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植物志: 第三六卷[M]. 北京: 中国科学院, 1970.
|
[2] |
王小兵, 蒋亚奇, 董蓬, 等. 基于黄精产品和资源开发的研究进展[J]. 药学研究, 2023, 42(1): 33-38.
|
[3] |
刘菡, 万鹏, 杨壮, 等. 黄精功能成分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 2023, 36(11): 25-29, 38.
|
[4] |
陆佳岑, 薛畅, 姜程曦. 黄精及有效成分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23, 54(14): 4732-4739.
|
[5] |
邓钰文, 欧阳琳, 王珊, 等. 黄精药食同源价值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4(5): 912-920.
|
[6] |
翁露, 苏娟, 赵艳娟, 等. 药用黄精的栽培和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11): 8-10.
|
[7]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319.
|
[8] |
刘贺贺, 石洪峰. 黄精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23(17): 83-89.
|
[9] |
斯金平, 朱玉贤. 黄精: 一种潜力巨大且不占农田的新兴优质杂粮[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21, 51(11): 1477-1484.
|
[10] |
陶鹏, 刘应, 唐子惟, 等. 13种黄精化学成分比较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23, 19(7): 58-62.
|
[11] |
田启建, 赵致, 谷甫刚, 等. 栽培黄精越冬芽萌发研究初报[J]. 中药材, 2008, 31(1): 7-8.
|
[12] |
焦劼, 陈黎明, 孙瑞泽, 等. 不同产地黄精主要化学成分比较及主成分分析[J]. 中药材, 2016, 39(3): 519-522.
|
[13] |
蒋燕锋, 刘跃钧, 潘心禾, 等. 不同种源多花黄精产量与质量评价及初步选优[J]. 浙江林业科技, 2018, 38(4): 49-54.
|
[14] |
王丹, 张鸿, 刘嘉丽, 等.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比较[J]. 湖南农业科学, 2020(7): 89-92, 96.
|
[15] |
ZHAO P, ZHAO C C, LI X, et al. The genus Polygonatum: a review of ethnopharmacology,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8, 214: 274-291.
|