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65卷第11期目次
    2024, 65 (11):  0-0. 
    摘要 ( 104 )   PDF(9816KB) ( 3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述
    浙江省小麦产能现状与提升路径思考
    苏瑶, 贾生强, 王云龙, 沈阿林
    2024, 65 (11):  2529-253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23
    摘要 ( 198 )   HTML ( 1366 )   PDF(3411KB) ( 407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小麦是浙江省第二大粮食作物,保证和提升小麦产能是保障浙江省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文章从小麦种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3个方面分析了浙江省近50年小麦生产水平的年际变化,并从自然资源条件、生产技术、产地环境和种植效益等角度系统剖析了制约浙江省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提出未来可通过创新稻茬麦品种选育和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动小麦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规模化、优化小麦种植布局、完善产业链条等举措实现浙江省小麦产能的有效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合肥料中水溶性氟含量调查分析
    沈月, 颜军, 汪洁, 陆若辉
    2024, 65 (11):  2535-253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41
    摘要 ( 81 )   HTML ( 1523 )   PDF(1561KB) ( 142 )  

    文章对浙江省各地抽取的复合肥料中水溶性氟含量进行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其含量和区域分布情况,分析其含量与复合肥料总养分、氮、磷、钾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复合肥料中水溶性氟含量差异很大,分布区间为0.01%~3.50%,平均值为0.43%;从区域分布上看,嘉兴、湖州两地的氟含量均值很高,分别达到了1.07%和0.89%;从养分浓度分布上看,总养分含量≥45.0%的高浓度复合肥料占比最高,达到78%,其水溶性氟含量的平均值也是最高的,达到0.47%,氮和磷均是标明量为15%的复合肥料中水溶性氟含量平均值最高,达到0.62%和0.59%,钾则是标明量大于20%的复合肥料中水溶性氟含量平均值最高,达到0.6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作物
    不同类型配方肥在单季稻上的施用效果
    罗丙芳, 谭志新, 李立增, 金一鸣, 毛连松, 俞巧钢
    2024, 65 (11):  2539-254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37
    摘要 ( 85 )   HTML ( 1068 )   PDF(1133KB) ( 153 )  

    为探究不同类型配方肥以及肥料运筹方式的应用效果,文章开展了不同类型配方肥在水稻生产上减氮施用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的分蘖数,提高水稻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结实率,稳定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缓释配方肥处理在减氮10%时,相比于常规施肥处理,经济效益最大增幅可达11.6%,实现最大增收3 696.0元·hm-2。综合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表现,施用配方肥能有效降低水稻的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最终达到减肥节本增效的目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作晚稻品种生长特性及产量比较
    王丽丹, 包碎云, 朱德峰
    2024, 65 (11):  2543-254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46
    摘要 ( 90 )   HTML ( 803 )   PDF(1120KB) ( 159 )  

    针对连作晚稻季节紧、产量低的问题,比较6个高产杂交稻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甬优59、华中优9326、嘉丰优2号和甬优31每667 m2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甬优1540提高12.0%、14.0%、15.4%和16.4%。嘉丰优2号和华中优9326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甬优31和甬优59产量较甬优154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提高。供试品种的生育期较对照品种延长1~6 d。生产上可根据早晚稻品种的生育期进行搭配,选用生长期适宜的杂交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机插种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南地区不同糯性小麦品系青麦仁收割时间
    刘永安, 邓立章, 高锡腾, 黄业昌, 岳高红, 潘彬荣
    2024, 65 (11):  2547-255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35
    摘要 ( 54 )   HTML ( 821 )   PDF(3138KB) ( 115 )  

    为筛选出适宜浙南地区栽培的鲜食小麦品系并确定较佳的收割时间,该研究以糯品鉴1、糯品鉴5、糯品鉴21、糯品鉴25、糯品鉴27和糯品鉴31共6个糯性小麦品系为试验材料,分别于4月21日、4月23日、4月25日、4月27日和4月29日分5期收割,并对其青麦仁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各糯性小麦品系青麦仁适宜收割时间总体上在4月25日(含4月25日)之前。其中,糯品鉴27的青麦仁综合品质在前3期表现较优,糯品鉴25和糯品鉴31青麦仁适宜采收期较长,可延迟到4月27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播期对扬麦23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左西龙, 刘云飞, 王正波, 陈春生, 王继汉, 葛晓琴
    2024, 65 (11):  2552-255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62
    摘要 ( 59 )   HTML ( 826 )   PDF(1154KB) ( 144 )  

    为探索兴化市小麦适宜的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在江苏(兴化)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进行了扬麦23不同播期的试验,播期分别为10月27日、11月3日、11月10日、11月18日、11月25日。试验表明,播期显著影响小麦生育进程,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等生育期依次延后,但是成熟期差异不大,小麦全生育期缩短。播期越晚,主茎叶龄越小,相同时期的单株分蘖数、大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越少。每667 m2穗数、每穗粒数、实际667 m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大后减小,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减小。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沼液施用水果玉米技术研究与推广
    王伟伟, 蔺玉珍, 赵洪, 周政法, 王未英
    2024, 65 (11):  2558-256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68
    摘要 ( 67 )   HTML ( 850 )   PDF(1116KB) ( 183 )  

    文章研究沼液在雪甜7401水果玉米上的施用,结果表明,虽然沼液施用对水果玉米的产量、秃尖等经济性状的影响不如化学肥料,但施用沼液的水果玉米在口感品质方面较优,尤其是在毎667 m2利用30 000 kg沼液作为基肥,追肥10 000 kg沼液+尿素10 kg,穗肥20 000 kg沼液+硫酸钾10 kg处理中,这种施肥方式能够增加果穗行数、缩短秃尖,有效提升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既能稳产,又提升了品质;同时可减施复合肥50 kg、尿素15 kg,适宜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杂交玉米新组合天姥白甜的选育
    张月中, 智永祺, 石益挺, 俞懿洪, 王森
    2024, 65 (11):  2562-256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56
    摘要 ( 57 )   HTML ( 817 )   PDF(1101KB) ( 139 )  

    玉米新品种天姥白甜是新昌县种子公司以白567为母本、自交系G17/Z2H4为父本育成的新品种。在2018—2019年浙江省内多点试验中,天姥白甜平均每667 m2产量达到1 112.67和1 005.36 kg,分别较对照超甜4号增产12.35%和3.49%。天姥白甜的性状优良,中纹枯病和南方锈病,2023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玉2023005),适宜在浙江省种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紫心甘薯新品种龙紫1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
    林子龙, 郭其茂, 陈根辉, 黄艳霞
    2024, 65 (11):  2566-257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90
    摘要 ( 57 )   HTML ( 812 )   PDF(1192KB) ( 152 )  

    龙紫12号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越南紫薯为母本放任授粉选育而成的紫心甘薯新品种。薯形纺锤形、薯皮深紫色、薯肉深紫色,单株结薯数4.60个,鲜样的薯块干物率36.26%,区域试验淀粉率25.18%,可溶性糖含量为3.42%,花青素含量为519.00 mg·kg-1;干样含蛋白质7.13%、蔗糖5.50%、还原糖5.70%、膳食纤维2.50%,食味好,外观光滑美观。抗蔓割病、黑斑病和根腐病。福建省区域试验每667 m2鲜薯产量2 173.21 kg,薯干产量786.55 kg,淀粉产量566.48 kg,分别比对照福宁紫3号增产10.96%、36.63%和44.66%。适宜在福建、江西、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夏秋季种植。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作物
    酉阳主要品种油茶籽经济性状及油营养品质研究
    张玉林, 吴桥生, 陈娇, 姚小华, 顿春垚
    2024, 65 (11):  2571-257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229
    摘要 ( 54 )   HTML ( 809 )   PDF(2399KB) ( 247 )  

    为判定评估不同油茶品种油茶籽在酉阳区域质量表现情况,以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湘林210等品种油茶籽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经济性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与评价不同品种油茶籽性状。结果显示,酉阳地区不同品种油茶籽经济性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其中风干籽含水率最低的是长林3号,出仁率最高的为长林40号,仁含油率最高的也是长林3号,角鲨烯含量最高的为长林53号,β-谷甾醇平均含量最高的为长林3号,总多酚含量最高的为长林4号,维生素E含量最高的为长林40号,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最大的为长林53号,α-亚麻酸比例最高的为长林4号,研究结果为酉阳及周边区域油茶种植与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晒黄烟云晒1号烟叶结构优化措施
    李光西, 唐旭兵, 甄安忠, 雷加忠, 阳昊, 杨志吉, 段开伟, 扶艳艳, 鲁耀
    2024, 65 (11):  2576-258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48
    摘要 ( 55 )   HTML ( 1099 )   PDF(1277KB) ( 151 )  

    为满足卷烟工业在烤烟型卷烟中对晒黄烟原料的应用需求,找出适宜云南德宏州晒黄烟烟叶结构优化措施,以云晒1号晒黄烟为材料,研究了底脚叶去除时间及数量、上部叶去除时间及数量及留叶数等相结合的烟叶结构优化措施对晒黄烟的农艺性状、部位等级结构、经济性状和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结构优化处理措施能提高产量、产值、均价等经济性状,综合表现以T2和T5处理较好,其次是T3和T4处理;能降低下部烟叶的比例,提高中部烟叶比例及上等烟比例,大小依次为T5>T4>T3>T2>T1;上、中部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多数指标达到了优质烟叶要求,均能满足工业要求,综合表现上部烟叶以T5、T2和T1较好;中部叶以T5、T3和T4综合表现较好,从关键指标烟碱含量来看,上、中部烟叶均超过了2.0%,上部叶T5、T2和T1均超过了3.0%,中部烟叶T2处理超过3.0%;由此,建议云南德宏州晒黄烟烟叶结构最佳优化措施为:封顶后10 d摘除2片底脚叶,晒制到上部叶时摘除2片顶叶,常规留叶数减去4片叶,保留17片叶,其次是封顶时摘除2片底脚叶和1片顶叶,常规留叶数减去3片叶,保留18片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树与蔬菜
    山药雌雄株植株形态及内含物含量比较
    韩晓勇, 殷剑美, 王立, 蒋璐, 张培通, 郭文琦, 金林, 刘德才
    2024, 65 (11):  2582-258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31
    摘要 ( 68 )   HTML ( 1123 )   PDF(1122KB) ( 119 )  

    为揭示山药不同性别植株形态和生理差异,比较了山药雌雄株形态性状、成熟期块茎产量及内含物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山药雌株分枝少、叶密度相对较低、块茎颈长度较短、块茎产量较高;雌株块茎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高于雄株,淀粉、多糖、皂苷和黄酮的含量在雌雄株中差异不明显;17种氨基酸成分中,谷氨酸的含量雌株高于雄株,其余16种氨基酸的含量在雌雄株中差异不明显。山药雌雄株植株形态和内含物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是否可作为山药雌雄鉴定的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球甘蓝东洋206利用氮磷钾锰铁铜养分特点分析
    王冬群, 成美玲, 方旭丰
    2024, 65 (11):  2586-259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42
    摘要 ( 56 )   HTML ( 1092 )   PDF(1160KB) ( 175 )  

    试验旨在进一步优化结球甘蓝东洋206施肥方案,通过分析结球甘蓝对N、P、K、Mn、Fe和Cu等6种养分和中微量元素累积情况,确定合理肥料施用量和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结球甘蓝东洋206干物质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05、0.033 4、0.305 g·kg-1。目标产量为117 201 kg·hm-2,N、P2O5、K2O施用量达到273.99、68.27、304.16 kg·hm-2,锰、铁、铜施用量分别为161.34、697.63、22.09 g·hm-2时就可基本满足养分平衡。结球甘蓝各处理N、P2O5、K2O吸收量平均值为:215.04、54.07、258.09 kg·hm-2,N、P2O5、K2O吸收量比例平均值为20.16∶5.00∶24.30。结球甘蓝Mn、Fe和Cu吸收量平均值分别为134.42、426.31、16.05 g·hm-2。NPK肥料农学效率分别为101.36、97.86、16.03 kg·kg-1。NPK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3.80%、15.85%和36.2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类型盐对南瓜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邢乃林, 王迎儿, 严蕾艳, 古斌权, 王毓洪
    2024, 65 (11):  2591-259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243
    摘要 ( 64 )   HTML ( 986 )   PDF(3866KB) ( 253 )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盐对南瓜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240 mmol·L-1的强酸性盐磷酸二氢钠、弱酸性盐硫酸钾、中性盐氯化钠、弱碱性盐碳酸氢钠、强碱性盐碳酸钠对印度南瓜A70、中国南瓜A45、印中杂交南瓜7045进行苗期处理,考察其株高等农艺性状、叶片颜色及相对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南瓜对不同类型盐胁迫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氯化钠影响最小,硫酸钾和碳酸氢钠影响相近,碳酸钠和磷酸二氢钠影响程度最大。不同类型盐对南瓜影响与pH值相关,可选择叶片颜色及茎粗作为南瓜砧木耐盐性评价的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瓜子叶黄化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张朝阳, 顾妍, 徐兵划, 程瑞, 黄大跃, 孙玉东
    2024, 65 (11):  2597-260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51
    摘要 ( 56 )   HTML ( 801 )   PDF(3345KB) ( 179 )  

    以子叶黄化突变体y103与叶色正常植株w3为材料,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叶绿素含量,发现该突变体子叶期开始表现叶色黄化,子叶浅黄色,整个生育期真叶浅黄色,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果实质量明显低于正常植株,果实质量只有正常植株果实质量的47.0%;在苗期和花期,叶绿素含量比正常植株显著降低。以突变体与1个正常叶色自交系为亲本构建3世代群体,对突变体叶色黄化性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性状不完全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YD。该基因杂合时(YDga)表现为叶片黄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长猕猴桃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优化研究
    杨椿玉, 辛佳乐, 潘小舆, 班虎检, 韩世明, 王月霞
    2024, 65 (11):  2601-260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43
    摘要 ( 61 )   HTML ( 724 )   PDF(4938KB) ( 286 )  

    以贵长猕猴桃茎段为材料,在基本培养基(MS)上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贵长猕猴桃愈伤组织诱导条件。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6-苄基腺嘌呤(6-BA)质量浓度、2, 4-二氯苯氧乙酸(2,4-D)质量浓度和0.1%氯化汞(HgCl2)处理外植体时间为自变量,以贵长猕猴桃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评价指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最优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为:6-BA质量浓度为0.4 mg·L-1、2, 4-D质量浓度为2.0 mg·L-1、0.1%氯化汞处理时间为4.0 min,该诱导条件下贵长猕猴桃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5.71%,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较小,实验值与预测值较吻合,贵长猕猴桃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经优化后诱导率得到有效提高,可为贵长猕猴桃组织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施种植对果园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王泽, 章明奎
    2024, 65 (11):  2607-261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40
    摘要 ( 58 )   HTML ( 719 )   PDF(1152KB) ( 193 )  

    为了解设施种植可能引起的果园土壤肥力和土壤健康状况的变化,在浙江省选择了4个同时具有设施与露地种植的果园,采样对比分析了设施与露地果园土壤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设施种植可导致表层土壤pH值下降,有效磷、速效钾、NH4-N和NO3-N及盐分的显著积累,增加土壤紧实度,设施果园表层土壤pH值比露地果园低,前者土壤有效磷、速效钾、NH4-N、NO3-N和盐分含量平均分别比后者增加51.36%、58.86%、331.64%、167.45%和41.18%。但设施种植对土壤容重及有机碳、碱解氮含量影响较小。设施种植降低了果园表土>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及蔗糖酶活性,降低细菌和土壤脲酶活性;与露地种植比较,设施种植表土>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下降4.82%~11.82%,真菌数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19.91%~26.53%和11.37%~38.64%,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分别下降20.62%~28.27%和15.05%~22.36%。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方早熟梨越夏障碍与管理应对
    王月志, 戴美松, 蔡丹英, 魏春艳, 施泽彬
    2024, 65 (11):  2612-261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83
    摘要 ( 51 )   HTML ( 768 )   PDF(4052KB) ( 126 )  

    文章从南方夏季气候环境特征与梨树的越夏需求出发,分析出早熟梨果实发育与树体越夏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出了早熟梨越夏障碍的概念。针对南方梨生长季节的气候特点,探讨通过适当的栽培措施调控果园微环境,以培育健康根系,同时控制冠层,平衡树体养分、水分吸收与消耗,从而削弱早熟梨的越夏需求,维持树体在夏季胁迫环境下较高水平的生命活动,为其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实现提供保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用生物有机肥对衰弱症杨梅土壤改良及果实品质提升的作用
    洪磊东, 洪春来, 朱为静, 朱凤香, 王卫平, 张淑文, 孙鹂, 邹秀琴, 戚行江, 姚燕来
    2024, 65 (11):  2617-262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69
    摘要 ( 60 )   HTML ( 794 )   PDF(2124KB) ( 232 )  

    近年来出现的杨梅新型衰弱症可导致树体落叶、死亡,并降低杨梅果实品质和产量。施用针对性的生物有机肥或可解决由此衰弱症状导致的问题。该研究基于前期调查,针对杨梅果树生长的特殊营养需求,研发并施用以商品蚕沙为有机肥载体,分别复配以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叶状微杆菌为主的微生物菌群而成的3种专用生物有机肥初级产品,通过对患衰弱症树体的根际土壤性质、杨梅果实相关指标的测定,探究专用生物有机肥初级产品对土壤改良以及果实品质提升的作用。结果表明,相较于施用复合肥的对照组,施用3种生物有机肥初级产品均可改善杨梅种植土壤的酸化问题,使土壤pH值有效提高约0.2;增加土壤有效态氮、有效态磷、有效态钾含量,并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同时,杨梅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1.44、1.70、1.47百分点,最大单果重达22.5 g,且果实硬度降低、口感提升。以上研究为研发杨梅专用生物有机肥从而降低杨梅新型衰弱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水蜜桃品种特征特性识别及品质测定
    叶浩宇, 张志祥, 朱恩泽, 徐展豪, 洪铭, 魏航宇, 孙奇男
    2024, 65 (11):  2623-262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97
    摘要 ( 82 )   HTML ( 822 )   PDF(3906KB) ( 159 )  

    以种植在奉化区水蜜桃主产区内的6个水蜜桃品种湖景蜜露、新玉、圆梦、锦绣黄桃、玉露、白丽为试材,测定和比较了各品种果实的内外部品质特征特性(果实形状、色泽、果重、果实纵径横径侧径、果肉肉色及肉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核重、果核纵径横径侧径、黏离性等),计算可食率,并对果实裂核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蜜桃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和可食率存在较大差异,锦绣黄桃和新玉的体积显著大于其他种类,新玉的平均果重最大,达到349.00 g,圆梦可食率最大,达98.20%,白丽和圆梦更加甜美,新玉和白丽香味最浓郁。每种水蜜桃各有优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保技术
    杀虫芽孢杆菌HZ179的鉴定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研究
    竺利红, 项慧娟, 施跃峰, 刘浩
    2024, 65 (11):  2628-263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24
    摘要 ( 66 )   HTML ( 769 )   PDF(3309KB) ( 176 )  

    为明确杀虫芽孢杆菌HZ179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相关生物学功能,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对HZ179进行种属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测定HZ179对辣椒幼苗生长指数、防御酶活性及单宁含量的影响;通过诊断PCR方法测定HZ179对瓜蚜共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HZ17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HZ179能显著促进辣椒幼苗生长,其中100倍稀释液处理的幼苗株高、茎粗、植株干重、根冠比、壮苗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44.19%、15.70%、22.47%、16.18%和16.71%。HZ179灌根能显著提高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酶的活性及单宁含量,并在14 d内保持较高水平。HZ179处理组瓜蚜共生菌的感染种类和感染率均低于对照。贝莱斯芽孢杆菌HZ179具有促进辣椒幼苗生长、诱导产生系统抗性和抑制瓜蚜共生菌等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冬代二化螟的扑灯节律
    姚张良, 沈跃军, 徐伟东, 陆强
    2024, 65 (11):  2636-264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51
    摘要 ( 64 )   HTML ( 786 )   PDF(1701KB) ( 172 )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为明确越冬代二化螟的扑灯节律,采用4台智能测报灯(分别安装在崇福镇、石门镇、乌镇镇和屠甸镇4个测报站点),在4月1日至5月31日把每晚分成19:00—20:00、20:00—21:00、21:00—22:00、22:00—23:00、23:00—0:00、0:00—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和5:00—6:00等11个时间点,调查每个时间点的二化螟数量来看越冬代二化螟的扑灯节律。越冬代不同时间段蛾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第1、2、3和4峰差异较大。第1峰仅在崇福站点出现明显峰值,二化螟的扑灯高峰在20:00—21:00,诱蛾量占第1峰总数的19.48%;第2峰为越冬代诱蛾量最大的蛾峰,第2峰二化螟的扑灯高峰也在20:00—21:00,崇福、石门和屠甸3个站点的诱蛾量占第2峰总数分别为19.67%、20.42%和19.31%;第3峰和第4峰在崇福、石门和屠甸3个站点扑灯高峰分别在22:00—23:00、23:00—0:00、1:00—2:00和1:00—3:00、1:00—2:00、21:00—22:00。乌镇站点没有监测到明显蛾峰。越冬代二化螟总体扑灯最高峰在20:00—21:00,上半夜扑灯数量接近60%。越冬代二化螟第1峰和第2峰的扑灯节律相似,与第3峰和第4峰差异较大。不同越冬场所的二化螟扑灯节律不同。文章明确了越冬代二化螟的扑灯节律,可为当地开展二化螟的绿色防控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种杀菌剂对甘蓝根肿病的防治效果
    孙秀莉, 何丹, 楼文妤, 徐明飞, 陈丽萍
    2024, 65 (11):  2641-264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01
    摘要 ( 87 )   HTML ( 779 )   PDF(1127KB) ( 239 )  

    甘蓝根肿病是甘蓝生产上的主要土传病害,为筛选防治甘蓝根肿病的高效、安全的杀菌剂,该研究选择5种防治甘蓝根肿病的常用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化学杀菌剂的防控效果比2种生物杀菌剂的防控效果好,其中30%氟胺·氰霜唑悬浮剂的防控效果略低于另外两种化学杀菌剂。根据试验结果,推荐100 g·L-1氰霜唑悬浮剂(每667 m2用药180 mL)、50%氟啶胺悬浮剂(每667 m2用药333 mL)作为防控甘蓝根肿病的首选药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稻作结构变化对二化螟种群发生的影响
    孙肖雨, 戴德江, 方辉, 陈红
    2024, 65 (11):  2645-264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92
    摘要 ( 63 )   HTML ( 905 )   PDF(1267KB) ( 187 )  

    为探明区域稻作结构变化对二化螟种群数量发生的影响,运用临海市2013—2022年灯下二化螟种群数量和稻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单季稻种植面积在全年稻作结构中占比的下降,早稻和连作晚稻面积占比的上升,稻作模式从单季主栽模式过渡至明显的单双混栽模式,导致二化螟种群全年累计蛾量的攀升,成虫主害代从越冬代后移至二代;越冬代二化螟蛾量在全年蛾量中所占比重与全年早稻面积的比例和全年连作晚稻面积的比例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全年单季稻面积的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二代二化螟蛾量在全年蛾量中所占比重与全年早稻面积的比例和全年连作晚稻面积的比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年单季稻面积的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合理调整区域内的稻作结构是控制二化螟种群数量,减少其发生为害的有效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作物真菌类病害及其抗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陈玲, 杨长登, 梁燕, 曾宇翔, 侯雨萱, 陈天晓, 季芝娟
    2024, 65 (11):  2650-265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52
    摘要 ( 62 )   HTML ( 467 )   PDF(17850KB) ( 244 )  

    真菌类病害对作物影响很大,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培育抗病品种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上经常发生的真菌类病害及其接种鉴定方法,分析作物的高效抗病鉴定标准,为真菌类病害的接种鉴定、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抗病研究和品种培育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合成吲哚乙酸及其对植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妍, 吴迪
    2024, 65 (11):  2659-266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19
    摘要 ( 101 )   HTML ( 341 )   PDF(1203KB) ( 312 )  

    自19世纪末吲哚乙酸在植物中被发现以来备受关注,吲哚乙酸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影响植株的根、茎、叶、果实,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近年来在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文章综述了微生物中吲哚乙酸的合成途径,影响微生物合成吲哚乙酸的因素,以及微生物合成吲哚乙酸对植物的作用等的研究情况。结合当今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能够降低化学肥料等对土壤、空气和地下水的污染,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方法。总结并展望微生物合成吲哚乙酸在林木上应用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为得到应用广泛且高效、对环境友好污染小的微生物制剂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杀结合技术对直播稻田杂草防治效果
    孟鹏翔, 朱燕, 王潇璇, 商进涛
    2024, 65 (11):  2665-266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79
    摘要 ( 55 )   HTML ( 373 )   PDF(1115KB) ( 285 )  

    直播稻田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出草持续时间长、危害重。随着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田间管理比较粗放,导致土壤封闭除草效果不理想。由于长期大面积使用苄嘧磺隆、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等除草剂,杂草抗药性问题日趋突出,“一封一杀”技术难以有效控制杂草为害,严重影响粮食生产,需要探索直播稻田杂草防除新技术。为此,该研究进行土壤封闭与茎叶处理相结合的直播稻田杂草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0 d各处理对耳叶水苋、日照飘拂草、异型莎草以及总草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洁田稻稻田杂草防控及杂草稻种群耐药性研究
    徐伟东, 陆强, 姚张良, 李友发, 富昊伟, 张馨月, 董俊杰, 曹奎荣, 马兴华
    2024, 65 (11):  2668-267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638
    摘要 ( 63 )   HTML ( 472 )   PDF(1130KB) ( 140 )  

    为探索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对洁田稻稻田常规杂草和杂草稻的防治效果及不同杂草稻种群对咪唑乙烟酸的耐药性,采用大田试验在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咪唑乙烟酸水剂防治田间不同杂草及室内盆栽试验鉴定杂草稻耐药性。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在水稻播后20 d施用,对田间杂草稻具有较好的防效,1 200 mL·hm-2咪唑乙烟酸对田间杂草稻的防效达92.8%。过早施药对杂草稻防效普遍低于90%,过晚施药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效。咪唑乙烟酸供试中、高浓度对稗草和千金子具有较好的防效,而对多花水苋和丁香蓼等阔叶杂草防效较差。耐药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杂草稻种子对咪唑乙烟酸较敏感,未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药剂对梨树二斑叶螨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曹梦娇, 徐伟东, 姚张良, 陆强, 贾怀志, 朱晨辉
    2024, 65 (11):  2672-267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20
    摘要 ( 54 )   HTML ( 379 )   PDF(1128KB) ( 167 )  

    为筛选适用于防治梨园二斑叶螨的药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 d,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为63.93%~74.59%,药后7 d防治效果为71.55%~83.04%,药后14 d防治效果为75.97%~86.80%,前期整体防治效果不高,后期防治效果有所上升。其中,20%丁氟螨酯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处理14 d后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86.80%,其次是43%联苯肼酯悬浮剂和22%阿维菌素·螺螨酯悬浮剂,14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84%和83.05%。以上3种农药可以在当地梨树上推广应用,不推荐施用20%丁氟螨酯单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稻螟赤眼蜂防治早稻一代二化螟的应用技术
    谌江华, 狄蕊, 肖山, 柴伟纲, 任少鹏, 陈若霞
    2024, 65 (11):  2676-267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12
    摘要 ( 67 )   HTML ( 330 )   PDF(1149KB) ( 300 )  

    为明确稻螟赤眼蜂防治早稻一代二化螟的田间高效释放应用技术,于2017—2018年在宁波市镇海和奉化两地开展了不同放蜂起始时间、放蜂量和放蜂次数及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对早稻田一代二化螟的控害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发蛾初期、蛾始盛期和蛾盛期3个不同时期中从蛾始盛期开始放蜂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54.06%;在放蜂次数不变的前提下,667 m2放蜂总量4万头和5万头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65%和67.32%,均显著高于3万头处理的防治效果,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在放蜂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放蜂3次和放蜂4次处理的防治效果也均显著高于放蜂2次的防治效果,但两者也无显著性差异;放蜂3次后再化学防治1次能显著提高对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效果,其防效与化学防治2次的防治效果相当。因此,在应用稻螟赤眼蜂防控早稻一代二化螟时,应根据越冬代二化螟的实际发生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放蜂时间、放蜂量和放蜂次数,以确保赤眼蜂的释放控害技术措施经济高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技术
    绿色食品生产可用农药查询系统构建与应用
    孙晓明, 孙爱东, 刘贤金, 卢海燕
    2024, 65 (11):  2680-268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02
    摘要 ( 55 )   HTML ( 415 )   PDF(1408KB) ( 289 )  

    绿色食品生产中科学安全用药至关重要。为了方便生产主体查询绿色食品可用农药,该研究首先通过网络爬虫获取农药登记信息,然后依据《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20),利用数据标注技术,对绿色食品生产可用的农药进行标注,并且基于Web开发技术,设计开发了一款微信小程序提供查询功能,可按照农药类别、防治对象进行查询,操作简单便捷,易于推广应用,进一步对登记作物、防治对象进行标注,提高查询的准确率和查全率,对提高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部分RCEP成员国胡萝卜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比对
    陈泽宇, 宋晓燕, 黄享云, 黄响珠
    2024, 65 (11):  2685-269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98
    摘要 ( 67 )   HTML ( 21 )   PDF(1181KB) ( 300 )  

    胡萝卜是最常见的蔬菜之一,因其营养丰富被广泛食用。中国是全球胡萝卜主产国和最大出口国,在国际市场出口优势显著,主要出口东南亚市场。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对比研究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泰国等国际组织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成员国设定的胡萝卜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及指标宽严程度,同时结合国内胡萝卜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国外不合格通报情况以及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着重对比分析了4种农药农残限量设定情况,并总结提出完善标准体系、提高风险预警应对能力和协同监管三点建议,旨在为提升我国胡萝卜品质、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等提供参考。文章填补了国内外在胡萝卜限量标准及指标比对方面的空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番木瓜TCP转录因子鉴定及在果实成熟中的表达
    周汪洋, 吴飞燕, 赵苗羽, 黄蕾, 陈雄进, 周艳, 刘锴栋
    2024, 65 (11):  2693-27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81
    摘要 ( 60 )   HTML ( 21 )   PDF(15271KB) ( 177 )  

    TCP蛋白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 在植物生长发育、信号转导以及逆境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番木瓜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系统鉴定, 并对其进化关系、保守基序、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蛋白三级结构和其在果实成熟中表达模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番木瓜TCP基因家族中含有22个成员;TCP基因家族成员可分为2大类:Class Ⅰ和Class Ⅱ, 其中Class Ⅱ可细分为CYC/TB1和CIN两个亚类;同一亚组内, TCP蛋白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和保守结构域, 不同亚组之间具有较大差异, 表明不同类型TCP蛋白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22个家族成员均有bHLH(basic-helix-loop-helix)保守区, 且其基因结构由1~7个外显子和1~6个内含子构成;Class Ⅱ亚族基因表达量随着果实的成熟显著下调, 推测Class Ⅱ亚族成员能够抑制果实成熟。这些结果有助于今后揭示番木瓜TCP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泰顺县主栽茶树品种鲜叶加工黄茶的适制性研究
    刘辉, 郜爱玲, 唐燕, 曾光辉, 蓝礼城, 林志陆, 康华靖
    2024, 65 (11):  2703-270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25
    摘要 ( 60 )   HTML ( 21 )   PDF(1276KB) ( 134 )  

    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成分测定,探讨了泰顺地区主栽茶树品种加工黄茶的适制性。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除雅阳土茶、垟上土茶和垟上小白外,其余品种茶样均表现良好,其中彭溪土茶的茶样得分最高,总分为94.13。品质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各茶样之间的水浸出物含量均较为接近,其值均在44%以上;除了雅阳土茶样品的茶多酚相对较低(15.57%)外,其余样品之间茶多酚的含量均未有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介于2.80%~4.90%,其中以罗阳土茶的含量最高;不同茶样儿茶素的组分差异较大,从总量来看,除嘉茗1号相对较低(10.88%)外,其余样品之间均较为接近(11.17%~13.3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表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对茶样品质影响较大。综合试验结果,彭溪土茶、泰上黄、嘉茗1号和罗阳土茶在加工黄茶方面均具有较好的适制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烤烟新品种豫浓香201中部叶的烘烤特性及烘烤工艺
    李雪君, 李建华, 郭敬, 孙焕, 孟智勇, 孙计平, 李芳芳, 李旭辉, 俎焕新, 侯咏, 耿胜娜
    2024, 65 (11):  2710-271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17
    摘要 ( 48 )   HTML ( 23 )   PDF(4619KB) ( 118 )  

    烤烟新品种豫浓香201是中烟100的突变体,为探索豫浓香201中部叶适宜的烘烤工艺,从烘烤特性入手,以中烟100为对照,设置暗箱试验和电烤箱试验,研究了豫浓香201中部烟变黄变褐特性、失水特性、叶绿素降解特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并根据其烘烤特性调整烘烤工艺。豫浓香201完全变黄时间为48 h,暗箱处理168 h后变褐程度仍不到30%,变黄、变褐特性较好;失水均衡性为1.10,失水均衡性较好;叶绿素降解速率在72 h为1.30%·h-1,降解量为93.68%,降解特性较好;多酚氧化酶活性平均值为0.29 U,耐烤性较好;豫浓香201淀粉酶活性高于中烟100。豫浓香210烤后烟叶基本性状、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均优于中烟100。综合认为豫浓香201中部烟易烤性较好,耐烤性较好。与中烟100相比较,变黄时间减少6 h左右,定色时间减少4 h左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晾棚遮阴处理对白肋烟晾制提质增香的影响
    陈成立, 张方, 文涛, 吴宝成, 李仕杰, 向泽弟, 张乾武, 李志华, 刘志宇, 戢飞
    2024, 65 (11):  2717-272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28
    摘要 ( 51 )   HTML ( 20 )   PDF(1163KB) ( 164 )  

    为进一步提高白肋烟晾制质量,针对恩施烟区自主创新的白肋烟简易拱形晾棚晾制设施,分析不同目数遮阳网遮阴处理对白肋烟晾制周期、晾制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覆盖一定目数的遮阳网可改善晾制过程的温湿度,延长烟叶晾制周期,显著提高中部叶和上部叶总糖、烟碱、钾和总氮含量。在白肋烟晾制提质增香方面,以覆盖60目的遮阳网最优,中部叶新植二烯、质体色素降解产物(除新植二烯)和苯丙氨酸类最高含量为1 638.95、194.27和56.78 μg·g-1,上部叶新植二烯、质体色素降解产物(除新植二烯)和苯丙氨酸类最高含量为1 554.29、194.89和68.66 μg·g-1。恩施白肋烟产区适宜采用60目遮阳网遮阴晾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蚕桑与特种养殖
    桑枝生物碱研究进展
    赵辉, 钟石, 孙雨晴, 霍进喜, 李有贵
    2024, 65 (11):  2723-273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85
    摘要 ( 102 )   HTML ( 24 )   PDF(3745KB) ( 251 )  

    桑枝是桑科植物桑(Mrous alba L.)的干燥嫩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等功效,在传统中医中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病、关节酸痛麻木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桑枝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调节糖脂代谢异常、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生物碱是桑枝中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刺激GLP-1分泌等作用。文章通过对桑枝生物碱种类、体内合成通路、提取检测方法以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桑枝生物碱的深入研究及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虫害对桑叶营养成分变化及家蚕经济性状的影响
    粟思源, 张智勇, 胡春梅, 刘彬斌, 刘俊凤, 王红林, 寇晶, 吴建梅
    2024, 65 (11):  2733-273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53
    摘要 ( 53 )   HTML ( 17 )   PDF(1297KB) ( 194 )  

    该研究旨在分析病虫害桑叶营养成分变化及其对家蚕生长发育与经济性状的影响,探讨利用受害桑叶养蚕,减轻损失的可能性。分别采集正常桑叶、桑褐斑病害桑叶和红蜘蛛虫害桑叶,检测各组桑叶的营养成分。通过养蚕试验分析病虫害桑叶对家蚕的影响。结果显示,病害桑叶中的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高于正常桑叶,而氨基酸总量和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桑叶;虫害桑叶的氨基酸总量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桑叶,而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桑叶。养蚕试验结果显示,病虫害桑叶对家蚕茧质的影响较大,但对万头蚕产茧量、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显著。桑叶遭受桑褐斑病和红蜘蛛为害后产量受损,但仍具有饲用价值;及时采用饲蚕,可以减少损失、提高产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畜牧兽医
    饮水型罗勒油-柠檬酸复合制剂对肉鸡的生产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张雷, 杜金跃, 杜芳雅
    2024, 65 (11):  2738-274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37
    摘要 ( 45 )   HTML ( 20 )   PDF(1130KB) ( 164 )  

    该试验目的在于研究饮水型罗勒油-柠檬酸复合制剂对肉鸡的生产性能和肠道菌群的作用。选用3周龄处州三黄肉鸡150羽,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饮用清水;试验组的饮用水中在第1周和第5周全程添加0.1%罗勒油-柠檬酸复合制剂,其余时间段则不添加。两组都饲喂肉用仔鸡中期全价配合饲料。试验期共计7周。结果表明,饮水中添加0.1%罗勒油-柠檬酸复合制剂能够明显提高肉鸡的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增加第3周时粪便中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大肠埃希氏菌数量;但是第7周时对盲肠菌群数量没有影响。表明饮水中添加0.1%罗勒油-柠檬酸复合制剂能够明显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化翻毛鸡体尺、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李靖靖, 常玉光, 陈建均, 孙寒雪, 郭融冰, 田勇, 李国勤, 卢立志, 曾涛, 林致中
    2024, 65 (11):  2742-274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50
    摘要 ( 54 )   HTML ( 19 )   PDF(1154KB) ( 179 )  

    该试验为探究开化翻毛鸡体尺、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及相关性关系,选取43周龄的健康翻毛鸡30只(公、母各15只),测定体重体尺、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并对体重体尺与屠宰性能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翻毛鸡公鸡体斜长、龙骨长、胫长、胫围指标极显著高于母鸡;公鸡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极显著高于母鸡,其他屠宰性能差异不显著;体尺与屠宰性能方面,宰前活重与屠体重、体斜长、胸深、胸宽、胫长、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呈显著正相关,体斜长与龙骨长、胸深、胸宽、胫长、胫围、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呈显著正相关;肉品质方面,公鸡的腿肌肉色a*显著大于母鸡。试验表明,开化翻毛鸡公鸡的产肉性能高于母鸡,体尺与屠宰性能相关性较高,腿肌率较高。文章结果为开化翻毛鸡地方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沿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青贮大豆品种筛选
    薛松, 于文青, 杨红燕, 汪强, 程怡璠, 梁志浩, 李宇星, 郭爱奎, 徐肖, 沈会权, 张英虎
    2024, 65 (11):  2747-275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25
    摘要 ( 65 )   HTML ( 20 )   PDF(1206KB) ( 275 )  

    大豆青贮与玉米青贮制作青贮饲料在江苏畜牧业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为探究玉米大豆带状种植中适宜的青贮大豆品种,通过76份大豆材料与玉米科华666以2∶2带状复种混收混合青贮与大豆、玉米单种单收单贮的比较,分析大豆开花期、株高和单位面积大豆青贮产量,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复种情况下,对大豆开花期影响较小,受遮阴影响,株高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晚开花类型大豆青贮产量明显提升,青贮总产量增加。综上,青贮大豆和青贮玉米的复种混收混合青贮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青贮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利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红美人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吴勇, 朱玉祥, 陈越, 程正洪
    2024, 65 (11):  2751-275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04
    摘要 ( 57 )   HTML ( 20 )   PDF(4004KB) ( 219 )  

    我国南方地区土壤酸化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土壤中富集高浓度的无机铝单体,严重影响了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土壤改良剂的施用是一种改善土壤酸化、修复重金属污染、提高作物生产力的有效措施。该研究选用椰糠、石灰、生物质炭和草木灰这4种土壤改良剂,进行了为期180 d的微宇宙模拟试验,探究了土壤改良剂对南方酸性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长与生理,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4种改良剂明显改善了土壤酸化现象,降低了土壤铝含量,增加了土壤碳、氮含量。改良剂对植物根系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提升了叶片中β-类胡萝卜素含量。改良剂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降低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零模型(null model)揭示了施用改良剂后,微生物装配过程为决定性过程(deterministic process),而非随机过程(stochastic process)。改良剂可以有效缓解土壤酸化现象,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提升能源物质储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装配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州北麂沉积物柱状样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其来源解析
    陈星星, 陆荣茂, 刘伟成, 周朝生
    2024, 65 (11):  2758-276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02
    摘要 ( 48 )   HTML ( 20 )   PDF(3730KB) ( 117 )  

    于2022年12月,在温州北麂采集一根沉积物柱状样,分析了0~40 cm不同层次沉积物样品中铜(Cu)、铅(Pb)、镉(Cd)、锌(Zn)和铬(Cr)等5种重金属含量并计算富集因子指数(enrichment factors,EF,代表元素富集程度)。结果表明,多数重金属在次表层30 cm左右浓度和EF值都达到峰值或有一个高值区,这可能主要是由20世纪80—90年代北麂岛周边区域高强度人为排放的重金属导致的。进一步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控制北麂岛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垂向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5种重金属的关键控制因素不同,Cu、Pb、Zn和Cr的输入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重金属Cd来源则与人为活动无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间序列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农田土壤质量演变特征
    韩林芮, 胡丹阳, 宿宝巍, 张娅璐, 张欢, 高超
    2024, 65 (11):  2765-277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93
    摘要 ( 65 )   HTML ( 20 )   PDF(1840KB) ( 139 )  

    为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长江下游沿江平原典型区建立了0、60、160、280、2 000和3 000 a的土壤围垦时间序列,分析不同围垦时间与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围垦后表层土壤中的碳酸盐快速丧失,土壤逐渐由弱碱性转为弱酸性,围垦3 000 a后旱地土壤pH值约降低了2。长期水旱轮作的利用方式下,由于稻季土壤复盐基作用和氧化还原交替的状态,酸化程度略低。围垦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机碳(SOC)、全氮(TN)和凯氏氮(AN)含量均呈逐渐积累的趋势,在表层土壤无机碳逐渐降低的同时,SOC含量比围垦前总体有所提高,表明耕作培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SOC和养分的积累。但围垦历史最久的圩区其SOC、TN和AN含量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除在围垦初期有所升高,后期则不断降低。水旱轮作的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的耗竭问题尤其突出,显示区内农田养分的投入处于不同程度的亏缺状态。目前的管理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退化的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案例、问题和对策——以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为例
    胡庄锦
    2024, 65 (11):  2772-277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374
    摘要 ( 96 )   HTML ( 24 )   PDF(2145KB) ( 208 )  

    文章对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全域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目标和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该地目前存在的复垦土地质量、村民收入与搬迁意愿、产业引入、整体规划、土地流通能力与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文章认为,东林镇的全域土地整治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是经济基础较好、土地权属较为明确、产业引入较为便利等先天因素也是该工程在异地复制实施时需要考虑的条件。综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与学界观点,笔者提出了农村各要素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土地政策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整治、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解决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信息
    政策视角下特色村多维发展的空间分异及耦合特征——以浙江省3 940个特色村为例
    祝立雄, 俞宁, 张辛宁, 陈建锋
    2024, 65 (11):  2780-279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784
    摘要 ( 51 )   HTML ( 20 )   PDF(73468KB) ( 131 )  

    浙江省20年以来始终坚持深化“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特色乡村。文章梳理了浙江省正式公布命名的16类、5 194个(计重复)特色村,通过模型法、GIS地理分析法构建了特色村各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特色村各维发展指数,并运用耦合度计算模型测算三维及双维耦合协调度指标以分析此类特色村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特色村可分为人居、文化、旅游三个维度,并呈人居维主导,文化、旅游维均衡的结构特征;三类特色村总体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引领型”特色村占比较少,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全省特色村中,有92个实现了三维融合,723个实现了双维融合,且总体上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浙江省未来农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郑良燕, 武茜, 金娟
    2024, 65 (11):  2794-279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55
    摘要 ( 67 )   HTML ( 23 )   PDF(1114KB) ( 257 )  

    近年来,浙江省将数字技术与农技农艺深度融合,创新探索未来农场建设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受到人、财、地、技术等要素保障方面诸多要素的制约。文章提出,在浙江省未来农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保障农业供给、提升科技水平、发展智慧农业、集约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等发展方向。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创新育才引才留才机制、优化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加强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构建标准化建设体系等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州市化肥减量进展与新阶段发展思考
    张佳佳, 黄祥玉
    2024, 65 (11):  2799-28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56
    摘要 ( 75 )   HTML ( 27 )   PDF(1240KB) ( 259 )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化肥减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2025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稳中有降,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当前,温州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和化肥定额等技术路径,实现了农用化肥施用量持续下降,配方肥占比提高,施肥结构逐步优化,施肥强度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在化肥减量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深入开展新阶段温州市化肥减量工作,文章分析了当前开展化肥减量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落地遇瓶颈、政策扶持需完善、基层农技人员推广体系薄弱等问题。本研究根据发达国家的化肥减量经验,提出了温州市新阶段持续推进化肥减量的可行性,指出通过降低化肥施用强度以实现化肥减量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温州市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下阶段化肥减量工作的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对策与建议
    方国景, 冯博杰, 何祯, 李楠, 王宗星, 商天其, 柳新红, 张骏
    2024, 65 (11):  2804-280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337
    摘要 ( 70 )   HTML ( 26 )   PDF(1226KB) ( 244 )  

    文章从林业技术推广支撑共同富裕建设角度,介绍了“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林技服务网络完善和林业科普宣传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从成果转化力度、基层推广队伍力量、示范基地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林业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化林业产教融合、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普及、推进林技推广数字化改革等对策与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巴基斯坦农业资源环境领域合作前景探讨
    邓美华, 汪洁, 冯英, 蔡子华, 黄春雷, 卢新哲, 李孟奇, Rukhsanda Aziz, Muhammad Tariq Rafiq, Muhammad Umar Shahbaz, 朱有为, 孙彩霞
    2024, 65 (11):  2809-281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68
    摘要 ( 56 )   HTML ( 17 )   PDF(1391KB) ( 147 )  

    充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巴基斯坦的农业资源环境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双方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农业资源共享、土壤质量提升和重金属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优劣和合作前景,为中巴农业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