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66卷第3期目次
    2025, 66 (3):  0-0. 
    摘要 ( 52 )   PDF(47682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惠益共享
    地理标志农产品惠益共享机制研究——以开化清水鱼为例
    苗苗, 刘书悦
    2025, 66 (3):  541-54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50097
    摘要 ( 54 )   HTML ( 12 )   PDF(1428KB) ( 99 )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区域且能够集中反映该区域自然生态特点和人文发展因素的产品类别。基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多元价值属性和惠益共享机理,文章系统梳理了开化清水鱼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生态互馈、完善监管机制和增强文化认同等层面,提出以开化清水鱼为例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惠益共享路径,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脆性水稻品种促进浙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惠益共享模式研究
    石玲丽, 王寅
    2025, 66 (3):  546-55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50100
    摘要 ( 32 )   HTML ( 3 )   PDF(1175KB) ( 91 )  

    本研究以脆性水稻品种创制与浙江省开化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开发为切入点,探索创新种质资源开发与传统农作方式惠益共享的模式。通过分析脆稻品种创制、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生态价值及其协同发展潜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农业与渔业融合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以期为农渔业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促进区域特色农业和生态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传统农业资源的创新利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示范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农民参与种质资源惠益分享的正当性与实现路径
    李玲玲, 邓紫元
    2025, 66 (3):  551-55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50006
    摘要 ( 22 )   HTML ( 2 )   PDF(1283KB) ( 86 )  

    现代育种技术将种子与基因的价值彻底分离,使种子成为不受农民控制的商品。然而,基于种质资源的公共属性,以及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权属基础,加之农民在植物育种中作为种质资源保存者、提供者和参与者的劳动贡献基础,应当认可农民在现代育种体系中参与惠益分享权利主张的正当性。据此可在制度层面明确农民参与惠益分享的权利性质,明确惠益分享的内容、方式和比例,以及参与惠益分享的程序及救济;在实践层面强化农民参与育种和种质资源利用的能力建设,释放政府、育种公司和农民在育种中的功能与价值以增加惠益的产出。从而为农民参与种质资源惠益分享提供能力支持和制度保障,激励农民参与种质资源保护,以保障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区中药材产业惠益共享机制研究——以开化县为例
    余扬眉, 李豪杰, 苗苗
    2025, 66 (3):  557-56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50098
    摘要 ( 29 )   HTML ( 3 )   PDF(1302KB) ( 83 )  

    发展山区中药材产业对于挖掘保护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开化县为例,剖析中药材产业惠益各方的逻辑机理,系统梳理当前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并从种源定桩、价值转化和要素配置等方面,提出推进山区中药材产业惠益共享的路径与机制,以期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引领共同富裕的道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山蔬菜产业惠益共享的实现路径研究——以开化县高山辣椒产业为例
    吴玉峰, 刘书悦, 石玲丽
    2025, 66 (3):  562-56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50088
    摘要 ( 24 )   HTML ( 1 )   PDF(1142KB) ( 83 )  

    高山蔬菜作为一种生态产品,凭借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所赋予的自然优势,不仅展现出高品质的产品特性,还蕴含着显著的生态服务价值。文章以开化县高山辣椒产业为例,阐释高山蔬菜产业惠益共享的内在逻辑,深入识别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种质资源评估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力量、健全产业利益共享机制等层面提出惠益共享的实现路径,为高山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作物
    易腐垃圾有机肥施用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蔡达明, 鲁鑫, 李鹏昊, 王卫平, 周治国, 洪春来
    2025, 66 (3):  566-57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21
    摘要 ( 40 )   HTML ( 12 )   PDF(2539KB) ( 94 )  

    研究易腐垃圾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利于易腐垃圾的肥料化利用。田间试验发现,T1处理的水稻产量较CK1和CK2均增加。当667 m2易腐垃圾有机肥用量达到2 500 kg以后,水稻产量明显下降。随着易腐垃圾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相较于CK1和CK2,T1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略低,但T2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明显上升。T1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总盐含量与CK2差异不大,随着易腐垃圾有机肥施用量的进一步增加,土壤可溶性总盐、钠离子、氯离子含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易腐垃圾有机肥施用对土壤的油脂含量有降低作用。综合来看,667 m2水稻田易腐垃圾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是1 000 kg。本研究为易腐垃圾作为肥料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缓释肥对浙中地区双季稻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
    生艳菲, 张闻汉, 傅丽青, 黄其颖, 卢忠诚, 叶楠, 卢九斤
    2025, 66 (3):  572-57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22
    摘要 ( 32 )   HTML ( 8 )   PDF(1153KB) ( 90 )  
    为探究缓释肥处理对浙中地区双季稻产量和化肥利用率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设8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早稻季,与不施氮肥(ZPK)相比,不施磷肥(ZNK)、不施钾肥(ZNP)和施缓释肥(ZHLG)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45.42%、43.59%和70.33%;ZHLG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0.94%、27.10%和72.50%。在晚稻季,施缓释肥(WHLG)处理水稻667 m2籽粒产量最高,为536.3 kg,与晚稻不施氮肥(WPK)处理相比提高了6.81%。WHLG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1.00%、21.50%和73.50%。综上,在浙中地区双季稻生产过程中施用缓释肥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硒肥对水稻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郑霖, 杨帅, 黄鑫, 郑雷, 江云珠, 戴芬
    2025, 66 (3):  576-57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09
    摘要 ( 31 )   HTML ( 6 )   PDF(1273KB) ( 77 )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采用不同施肥方式及不同施肥浓度,研究纳米硒肥对旱优73号水稻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67 m2根施150 mL纳米硒肥可有效提升水稻各器官硒含量,其中叶片硒含量变化最为显著。水稻籽粒中,硒含量顺序为T2>T1>T3>T4,即T2处理效果最佳,当过量施用纳米硒肥时水稻对硒元素的吸收会被抑制;T2处理对水稻可有效促产,相较CK增产17.49%;水稻种植一年后,T2处理的土壤中硒含量小幅降低,其余处理土壤中硒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纳米硒肥施肥方式及不同浓度下水稻对硒的吸收能力,增产增效生产出了优质的富硒大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马良, 金新梅, 张卫兴, 方云峰
    2025, 66 (3):  580-58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86
    摘要 ( 31 )   HTML ( 5 )   PDF(1259KB) ( 85 )  
    为探讨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及水稻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嘉67作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研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容重下降;有机肥用量15 t·hm-2+猪粪炭用量7.5 t·hm-2(MC0.5F1)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3.26%;有机肥用量15 t·hm-2+秸秆炭用量7.5 t·hm-2(SC0.5F1)处理下土壤pH值最高;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后水稻产量较对照提高了5.58%~7.48%。相关分析发现,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主要通过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来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因此,生物质炭与有机肥联合施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水稻产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氨酯包膜与不包膜尿素不同时期配施对水稻产量与氮肥效率的影响
    沈文英, 陈伟龙, 肖佳丽, 屠昌鹏
    2025, 66 (3):  585-58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93
    摘要 ( 23 )   HTML ( 2 )   PDF(1212KB) ( 81 )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共设置5种处理方式,对照组不施用任何肥料(CK)、仅施磷钾肥(PK)、施用常规氮磷钾配比肥料(NPK)、80%控释肥和20%常规尿素混合施作底肥(N2PK)和80%控释肥作为底肥加上20%常规尿素作追肥(N3PK),探讨缓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在不同施用阶段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试验发现,与完全不施肥的对照组(CK)相比,使用磷钾肥(PK)的处理能显著促进水稻籽粒和秸秆的生长,产量分别增加了25.7%及11.8%;增施氮处理的籽粒和秸秆产量提高了66.4%~79.1%和38.4%~79.2%。与NPK相比,N2PK和N3PK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707 kg·hm-2和562 kg·hm-2,秸秆产量提高了29.5%和18.4%,N2PK处理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尽管施氮处理间的籽粒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N2PK和N3PK秸秆氮含量分别比NPK处理显著提高了15.6%和11.4%。相较于NPK处理,N2PK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6.1%,N2PK和N3PK处理的秸秆吸氮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9.7%和31.8%。施氮肥引起了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尤其是NPK处理,其氮素盈余量远高于缓释肥处理。N2PK和N3PK的表观利用率比NPK处理分别高21.9和12.5百分点。因此,施用氮肥80%来源于缓控释尿素+20%来源于普通尿素做基肥为较佳的施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氮利用率的影响
    赵俊滔, 石艳平, 曹梦娇, 任佳佳, 王晔青, 陈轶平, 王艺蓉, 陈贵
    2025, 66 (3):  590-59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45
    摘要 ( 28 )   HTML ( 4 )   PDF(1179KB) ( 86 )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有提升作用。在相对较合理的施氮条件下,继续减施氮肥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且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推广使用基施缓控释肥、追施脲铵配合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但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667 m2化肥总氮投入应不低于12 kg,以12~15 kg为宜,实现晚稻丰产与资源的高效利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作物
    不同育苗方式对酿酒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林, 胡怀舟, 张绪林, 殷勇, 张德银, 应恒, 彭耀, 周俊辉
    2025, 66 (3):  595-59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06
    摘要 ( 28 )   HTML ( 3 )   PDF(1172KB) ( 88 )  

    为明确不同育苗方式对酿酒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高粱品种宜糯红8号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对高粱幼苗发育进程、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取传统撒播育苗方式,高粱的幼苗根数均高于其他育苗方式。在漂浮育苗方式下,高粱的百苗重和出苗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传统撒播育苗方式延长了播种至移栽期和全生育期,缩短了移栽至抽穗期,产量最低。采用漂浮育苗方式或通过提高穗重获得高产。高粱产量与播种至移栽期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因此,结合各地高粱生产需求,因地制宜,推荐采用漂浮育苗方式效果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叶催熟时间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中亭, 樊海潮, 张志恒, 张桂花
    2025, 66 (3):  600-6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96
    摘要 ( 28 )   HTML ( 4 )   PDF(1141KB) ( 84 )  

    以杂交棉瑞杂818为材料,研究不同脱叶催熟时间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叶催熟对棉花的单铃重影响较大,脱叶催熟影响了上部棉铃的后期生长发育;脱叶催熟后的小区霜前籽棉产量明显高于对照,霜后籽棉产量明显低于对照,总产量略高于对照。早期脱叶催熟降低了棉花的衣分、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但随着脱叶催熟时间的推迟,棉花的衣分、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与对照差异不明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芝麻茎点枯病不同病级对单株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郑磊, 张仙美, 刘美茹, 卫松山, 吴鹤敏, 宋高杰, 孙浩
    2025, 66 (3):  604-60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95
    摘要 ( 23 )   HTML ( 3 )   PDF(1181KB) ( 86 )  
    为了探明芝麻茎点枯病不同发病级别对单株产量及性状的影响,本文利用自然发病条件,采用病株与对照成对数据比较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级病株较对照减产2.09%,2级病株减产21.76%,3级病株减产23.28%,4级病株减产67.49%。所有病株的株产量下降率和发病级别呈极显著相关性。随着茎点枯病病级的升高,单株产量损失率、蒴果数下降率、有效蒴果数下降率、千粒重下降率、株高下降率、果节数下降率均逐步增大。针对这6个性状,1级病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级病株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1级和4级病株的上述各性状的下降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各个病级中,蒴果数的下降对单株产量减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籽粒变小导致的千粒重下降,可能在特定病级单株产量下降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群体产量的估算提供了一个基础条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碳叶面肥对大田烟草品质的影响
    罗贞宝, 王文凯, 赵二卫, 翟绪, 于松, 陈丹, 张龙, 杨肖娥
    2025, 66 (3):  609-61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08
    摘要 ( 35 )   HTML ( 5 )   PDF(2578KB) ( 88 )  

    为明确纳米叶面肥在烟草生长中最佳喷施时期及其作用,在云南玉溪澄江烟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纳米碳叶面肥(NCF)在不同时期对烟草品质的影响,叶面喷施NCF对烟叶总氮含量有显著的提升效果,与CK相比,中、上部烟叶平均分别提升7.37%与14.45%。还原糖平均降低了17.41%;对烟碱含量有显著的降低效果,中、上部烟叶中烟碱含量平均分别降低了23.84%、33.87%。且NCF不同时期喷施均显著提高了中部烟叶钾含量,平均提高了12.50%。4个喷施时期处理间,其中T1处理(在团棵期、旺长期和打顶期进行3次喷施)对烟草品质提升最大。总之,叶面喷施NCF后,使烟草不同程度地提氮增钾、降烟碱。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楚雄K326烟叶中烟碱、总氮及氮碱比的稳定性与区划
    耿少武, 丁以纾, 柴云霞, 鲁耀, 林云红, 布云虹, 扶艳艳, 艾可彪, 孙嘉贤, 张万功, 李晓燕, 张盛瑜
    2025, 66 (3):  615-62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44
    摘要 ( 23 )   HTML ( 1 )   PDF(1245KB) ( 82 )  

    针对影响楚雄烟区主栽品种K326烟叶质量的烟碱、总氮含量及氮碱比等化学品质指标,开展稳定性分析及以乡镇为单元的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楚雄烟区K326烟碱及氮碱比绝对稳定性处于中等程度,烟碱含量相对稳定性表现为上部叶总体较好,中部叶尚好至较好,下部叶总体为好。上、中部叶烟碱含量低于优质烟叶质量目标要求的样点分别为42.80%、46.68%。上、中部叶氮碱比相对稳定性总体尚好,下部叶氮碱比相对稳定性差。上、中、下部叶氮碱比高于优质烟叶质量目标要求的样点分别为57.85%、48.47%、66.10%。总氮含量绝对稳定性变异程度整体较小。因此,通过提高烟碱含量来降低氮碱比是调控楚雄烟区K326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的重点途径,提高烟碱含量的主要生产技术有适当增施氮肥,适当早封顶,降低封顶高度及少留叶,通过高烟碱定向改良K326新品系,也有望取得突破,早日应用于生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用植物
    基于DNA条形码序列的天目竹节人参及其近缘种系统进化分析
    肖文斐, 严建立, 忻雅, 柴伟国
    2025, 66 (3):  623-62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913
    摘要 ( 21 )   HTML ( 1 )   PDF(1274KB) ( 83 )  
    为探讨天目竹节人参的进化地位,以天目竹节人参为试材,利用PCR法扩增ITS1/ITS2、ITS2、psbA-trnH、rbcL等4种DNA条形码标记片段序列,同时从NCBI下载8种人参属植物及3种外属植物的同源序列,利用MEGA 11.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水平上对天目竹节人参及其近缘种植物进行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ITS1/ITS2序列在种间差异较大,种内较为保守;ITS2序列多态性最丰富,种内也存在分离;psbA-trnH及rbcL序列对某些近缘种无法有效区分。基于ITS1/ITS2序列采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天目竹节人参与人参、西洋参亲缘关系较近,归为同一类群;与三七和恩施竹节参差异大于种间最小遗传差异。上述人参属植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03~0.033,表明这些物种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对人参属的遗传资源保护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棚栽培和仿野生栽培赤芝比较
    冯卿
    2025, 66 (3):  627-63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80
    摘要 ( 21 )   HTML ( 2 )   PDF(1199KB) ( 79 )  

    以椴木赤芝、袋料赤芝为材料,分别进行大棚栽培和林下仿野生栽培管理,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和栽培原料对赤芝生长周期、子实体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讨论赤芝成熟期不同采收时间对大棚栽培赤芝子实体和孢子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仿野生栽培的赤芝现蕾早,但生长总周期比大棚栽培赤芝长;相同栽培模式下,椴木赤芝较袋料赤芝在农艺性状上表现更好;相同栽培原料下,林下仿野生栽培赤芝的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较高;成熟早期收获的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之后缓慢下降,三萜及甾醇含量则相反;成熟早期收集的孢子粉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最高。本试验初步为赤芝栽培原料、栽培方式、采收时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树与蔬菜
    藜麦苗菜栽培技术
    姚理武, 吴应齐, 王衍彬, 练健俊, 王长梅
    2025, 66 (3):  633-64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99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1733KB) ( 79 )  
    为了探索浙西南地区藜麦苗菜栽培方法,以青藜1号和红藜为试验材料,开展播期、栽培模式、用种量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藜麦苗菜可重茬栽培,用种量以1.5 g·m-2为宜,7月之后播期宜选择抗逆性强的红藜。高温是当地藜麦苗菜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藜麦苗菜喜湿润生境,但强降雨导致苗菜烂根死苗,宜根据播期的气温与降雨量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藜麦苗菜对日照要求不高,但设施栽培模式不宜遮阴降温。藜麦苗菜主要害虫为斜纹夜蛾,以幼虫危害苗菜茎叶,发生于6月下旬至9月;高温、高湿季节藜麦苗菜易发生猝倒病,严重影响苗菜的产量与品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用量的微生物肥对西蓝花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怀杰, 胡铁军
    2025, 66 (3):  641-64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97
    摘要 ( 23 )   HTML ( 4 )   PDF(1159KB) ( 78 )  
    为提高西蓝花施肥技术,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增施不同剂量微生物肥对西蓝花经济性状、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一定量的微生物肥,可提高西蓝花的产量,氮、磷、钾元素的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提高土壤营养成分的含量。F4处理(常规施肥+微生物肥1 500 kg·hm-2)综合表现效果最佳,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全生物降解地膜对设施鲜食花生产量的影响
    许楚楚, 黎坤瑜, 王华英, 孙淑妮, 沈棣文, 李锋, 吴斌, 王华锋
    2025, 66 (3):  645-65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70
    摘要 ( 23 )   HTML ( 3 )   PDF(1212KB) ( 83 )  

    选取9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杭州市早春大棚内进行鲜食花生栽培试验。产量分析结果显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较裸地栽培(对照)增产作用明显,其中10 μm黑色地膜增产作用最突出,每667 m2产量达950.16 kg,较对照增加61.6%;8 μm白色地膜每667 m2产量稳定在857.81~880.90 kg,增产幅度在45.9%~49.8%;6 μm白色地膜和其他颜色的10 μm地膜平均增产28.0%。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显示,10 μm黑色地膜每667 m2利润达10 852.6元,8 μm白色地膜利润达9 781.8元。环境调查显示,花生采收后无需对地膜进行清除回收,因此,不存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综上所述,在杭州市早春设施大棚内进行地膜覆盖鲜食花生栽培,推荐使用10 μm黑色和8 μm白色全生物降解地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魁杨梅在华坪县的引种表现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冯战胜, 梁森苗
    2025, 66 (3):  652-65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42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1197KB) ( 77 )  
    从2021年起在华坪县种植东魁杨梅2.67 hm2,连续3年观察其引种表现。结果表明:东魁杨梅在华坪县的抽梢、开花、结果等生育期基本稳定,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杨梅正常开花、结果。2022年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最优,平均单果重也最高,达22.78 g。2022、2023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优,分别达到14.20%、14.50%,糖酸比较好,分别达到15.20、15.09。2021、2022、2023年的产值分别为27.32万、27.28万、26.89万元·hm-2。因此,东魁杨梅在华坪县树势强健、抗性强、熟期早、果形大、产量稳定、品质优良,销售价格高而稳定、效益好。在优质高效栽培的基础上,通过整形修剪、肥水管理、控梢促花、疏果控产、病虫防治等技术措施,为进一步扩大发展提供生产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斜坡种植对东魁杨梅生长与结果的影响
    汪洋, 牟王斌, 梁森苗
    2025, 66 (3):  658-66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43
    摘要 ( 21 )   HTML ( 1 )   PDF(1173KB) ( 80 )  
    为探索不同斜坡种植对高山东魁杨梅生长与结果的影响,于2017年在海拔650 m山上选择了15°、28°、43°斜坡地开展试验。结果表明:15°斜坡地种植的7年生杨梅主干粗度、树体高度分别比28°、43°斜坡地种植的杨梅增长了8.12%~8.47%、25.08%~29.24%。6~7年生杨梅,以15°斜坡地种植的树体高度生长快、冠径扩大也快,而43°斜坡地种植的树体主干粗度增加相对较快。7年生43°斜坡地种植的杨梅成熟期最早,比28°、15°斜坡地种植的杨梅成熟期提早1~3 d;株产量分别比28°、15°斜坡地种植的杨梅增加了50.00%、87.72%;单果重比15°斜坡地种植的杨梅增加了19.13%。28°、43°斜坡地种植的杨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佳,分别比15°提高1.27、1.45百分点。28°、43°斜坡地种植的杨梅总糖含量比15°斜坡地种植的杨梅分别提高10.60%、13.39%,而总酸含量分别比15°斜坡地种植的杨梅降低8.76%、11.68%。28°、43°斜坡地种植的杨梅糖酸比分别为12.63、13.38。斜坡地种植有利于东魁杨梅成熟期提前、株产量提高、单果重增加、糖酸比增高,其中43°斜坡地种植的东魁杨梅结果早、果形大、品质优,在山地杨梅种植中可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绿肥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温明霞, 黄贝, 王鹏, 吴韶辉
    2025, 66 (3):  662-66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07
    摘要 ( 23 )   HTML ( 3 )   PDF(1207KB) ( 80 )  
    探索幼龄柑橘园种植不同绿肥对土壤肥力及植株生长的影响,为合理种植绿肥提供理论依据,连续3年在幼龄柑橘园种植鼠茅草、黑麦草和毛苕子,在盛花期测定绿肥的生物产量和养分含量,同时刈割还田,还田100 d后,在柑橘园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鼠茅草、黑麦草、毛苕子的鲜草产量差异显著,黑麦草和毛苕子的鲜草产量分别比鼠茅草高102.0%和194.2%;3种绿肥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均为毛苕子>鼠茅草>黑麦草;鼠茅草和毛苕子的全钾含量基本相等,且显著高于黑麦草;盛花期黑麦草高度显著高于鼠茅草和毛苕子。不同绿肥生长区域内,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鼠茅草>黑麦草>毛苕子,脲酶活性则表现为黑麦草>鼠茅草>毛苕子,三者之间差异显著。不同绿肥生长区域内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之间差异显著,均以毛苕子处理最高。不同绿肥种植区域的柑橘新梢抽发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毛苕子处理新梢数最多;新梢长度表现为黑麦草>毛苕子>鼠茅草>对照;毛苕子和黑麦草的梢粗、叶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由此可见,种植不同绿肥品种,均能改善根域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在培肥土壤方面,毛苕子的效果最好;作为果园间作绿肥,鼠茅草和毛苕子盛花期的高度比较合适,间作黑麦草时,建议在高度为20~40 cm时进行刈割还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赏园艺
    26个绣球属植物在天津滨海地区的生长适应性评价
    牛喆, 翟彤彤, 于璐, 刘伟, 郝丽媛, 张蕾箫, 叶晓瑞
    2025, 66 (3):  667-67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04
    摘要 ( 17 )   HTML ( 3 )   PDF(2803KB) ( 79 )  
    为筛选出适合天津滨海地区园林绿化的绣球品种, 以绣球属36个绣球品种为试材,从中选出26个生长情况良好、抗逆性较强的品种,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枝、叶、花三方面的9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26个绣球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在0.479~0.834,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塔贝、歌合士、无尽夏、手鞠歌、艾薇塔关联度均较高(>0.7),适应性强且观赏价值突出。这些品种是天津滨海地区园林绿化可引入的优良观赏种,可作为优质种源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莲子副产物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王晔洋, 李伟荣, 黄莎, 杨动听, 杨选
    2025, 66 (3):  674-68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73
    摘要 ( 19 )   HTML ( 2 )   PDF(1241KB) ( 80 )  

    莲子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莲蓬、莲壳、莲衣、莲心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多被直接丢弃,造成了资源浪费。然而研究表明,莲子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消炎、抑菌、降血糖、抑制肥胖、抗癌等生物活性。经处理后,这些副产物在药品、食品、纺织、电化学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莲子副产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生物活性、活性成分提取及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延长莲子产业链、为后续莲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保技术
    杭州白黄瓜种质资源病虫侵害风险研究及其防治技术
    吴燕君, 洪文英, 朱徐燕, 华永刚, 汪群, 倪进庄, 胡勤勉, 陈瑞
    2025, 66 (3):  681-68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60
    摘要 ( 16 )   HTML ( 2 )   PDF(1875KB) ( 79 )  

    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地区收集的3种地方特色白黄瓜种质资源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其对主要病虫害的易感性,研究了不同种质资源的病虫侵害风险并制定了其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发生条件下,苗期病害以2022CA1-1最易感;大田期的病害以黄瓜霜霉病最为易感,其中2022CA1-2对霜霉病感病性最强,春黄瓜、秋黄瓜上病情指数峰值分别达77.89、80.04;细菌性角斑病2022CA1-1和2022CA1-2均中度易感,易感性高于2022LH1-1;白粉病在生长中后期发病重,以2022CA1-2最易感;虫害以蚜虫、烟粉虱、蓟马等微小害虫最易感,瓜绢螟中度易感,美洲斑潜蝇、红蜘蛛等其他害虫在田间时有查见但虫量不高,各种质间主要害虫发生程度差异均不显著。根据不同种质资源病虫害易感性情况分析,针对播种前、苗期、大田期不同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制定了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白黄瓜抗病虫种质材料的筛选及利用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柑橘病虫害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朱逸航, 张小敏, 周天奇, 饶秀勤
    2025, 66 (3):  687-69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18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4558KB) ( 78 )  

    在传统柑橘生产中,农户缺乏丰富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信息技术可以将柑橘病虫害防治知识数字化。然而,当前的知识管理技术在效率、可扩展性和适用性方面存在一些缺陷。知识图谱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是一种更加灵活的知识管理方式。鉴于现有农业知识图谱对柑橘病虫害防治相关实体和关系的刻画不够详细,本研究对柑橘病虫害知识进行了实体类型和关系种类的定义,共划分出10种实体类别和10种实体关系,并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提取和去重,实现对16种常见缺陷的管理,使用Neo4j数据库对知识图谱进行了存储和可视化。最后着重探讨了柑橘病虫害知识图谱如何为精准病虫害信息查询、智能辅助诊断等下游任务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贝母跳虫防治药剂筛选
    武军, 谢昀烨, 方丽, 王汉荣
    2025, 66 (3):  692-69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90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1165KB) ( 86 )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浙八味”之一,是浙江省的特色经济作物。针对为害浙贝母的新病原跳虫,本研究选择了34种防治药剂,进行药剂防治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鱼藤酮、zjd19-72、阿维菌素对跳虫的防治作用最好。本研究可为后续的田间试验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糖醋比引诱剂对杨梅果蝇的防治效果
    梁森苗, 俞浙萍, 王静波, 孙鹂, 戚行江, 张淑文
    2025, 66 (3):  697-70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230
    摘要 ( 16 )   HTML ( 3 )   PDF(1178KB) ( 79 )  

    果蝇是影响杨梅生产效益的危害之一,引诱剂是诱杀果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对杨梅果实品质指标与果蝇虫口数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果实总酸含量、柠檬酸含量、苹果酸含量、草酸含量与虫口数量均为显著性正相关;进一步调整了糖醋比例,配制了包含微生物源诱杀剂的高糖醋比(2∶1)、低糖醋比(1∶2)果蝇引诱剂,并设置了罗幔栽培、促早设施栽培等不同的栽培方式,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果蝇的防治效果,其中促早设施栽培果蝇防治效果最高(77.57%),罗幔栽培次之(71.96%),低糖醋比引诱剂防治效果(65.58%)显著高于高糖醋比引诱剂(32.87%);明确了低糖醋比引诱剂的使用参数,在采前20 d左右,悬挂在树体离地1.5 m左右的外围树枝上,间隔1棵树挂1瓶(约间隔10 m),防治效果可达64.01%,该方式是一种防治效果明显、低成本、长持效的果蝇诱杀技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宁梨霉斑病病原鉴定
    汤洁静, 郑放, 阮赞誉, 李红叶
    2025, 66 (3):  702-70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29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4762KB) ( 77 )  

    梨是我国第三大果树,也是浙江果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种未知病因的斑点病在嘉兴海宁市的梨园流行,造成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对角线取样法从浙江嘉兴海宁市黄湾镇钱江村农户果园采集5株梨树的发病叶片和果实,体视镜下观察子实体形态,同时对50片病叶和50个病果进行近似病菌分离和纯化。子实体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病原菌为尾孢类真菌。进一步对13株菌株进行rDNA-ITS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扩增所得序列与苹果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li 菌株MUCC 886的ITS序列一致性达99.8%,与江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道的梨霉斑病病原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海宁梨霉斑病的病原为苹果假尾孢。本研究首次描述了梨霉斑病在果实上的症状,研究结果为梨霉斑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技术
    流态冰保鲜技术及其对生鲜食品贮藏品质的影响
    郭泰珂, 赵丹丹, 翁雅怡, 王可莹, 何渊海, 姚继刚, 陈文烜
    2025, 66 (3):  706-71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23
    摘要 ( 17 )   HTML ( 3 )   PDF(1219KB) ( 78 )  

    预冷处理是生鲜食品冷链配送的重要环节,高效的预冷处理可减缓食品腐败变质。流态冰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冷介质,具有冷却速度快、储能密度高、运输方便、可有效维持食品品质且不造成机械损伤等优势。该研究概述了流态冰的特性及制取方法,并从微生物、蛋白质、K值和货架期4个方面阐述了流态冰对水产品、禽肉等生鲜食品贮藏品质的影响,综述了流态冰耦合臭氧、酸性电解水、天然氧化剂等技术在食品保鲜领域中的应用,并对流态冰预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柑橘皮酶解工艺及其对活性产物还原性糖与黄酮产出特征的影响
    陶安安, 吴月娟, 顾品, 罗哲, 袁枫, 邱浩, 李国雷
    2025, 66 (3):  712-71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77
    摘要 ( 14 )   HTML ( 3 )   PDF(1710KB) ( 77 )  
    为推动包括腐烂柑橘在内的废弃柑橘皮通过生物酶解转化实现高值资源化利用的目标,基于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添加量、复合酶配比、酶解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解时间等单因素变化,探究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组成的复合酶对柑橘皮的酶解及其活性产物还原性糖与黄酮产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内底物浓度(柑橘皮∶水)为1∶2、纤维素酶与果胶酶添加总量为0.10%(酶比1∶1)、pH值4.5、温度55 ℃和时间24 h是复合酶水解柑橘皮的优化工艺参数,在此条件下柑橘皮的降解率、溶液中还原性糖含量和黄酮提取量达到最大,分别为99.80%、10.14%和20.37 mg·g-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鸡场周边种植区叶菜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特征研究
    柳爱春, 查燕, 白俊慧, 何欣, 刘超
    2025, 66 (3):  719-72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75
    摘要 ( 15 )   HTML ( 1 )   PDF(1370KB) ( 76 )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技术,对杭州市4个养鸡场周边种植区叶菜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叶菜中恩诺沙星(ENR)、环丙沙星(CIP)、诺氟沙星(NOR)和洛美沙星(LOM)的检出率为41%~100%,喹诺酮类药物总含量(Σ QNs)为0.89~95.74 μg·kg-1, 其中总含量在10.00~50.00 μg·kg-1 占比50.06%,总含量低于10.00 μg·kg-1和高于50.00 μg·kg-1占比分别为41.47%、8.47%,喹诺酮类药物总含量平均值为11.83 μg·kg-1。不同品种中的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平均值依次为:大白菜>油麦菜>莴苣>菠菜。叶菜中NOR不仅检出率高达100%,其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70.31和9.44 μg·kg-1,残留量远高于其他3种药物。虽然叶菜中QNs含量不高,但人们长期低剂量摄入抗生素,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蚕桑与特种养殖
    3种水产渔药对斑鰶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李安, 马建忠, 单乐洲, 任鹏, 邵鑫斌
    2025, 66 (3):  724-2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602
    摘要 ( 17 )   HTML ( 2 )   PDF(1220KB) ( 79 )  
    为了解亚甲基蓝、硫酸铜硫酸亚铁(5∶2)和聚维酮碘3种水产渔药对斑鰶幼鱼的急性毒性,探讨其安全的使用剂量,在水温(25±0.6)℃,pH值7.43±0.33,溶解氧含量>6.56 mg·L-1的条件下,开展了3种药物对体长(2.68±0.24)cm、体重(1.97±0.23 )g的斑鰶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亚甲基蓝、硫酸铜硫酸亚铁(5∶2)和聚维酮碘对斑鰶幼鱼24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6.282、8.984和7.004 mg·L-1,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9.577、7.545和6.551 mg·L-1,72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8.199、7.400和6.031 mg·L-1,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4.613、7.063和5.900 mg·L-1,3种渔药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461、0.706和0.590 mg·L-1。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的评价标准,亚甲基蓝属于低毒药物,硫酸铜硫酸亚铁(5∶2)和聚维酮碘属于中毒药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荧光定量PCR法的蜂蜜鉴别研究
    王笑语, 吴攀, 王承丽, 岳万福
    2025, 66 (3):  730-73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68
    摘要 ( 14 )   HTML ( 1 )   PDF(1341KB) ( 79 )  

    本研究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鉴别蜂蜜的适用性。采用CTAB法提取蜂蜜样本中的花粉DNA与蜜蜂DNA,利用5种植物与蜜蜂DNA引物探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蜂蜜中的DNA进行检测,以判断不同蜂蜜样品的花粉构成、生产时间、生产地点,对蜂蜜进行谱系分类。采用17种未知来源的蜂蜜进行方法的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本研究对利用分子遗传进行蜂蜜鉴别起到推动及指导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畜牧兽医
    蛋鸽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侯凤香, 金俊杰, 宋斌, 张雅文, 李紫薇, 赵晏文, 甘佩灵, 赵燕
    2025, 66 (3):  737-74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085
    摘要 ( 24 )   HTML ( 3 )   PDF(1170KB) ( 78 )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对优质畜禽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鸽蛋以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备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鸽子特殊的生物学特性,鸽子产蛋量并不高,且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产蛋的鸽子品种,多为肉蛋兼用型。为促进蛋鸽高效生产,增加养殖效益,该文拟从蛋鸽品种选择、雌雄鉴定、双雌配对技术、鸽毛滴虫病防控等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为养鸽者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分析方法在氧氟沙星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杨兴东, 曲扬, 胡骁飞, 李俐俐
    2025, 66 (3):  742-74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489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2700KB) ( 79 )  

    氧氟沙星(ofloxacin, OFLX)是一种主要的氟喹诺酮类(FQs)药物,因其抗菌性好、价格低廉而常被用于人类和动物的医疗保健中,但其残留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巨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OFLX在食品和环境中有较多残留,建立对OFLX的即时检测方法势在必行。与传统的色谱、光谱检测技术相比,免疫分析法在特异性、检测效率、现场适用性和前处理的简便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该文综述了OFLX抗体的制备和免疫分析技术在OFLX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现状,比较了酶联免疫法、免疫层析法、荧光免疫法、免疫传感器法、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法、核酸适配体技术等方法的优缺点,并对OFLX免疫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抗生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南方酸化耕地治理现状及应用——以浙江省为例
    汪洁, 季卫英, 顾建强, 张圆圆, 刘晓霞
    2025, 66 (3):  750-75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551
    摘要 ( 22 )   HTML ( 2 )   PDF(1373KB) ( 83 )  

    土壤酸化不仅会引发作物铝毒、土壤结构变差、养分有效性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同时还会活化重金属,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酸化现象较为普遍,亟须开展规模化有效治理。本文以南方典型农业现代化先行省域之一的浙江省为例,结合浙江省多年酸化耕地治理历程,讨论了酸化耕地现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融合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提出了酸化耕地治理策略与技术路径,从水田、旱地、果园地、茶园地等多类型耕地论述了酸化耕地治理的应用实例和治理成效,分析了现阶段酸化耕地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扩大酸化耕地治理覆盖面、集成底本高效技术模式、提高重视度等相应的建议与展望,为我国酸化耕地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畜禽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橘园土壤细菌群落分布与氮代谢的剖面分析
    童文彬, 郑则华, 杨海峻, 李荣会, 叶正钱
    2025, 66 (3):  760-76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838
    摘要 ( 17 )   HTML ( 2 )   PDF(7275KB) ( 84 )  
    为探讨畜禽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柑橘土壤剖面细菌群落分布与功能的变化,以衢州市某典型橘园为调研样点,分析了椪柑和兴津2个品种柑橘在不同剖面0~20 cm(≤20 cm)和>20~40 cm下的土壤理化性质,随后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估了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结果显示:0~20 cm土层土壤pH值显著低于>20~40 cm土层土壤(P<0.05),在总氮(TN)、总磷(TP)、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上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P<0.05)。细菌群落分析结果显示,0~20 cm土层的细菌多样性和丰度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中的最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seudomonad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此外,浅层土壤(0~20 cm)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酸杆菌属(Acidobacterium)、放线植物菌属(Actinophytocola)等优势菌属与TN、TP、MBC、MBN和MB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体而言,与常规施肥相比,畜禽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优化了0~20 cm土层的理化性质,提高了柑橘园0~20 cm土层的细菌多样性和功能活性,而对>20~40 cm土层土壤的影响较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耐盐分子机制及分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王薇薇, 沈峰, 吴永成, 梅燚, 郑佳秋, 祖艳侠, 刘哲, 张丽娜, 冯汝超
    2025, 66 (3):  769-77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48
    摘要 ( 15 )   HTML ( 3 )   PDF(1254KB) ( 76 )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子。本文介绍了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对盐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和植物耐盐性分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为培育耐盐植物和提高植物耐盐性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信息
    高效生态农业放大县域共富效应的路径探析
    罗丽君
    2025, 66 (3):  776-78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769
    摘要 ( 15 )   HTML ( 1 )   PDF(1202KB) ( 81 )  

    独特的绿色生态优势、传统的农产品优势以及潜在的价值提升优势,是破解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该文以胡柚产业为例,聚焦县域特色主导产业,通过经济、生态、文化三大途径,依托高效生态农业的创新效应、均衡效应、溢出效应、转化效应、共享效应,夯实地域优势,提升产品价值,放大县域共富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嘉兴市南湖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袁晔, 徐亦成, 沈盟, 权新华, 王瑞森, 姚祥坦, 张敏
    2025, 66 (3):  784-78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1111
    摘要 ( 21 )   HTML ( 2 )   PDF(1796KB) ( 77 )  

    菱角是嘉兴市重要的水生经济作物之一,其中南湖菱因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以及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嘉兴市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嘉兴市南湖菱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南湖菱生产规模缩小、品种退化严重等问题,提出提纯复壮和创制南湖菱优质品种、创新配套高效栽培模式、规范南湖菱生产技术标准、开发南湖菱多功能副产品等对策建议,增加南湖菱综合种植效益、提高南湖菱品种纯度与品质、提升南湖菱种质资源附加值,以促进嘉兴市南湖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全面乡村振兴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策略
    荆钰婷
    2025, 66 (3):  789-79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974
    摘要 ( 20 )   HTML ( 2 )   PDF(1206KB) ( 82 )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二十多年以来,为促进“三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全面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服务内容、管理模式、资源整合以及服务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对浙江、福建、广东、安徽、宁夏等5省(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实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提出了优化提升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
    方为红, 刘灵敏, 徐知渊, 盛梦寒, 柯福艳
    2025, 66 (3):  794-80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50057
    摘要 ( 25 )   HTML ( 1274019839 )   PDF(1191KB) ( 92 )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山区这一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本研究以浙江省山区淳安县为例,通过会议座谈与个别访谈,系统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发现,淳安县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紧缺、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以及乡村一线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优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高能级科技平台载体建设以及提升乡村劳动者素质等对策建议,旨在为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