯离子、还原糖的含量较符合优质卷烟生产的要求,而总糖含量普遍高于最适宜标准,符合度较低。在南涧县各乡镇间,上部烟叶品质表现为宝华镇>碧溪乡=南涧镇>小湾东镇>无量山镇>拥翠乡>乐秋乡;中部烟叶品质表现为宝华镇>碧溪乡>南涧镇>拥翠乡>无量山镇>小湾东镇=乐秋乡。综合2个叶位烟叶化学成分符合度分析来看,宝华镇、碧溪乡以及南涧镇的烟叶品质较高,最适合用于生产优质卷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结构优化方式对烤烟LY1306质量的提升
    李丽华, 岳修强, 宋正熊, 孔德辉, 董昆乐, 薛刚
    2024, 65 (10):  2461-246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24
    摘要 ( 57 )   HTML ( 15 )   PDF(1203KB) ( 250 )  

    通过调控烤烟LY1306的打顶高度和留叶数,优化烟株结构,提高烤后烟叶产量和品质,为洛阳优质烤烟LY1306生产提供技术依据。该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双因素为打顶高度和留叶数,打顶高度分别为1.40、1.55、1.70 m,留叶数分别为14、16、18、20片。结果表明:打顶高度大于1.55 m、留叶数在16片以上的各项性状优于常规处理;上部叶的物理性状在打顶高度为1.40 m、留叶数为16片时较为优秀,中部叶以1.55 m的打顶高度和16片留叶的处理最优,打顶高度为1.70 m、留叶20片的处理各项数据较差。打顶高度为1.70 m、留叶数为20片的处理烟叶叶长、叶宽大于其他处理,含梗率较低,数据最优;打顶高度为1.40 m、留叶14片的处理叶片较小,各性状稍差。不同处理的外观质量得分都优于对照,1.55 m的打顶高度和18片留叶数的处理各部位综合得分均为最高。打顶高度1.55 m和18片留叶数处理的烟株经济性状表现最优,667 m2产量128.96 kg,产值3 410.99元,且上等烟比例最高。综上所述,烤烟LY1306打顶高度1.55 m和留叶数18片时,烤后烟叶物理特性较好,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协调性较好,提升了烟叶外观质量,提高了烟叶等级,提升了上等叶的比例,可满足卷烟工业的需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蚕桑与特种养殖
    家蚕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和品种聚类
    王安皆, 华丽峰, 周丽霞, 张凤林, 王照红
    2024, 65 (10):  2470-247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33
    摘要 ( 53 )   HTML ( 12 )   PDF(2212KB) ( 169 )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品种聚类的方法,对家蚕品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品种资源鉴定的效率,并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选择育种亲本,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以60个家蚕品种资源为供试材料,对其主要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其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供试家蚕品种数量性状前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2.754 5%,其中茧丝产量构成因子为第1公因子,最大贡献率达45.954 8%;生命力构成因子为第2公因子,贡献率18.703 3%;第3公因子为解舒因子,贡献率12.561 2%;第4、5公因子为孵化率因子贡献率9.795 6%、茧丝纤度因子贡献率5.739 6%。在欧氏距离聚类图中,可把60个品种分成3大类,即28个品种组成的优质高产类群、19个品种组成的一般类群、13个品种组成的特殊性状遗传材料类群。第1、2公因子茧丝产量和生命力是家蚕育种中的两个主要指标,在各个世代选育过程中根据少数公因子和特殊因子进行选择与改良,提高育种效率。聚类分析能够揭示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相对遗传距离,能较好地为家蚕杂交育种和品种资源的利用及改良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涂泥质盐碱地不同果桑品种生长适应性分析
    杨升, 王明睿, 刘培刚, 刘双双, 刘星, 朱燕, 魏佳, 陈秋夏, 潘飞翔, 王金旺
    2024, 65 (10):  2477-248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99
    摘要 ( 56 )   HTML ( 15 )   PDF(2204KB) ( 88 )  

    研究海涂盐碱地不同品种果桑的生长适应性指标,为适用于浙江滨海盐碱地经济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对温州海涂泥质盐碱地上种植的12个品种在成活率、果实农艺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上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各品种的相对耐盐力。不同果桑品种的成活率差异大,其中河北红、果选3号和72C002的成活率最高,超过80%,而琼46和金蔷63成活率偏低,低于30%;河北红、强桑3号和果选3号的生长表现和土壤脱盐能力一致,即成活率较高的树种,受盐害程度小。通过滨海盐碱地不同果桑品种的农艺指标及耐盐适应性指标的评价,适宜海涂围垦区种植的果桑品种为河北红、强桑3号和果选3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金鲈肌肉氨基酸组成与性别、体重、性腺系数间的关联性分析
    黄逸中, 张思琪, 颉志刚
    2024, 65 (10):  2486-249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18
    摘要 ( 51 )   HTML ( 15 )   PDF(3617KB) ( 105 )  

    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长异速现象,即雌鱼生长快于雄鱼。为探究该鱼肌肉氨基酸组成与性别、体重、性腺系数(gonadosomatic index, GSI)间的相关性,该研究测定了同一批孵化的二龄黄金鲈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17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黄金鲈肌肉营养成分无性别差异,在氨基酸组成中仅组氨酸含量雄性高于雌性(P<0.05)。基于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s score, AAS),雌鱼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异亮氨酸,而雄鱼为蛋氨酸+半胱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 CS),雌雄鱼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经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发现雌鱼肌肉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含量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除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含量均与GSI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雌鱼人体必需氨基酸、鱼类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也均与GSI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然而,雄鱼肌肉相关氨基酸指标则与体重、GSI间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养殖黄金鲈肌肉氨基酸组成的性别差异较小,同龄雌性生长快、体重大的个体,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相对较高并随GSI增加而提高,但同龄雄性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与体重、GSI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甚至部分氨基酸指标有下降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河蟹质量安全数字化控制平台研发
    邓浩然, 钱蓉, 刘桂民, 王忠培, 周乐乐
    2024, 65 (10):  2495-250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35
    摘要 ( 61 )   HTML ( 14 )   PDF(8957KB) ( 207 )  

    河蟹产业的质量安全是从“池塘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涉及养殖、运输和销售等不同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消费者关心的质量安全问题。运用数字化技术管理各环节关键信息或消费者关注信息,能有效监管河蟹产业发展,也能帮助消除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该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二维码技术和5G技术,研发河蟹质量安全数字化控制平台,管理苗种、投饵、捕捞、水体水质和健康生态等养殖相关数据,采集捕捞、运输和销售数据,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看养殖全过程数据、运输和销售等信息,并实时监督养殖环境,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水体总氮来源分析及源头管控措施
    王恒钦, 乔志刚, 李瑞月, 罗军, 陈德
    2024, 65 (10):  2502-250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27
    摘要 ( 143 )   HTML ( 25 )   PDF(5440KB) ( 167 )  

    总氮是水体的一项重要指标,总氮超标会引起河流、湖库富营养化、海洋赤潮、地下水污染,甚至对人体造成伤害。总氮来源主要为农业种植上过量含氮肥料的施用,畜禽养殖上粪便、尿液的不规范堆积、排放,城镇生活污水管道的错接、混接,农村生活污水未治理造成的直排入河等。环境中总氮一般具有“晴天累积,雨天释放”的特征,各种含氮污染物日常蓄存于地面土壤、支沟支渠,随降雨冲刷入河或浸淋至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总氮形态多样且易转化,最终多以溶解性及稳定性较强的硝态氮形式存在,必须从源头进行管控,控源截污结合长效管理是降低水体总氮污染的根本途径。结合相关标准规范、技术指南、文献查阅及实际经验,文章从水体总氮存在形式及转化、来源分析及源头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拟提高源头管控的重要性,从而为科学、有效地降低河流总氮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用酵素特性、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张晶晶, 姚燕来, 朱凤香, 洪春来, 朱为静, 洪磊东, 王卫平
    2024, 65 (10):  2509-251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25
    摘要 ( 79 )   HTML ( 17 )   PDF(1148KB) ( 117 )  

    果蔬废弃物的存在会造成环境负担增加,而农用酵素通常是由果蔬废弃物、糖和水的混合发酵制备成的。利用水果和蔬菜废弃物生产酵素产品,将是一种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废物处理方式。然而,人们对农用酵素的了解尚浅。因此,文章介绍了酵素的发展进程、国内相关标准、农用酵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展望,主要包括酵素的定义、发展过程、特点、分类和相关标准,以及农用酵素的研究背景、特性和其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质炭吸附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刘新海, 闫飞宇, 邓江霞, 张叶, 张国良
    2024, 65 (10):  2514-252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282
    摘要 ( 72 )   HTML ( 17 )   PDF(2024KB) ( 155 )  

    生物质炭是生物废弃物在低温限氧条件下热裂解而成的富碳材料,具有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及复杂的孔结构,对环境介质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文章综述了土壤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危害、生物质炭的制备及优势特性、生物质炭的吸附机理、影响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污染吸附的因素及生物质炭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等,并展望了生物质炭吸附土壤有机污染物的未来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菌肥对土壤及农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哲, 屠春宝, 马琨, 范雯慧, 吴酬飞, 潘东福
    2024, 65 (10):  2523-252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77
    摘要 ( 143 )   HTML ( 21 )   PDF(1176KB) ( 165 )  

    土壤是农业正常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土壤健康是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生物菌肥在土壤环境改善和植物生产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得出结论,生物菌肥在土壤健康改良、地力提升、作物促长、增产提质和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对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至关重要,以期为生物菌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